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专家毛洪其老师说:“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共鸣。曾几何时,我的书架上一本本精装的散文将我的生活装点得充满诗情画意,以至于固执地认为:美文仅只是散文。可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欣赏文学作品的灵性,变成了活脱脱的教书匠。想想整个初中阶段,散文35篇、小说14篇、诗歌26首、戏剧4部(含节选)和其他8篇。散文占有如此大的分量,我却忽略了研究一套特别符合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教读散文时,我习惯于迎合各类试题去设计教学内容。当然,我也是偏重于欣赏的,不过都局限于考题罢了。正因为如此,学生也感觉学习所有的课文都是为了考试,心理上就已经产生了厌倦感,因而在课堂上我讲得再带劲,大部分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
毛洪其老师的专题讲座刷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促使我在反思中重新找到一种既能遵循散文的本质特点,又能使学生获得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就是——让散文教学唱响美的旋律。
按照这个想法我对老舍的经典散文《济南的冬天》作了以下教学设计:
在朗读中感受济南的美、
在感悟中欣赏济南的美、
在体味中领会情感的美。
毛老师说:“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于是我对教学步骤安排如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此文写于1931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
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
作者自述:“从民国19年(1930年)7月到23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4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由此断定,老舍不是在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表达对济南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归国、热恋、结婚、生子,还不温馨、温暖吗?济南冬天的美,是老舍独特的情感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听他娓娓道来。
二、在朗读中感受济南的美
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是最容易感受到文章美的手段。当然,教师应先要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我该以哪种形式开始朗读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我先让他们小声读、自由读、反复读,读出感觉来,并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彼起此伏、错落有致的读书声。
几分钟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段落。他们争先恐后,答案每一段都有。我想学生肯定忽略了一个“最”字,于是作了提醒。这回答案主要集中在二、三、五这几段,这也正是我等待的答案。我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个人读。我先指定班里最有朗读天赋的小莎带好头。小莎读了她最欣赏的第三段,真可谓声情并茂,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于是,接下来的几段,都有“高手”抢读了,并且都使出浑身解数,读得有滋有味。我一一做了肯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最后,我放录音朗读(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听话地闭上眼,很专心地听着,一个个陶醉在美丽的境界中。
三、在感悟中欣赏济南的美
听读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
学生们七嘴八舌:“温暖”、“有阳光”、“城市”、“小山”、“水”……
答案是靠谱,但有点乱,我示意他们安静,稍作点拨后归纳为:阳光美、城市美、雪景美、水美。
我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把济南的冬天写得这样美的?”
我的用意是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美,而且能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把问题具体化:“我们先看第二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美在哪里?”这回学生又活跃起来了,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修辞的妙用和用词的精妙。我与他们讨论后作了归纳:
(1)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动词,烘托出温暖舒适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成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特别有人情味。
(3)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突出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第三段的赏析,我从中心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让学生说一说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妙在像美丽的看护妇,妙在像害羞的少女。”一个学生抢先回答。
“很好。”我进一步问,“这是从哪方面写雪啊?”
“颜色……”“情态……”“动态……”学生纷纷抢答。
水到渠成,我出示了归纳好的答案: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动人的情态。
四、在体味中领会情感的美
这个环节依据散文“贵在有我”的特点,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我通过三个小问题来解决。
1.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冬天的?
讨论后归纳: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处,不是移步换景,全凭对济南的热爱,景从心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口吻?
讨论后归纳:向新朋友(读者)介绍老朋友(济南的冬天)。
3.对济南冬天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归纳:喜爱、安适、平静、惬意、满足。
这时,我再次通过多媒体出示写作背景(也即导入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最后,我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整堂课中,学生听得比较入心,学得也很开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散文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永远也唱不完的歌。我们的散文教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去唱响这些歌,去感悟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生命之美,让美的旋律唱响在散文教学之中。
(责任编辑 韦 雄)
毛洪其老师的专题讲座刷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促使我在反思中重新找到一种既能遵循散文的本质特点,又能使学生获得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就是——让散文教学唱响美的旋律。
按照这个想法我对老舍的经典散文《济南的冬天》作了以下教学设计:
在朗读中感受济南的美、
在感悟中欣赏济南的美、
在体味中领会情感的美。
毛老师说:“散文解读要到位,方法有知人论世、借助互文、在文本自身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前后关联、整体把握。”于是我对教学步骤安排如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此文写于1931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
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
作者自述:“从民国19年(1930年)7月到23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4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由此断定,老舍不是在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是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表达对济南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归国、热恋、结婚、生子,还不温馨、温暖吗?济南冬天的美,是老舍独特的情感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听他娓娓道来。
二、在朗读中感受济南的美
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是最容易感受到文章美的手段。当然,教师应先要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我该以哪种形式开始朗读呢?为了使学生有一个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我先让他们小声读、自由读、反复读,读出感觉来,并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彼起此伏、错落有致的读书声。
几分钟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段落。他们争先恐后,答案每一段都有。我想学生肯定忽略了一个“最”字,于是作了提醒。这回答案主要集中在二、三、五这几段,这也正是我等待的答案。我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个人读。我先指定班里最有朗读天赋的小莎带好头。小莎读了她最欣赏的第三段,真可谓声情并茂,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于是,接下来的几段,都有“高手”抢读了,并且都使出浑身解数,读得有滋有味。我一一做了肯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
最后,我放录音朗读(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美丽的画面。学生听话地闭上眼,很专心地听着,一个个陶醉在美丽的境界中。
三、在感悟中欣赏济南的美
听读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
学生们七嘴八舌:“温暖”、“有阳光”、“城市”、“小山”、“水”……
答案是靠谱,但有点乱,我示意他们安静,稍作点拨后归纳为:阳光美、城市美、雪景美、水美。
我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把济南的冬天写得这样美的?”
我的用意是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美,而且能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把问题具体化:“我们先看第二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美在哪里?”这回学生又活跃起来了,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修辞的妙用和用词的精妙。我与他们讨论后作了归纳:
(1)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动词,烘托出温暖舒适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成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特别有人情味。
(3)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突出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第三段的赏析,我从中心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让学生说一说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妙在像美丽的看护妇,妙在像害羞的少女。”一个学生抢先回答。
“很好。”我进一步问,“这是从哪方面写雪啊?”
“颜色……”“情态……”“动态……”学生纷纷抢答。
水到渠成,我出示了归纳好的答案: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动人的情态。
四、在体味中领会情感的美
这个环节依据散文“贵在有我”的特点,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我通过三个小问题来解决。
1.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冬天的?
讨论后归纳: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处,不是移步换景,全凭对济南的热爱,景从心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口吻?
讨论后归纳:向新朋友(读者)介绍老朋友(济南的冬天)。
3.对济南冬天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归纳:喜爱、安适、平静、惬意、满足。
这时,我再次通过多媒体出示写作背景(也即导入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最后,我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整堂课中,学生听得比较入心,学得也很开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散文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永远也唱不完的歌。我们的散文教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去唱响这些歌,去感悟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生命之美,让美的旋律唱响在散文教学之中。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