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市教委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引导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和完善育人模式。2018年,上海高招录取将率先从物理科目建立这一保障机制,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1.5万。就是说,当参加物理选考科目考试人数少于1.5万时,将按照1.5万这一保障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
记者 郭漪
建立保障机制先从物理试点
为使学生选学选考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需求更加匹配,意见明确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作为“调节杠杆”,基本规则是: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多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加该选考科目考试的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基数按照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确定。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学生选考科目的实际,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2018年高考招生录取时实施。
据悉,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确定的规则是:根据2013-2017年在沪招生院校理工类专业录取人数,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1.5万,也就是说当参加物理选考科目考试人数少于1.5万时,将按照1.5万这一保障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基本满足招生院校在沪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那么,选考物理科目是不是吃亏呢?根据2017年上海市高考选考科目人数与学生录取高水平大学(原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数据显示,全部上海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约为20%;选考过物理的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为31.4%,其中,选考物理(不选化学)考生这一比例为22.6%,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考生这一比例为40.6%。而选考化学(不选物理)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为14.5%。
引导高校合理设置选考科目
意见明确了要建立引导机制,引导促进高校精准合理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引导在沪招生院校按照国家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
对于确需物理学科基础的理工类专业,在沪招生院校须体现引导考生选考物理科目的明确要求。调整选考科目的具体要求由在沪招生院校提出,经上海市教委认可备案后,统一面向社会发布,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17年沪上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显示,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明确提出,学校所有与物理直接相关的专业,只接受加试物理的考生。而一些偏理工科的院校,可能出于招收生源方面的考虑,没有明确提出物理的选考科目要求。
上海交大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琳媛表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即选考科目设置打破了文理限制,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面,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复合多元,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意见中,上海对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作了进一步要求,明确提出根据学生选考科目情况,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他科目也将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建立保障机制并适时实施。这些多管齐下的举措,将有利于引导更多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志愿和天赋特长选择选考科目,并保障高校各专业学科基础。
专家指出考生应转变应试观念
意见还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包括要求高中学校关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教学质量,确保高中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得到全面落实;深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确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客观、真实、准确、可用,同时引导在沪招生院校探索和参考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发挥素质教育价值导向;强化高校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引导其根据目标定位确定招录学生所需的学科基础素养,同时抓好“招”与“教”两个环节,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考综合改革后,上海考生选学选考物理的人数,相比于改革前其实是有较大增长的。但上海也注意到了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导致的博弈心态,与国家选才育才需求间不够一致的情况,这次及时做出相应优化和完善,是一种未雨绸缪。相关政策措施要落地,最终取决于学校的貫彻落实,以及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他认为,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摆脱功利的应试观念,还应进一步加大上海已经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和春季高考改革的力度。随着高考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会更好促进高中多元办学和个性化办学,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大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记者 郭漪
建立保障机制先从物理试点
为使学生选学选考情况与国家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需求更加匹配,意见明确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作为“调节杠杆”,基本规则是: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赋分人数多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加该选考科目考试的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保障基数按照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确定。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学生选考科目的实际,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2018年高考招生录取时实施。
据悉,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确定的规则是:根据2013-2017年在沪招生院校理工类专业录取人数,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1.5万,也就是说当参加物理选考科目考试人数少于1.5万时,将按照1.5万这一保障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基本满足招生院校在沪选拔培养理工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那么,选考物理科目是不是吃亏呢?根据2017年上海市高考选考科目人数与学生录取高水平大学(原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数据显示,全部上海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约为20%;选考过物理的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为31.4%,其中,选考物理(不选化学)考生这一比例为22.6%,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考生这一比例为40.6%。而选考化学(不选物理)考生,考入高水平大学的比例为14.5%。
引导高校合理设置选考科目
意见明确了要建立引导机制,引导促进高校精准合理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引导在沪招生院校按照国家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
对于确需物理学科基础的理工类专业,在沪招生院校须体现引导考生选考物理科目的明确要求。调整选考科目的具体要求由在沪招生院校提出,经上海市教委认可备案后,统一面向社会发布,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17年沪上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显示,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明确提出,学校所有与物理直接相关的专业,只接受加试物理的考生。而一些偏理工科的院校,可能出于招收生源方面的考虑,没有明确提出物理的选考科目要求。
上海交大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琳媛表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即选考科目设置打破了文理限制,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面,促进其知识结构更为复合多元,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在意见中,上海对高校选考科目设置作了进一步要求,明确提出根据学生选考科目情况,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他科目也将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建立保障机制并适时实施。这些多管齐下的举措,将有利于引导更多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志愿和天赋特长选择选考科目,并保障高校各专业学科基础。
专家指出考生应转变应试观念
意见还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包括要求高中学校关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教学质量,确保高中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得到全面落实;深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确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客观、真实、准确、可用,同时引导在沪招生院校探索和参考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发挥素质教育价值导向;强化高校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引导其根据目标定位确定招录学生所需的学科基础素养,同时抓好“招”与“教”两个环节,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考综合改革后,上海考生选学选考物理的人数,相比于改革前其实是有较大增长的。但上海也注意到了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导致的博弈心态,与国家选才育才需求间不够一致的情况,这次及时做出相应优化和完善,是一种未雨绸缪。相关政策措施要落地,最终取决于学校的貫彻落实,以及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他认为,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摆脱功利的应试观念,还应进一步加大上海已经推进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和春季高考改革的力度。随着高考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会更好促进高中多元办学和个性化办学,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大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