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雅:目光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才发觉,某个主张若是得了生人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之间,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犹如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我以此为寂寞。”
  读鲁迅这一番话时,当初我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只是随着年岁与见识的增长,我也开始尝到些滋味了。哪个不想当万众瞩目光彩夺目的明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哪怕是一次小考的成功,一次作业的功德圆满,一句特别的赞扬,当事人都会因为沐浴在大家崇拜或欣赏的目光中而沾沾自喜了——只是,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寂寞往往更多。好比唐朝的大诗人李太白,空有一腔豪情壮志却无处施展——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他缺才少能,而是因为人们只愿意关注自己想看见的东西。他们给了李白以无数注目,只是那目光仅仅放在那些风花雪月的诗才词藻上,却少有人来关心李太白自己心中的报国热情。唐玄宗如是,杨贵妃如是,天下之庸人亦如是。他们求的,不过是借太白诗句寻得自己欢乐,哪里会顾李白心里想些什么?那些忧国忧民的事情,他们从来就是不愿管的。不然,唐玄宗就不会让李白待在身边作为一个伴读伴玩的存在,杨贵妃就不会因为李白诗句写得不如她意而将他驱出宫门了。
  李白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毕竟他的才能并没有被埋没,他仍是一个名声远扬的大诗人,不愁没有别人艳羡崇拜的目光。可意大利著名画家凡·高,就没有太白幸运了。
  他和所有爱绘画的孩子一样,热爱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希望用手中握着的画笔把这美好描绘出来。可他又是不一样的,他用斑斓的颜色在画纸上点彩,他用美丽的心灵在生命里勾画,换来的却是别人的不屑一顾和匆匆离去的背影。他端正地把自己的画作置在画摊上,满怀期望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盼望有人能识得他的画。但是太阳升复降,他的摊子前却还是门可罗雀。日复一日,他独自坐在清冷的画摊前,人们已经习惯,却依旧吝惜着,不愿把一个目光赏赐给他——毕竟,大家都这么忙。偶然有一两个怜悯的目光丢过来,买下了这少年的画作,也不过是因为家里缺了一个晒衣板而已……莫说是伯乐,就是一个赞赏的目光,也少有。
  李白与凡·高的寂寞,是否便是鲁迅先生口中的“寂寞”?我不知道,却知道这微不足道的寂寞,却一霎缠住我的灵魂了。
  所以,在旁人失败或是彷徨的时候,给予他一个鼓励支持的目光吧。这目光于你,可能是渺小十分;可于他,却可能是前驱的希望之光!
  点评
  “万众瞩目光彩夺目”“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确是我们形容内心崇拜的偶像英雄时常用的词汇。然而本文却选择了一个很独特的角度,不是去渲染他们身上的光环,而是去探查他们内心的寂寞。将目光不断地向过往的时间投递,以李白和凡·高为例,写出了一部自古英雄本寂寥的“前传”。可见支持的目光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哪怕是偶像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个孤独的旅程。
其他文献
本单元的教学篇目是几首中国新诗词,包括《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诗词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尤其是抒情诗,其内容就在一个“情”字:革命豪情、朦胧爱情、绵绵别情、赤子之情……陆机有言:“诗缘情而绮靡”,此或比孔子所言之“诗言志”更贴近诗歌内核,“志”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力量,是“思想”;而文学更富于感性化的特点,重在“情感”。  然而,“情”与“志”并不能完全分割,
期刊
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  我的于扶着自己像请风扶着空空的杯予  我摸黑坐下询问自己  杯中幸福的阳光如今何在?  我脱下破旧的袜子  想一想明天的天气  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  像我重逢的朋友  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  1985-1986  薦诗/汉叔  失恋的晚上会做什么。是一个人的时候,还仍然“轻轻走过去关上窗”,不知道是不是怕惊动了自己。喝完水的时候不敢叹气,咳嗽的时候又怕哭出声音。以莫名其
期刊
……  然后他吩咐他们都离去,只留一个侍者来陪他,这个侍者的年龄比他还小一岁。少年国王留下他来为自己干活,国王在清洁的水中洗了个澡,打开一个上了漆的箱子,从箱中他拿出皮衣和粗羊皮外套,这些都是当年他在山腰上放羊时穿过的;他穿上它们,手里又拿起那根粗大的牧羊杖。  这位小侍者吃惊地睁大一双蓝色的眼睛,笑着对他说:“陛下,我看见你的长袍和权杖,可你的王冠在哪儿?”  少年国王从攀附在阳台上的野荆棘上折
期刊
那一年我们相遇。  纵享年轻的容颜,不羁的热望,喷薄的野心,骄傲的才情,奔驰的自由。最好的年华,登高开怀,舒啸散郁,诗酒趁年华。  我是如何走到此刻,你我她他,又何故走到此地?  那么多错。我吝惜陪伴计较得失,于是错过了参与你的生活。你用冷漠偷换了珍惜,因而未及抚平她内心的巨流。她将自己对幸福的期许建立在他身上,却忽略了时间对自身的碾压。他为一刹沉沦凝滞了脚步,然后,被陌生的时代吞没。明明将初心锁
期刊
听到电话铃声,他穿着睡衣和拖鞋,从书房里跑了出来。已过了十点,肯定是他妻子打来的电话。她外出时,每晚都打电话回来(总是这么晚,在喝过几杯以后)。她是做采购的。  “喂,亲爱的,”他说,“喂。”他又说了一遍。  “你是谁?”一个女人问道。  “哎,你是谁?”他说,“你打的是哪个号码?”  “等一下,”女人说,“273-8063。”  “这是我的号码,”他说,“你怎么弄到的?”  “我不知道。我下班回
期刊
崇拜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感之一。而在任何力图勾起人类崇拜之情的场合,音乐总是必不可少。无需赘言古代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哪怕把视野收回现代,音乐与崇拜的关系依然紧密:想想演唱会上的观众,狂热而忘我,如同朝拜一般向舞台致敬;更多的时候,只需戴上耳机,独自听着一首歌,音乐与心灵奇妙地产生了共鸣,就好像被拯救了。  一首歌就可以拯救人生甚至拯救世界只是妄想。但是,对音乐的崇拜,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
期刊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
期刊
一个空旷陈旧的礼堂,一台老旧的电扇,一张长桌,十二把椅子,故事从这样的场景切开,十二个职业背景各异的人聚集于此,他们互不相识聚集在此只为了在模拟法庭中审理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十二票全票通过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十一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但因为未达到十二票全票,这个模拟
期刊
“崇”,篆书作“”一“山”一“宗”,那就是“山”之“宗”呗,也就是众多的山中最高耸的山。《说文解字>也正是这样解释:“崇,嵬高也。”当然《说文解字》还说它“从山,宗声”,看来,这个“崇”字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崇”本是形容山之高,今天最稀松常見的成语“崇山峻岭”的“崇山”、《滕王阁序》的句子“访风景于崇阿”的“崇阿”都是指高山。由此,就很自然地引申出一般的“高”的意思,今天常用的“崇高”就是一
期刊
1  我失眠了,工作之后的第一次失眠。  跟林穗留了一句“晚安”,关了灯,闭上限,却怎么也睡不着,只在床上翻来覆去,颇有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经情愫,但我想今晚失眠并非是“求之而不得”这样直白的原因。我大学时有失眠的毛病,毕业之后就很少出现,现在竟然复发了。大学时,每天都有无尽的事要做,每天都有无尽的人要见,更何况,还有那些让我动心的姑娘,那些“求之而不得”的姑娘,她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