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某沟谷“8·21”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来源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位于青海省黄河右岸的某沟谷于2016年8月21日暴发一定规模泥石流,严重威胁流域内生产运营与沟口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调查、试验与计算,详细分析了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激发雨量及形成机制,评价了相关的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24 h最大降雨量作为本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对该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8·21”泥石流容重为1.635 t/m3,为稀性泥石流,一次泥石流冲出总量为3.89×104 m3,属中型泥石流,泥石流危险性值为0.57,属于中度危险.考虑最大降雨量这一影响因子能较合理揭示泥石流的危险性.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从理论上推导出核酸、蛋白质的正电荷数随pH的变化关系式:Y=sum from i=1 to ∞(([H~+]n_i)/([H~+]+K_(bi))),负电荷数随pH的变化关系式:X=sum from i=1 to 5((K_(ai)m_i)/([
研究了对甲苯磺酰基-L-缬氨酸、对甲苯磺酰基-L-苯丙氨酸、对甲苯磺酰基-L-亮氨酸、对甲苯磺酰基-L-异亮氨酸、对甲苯磺酰基-L-脯氨酸、1-萘磺酰基-L-缬氨酸、1-萘磺酰基-L-
新建议的拓扑指数F′考虑了分子的图形特征,顶点原子的性质,顶点原子与相邻原子的键合情况,并以矩阵的形式把这些特征表达出来。n个原子构成的体系通过矩阵运算可得到包含n项
通过二苄基氧化锡与杂环取代羧酸反应,合成了8种新的双(二苄基锡杂环羧酸酯)氧化物{[(PhCH_2)_2SnO_2CR]_2O}_2(R=2-呋喃基,2-呋喃乙烯基,2-噻吩基,3-吡啶基,4-吡啶基,2-吡啶
M树脂与Boc保护的亮氨酸、甘氨酸或苯丙氨酸的铝盐成酯反应摩尔比1:12,时间31h,其产物用重量法和水杨醛法测得的结合率均值分别为87.3%、89.1%和89.6%。王氏树脂与Fmoc保护的亮
合成了Zn、Pb两个系列卟啉金属配合物12个,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用元素分析、IR、UV、~1HNMR、MS确证了其结构。总结了Zn、Pb与卟啉类配体配合的IR、UV、~1H NMR
报道一类新型结构的拟除虫菊酯及类似物的合成.以2-噻唑啉(硫)酮及其衍生物代替拟除虫菊酯结构中的醇部分,对农药拟除虫菊酯的结构进行改良.经初步测试,新结构拟除虫菊酯具有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