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陌生的“芋头”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日:“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千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曰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外出做佣工,独自和老妻住在渡口。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衫单薄而且都淋湿了,身影于是就看上去很瘦弱。老人请他进屋坐,(闲谈中)得知他刚从郡城参加完秀才考试回来。老人略微有点文化,和他聊了很久,就让老妇人煮芋头端来请他吃。书生吃完了一碗,老妇人又给他盛上一碗,书生肚子因此吃得饱饱的。于是笑着说:“我将来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芋头的。”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书生因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然有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便放下了筷子,感叹地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再也不要到外面当雇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老妇人煮好芋头送上来,宰相(尝了尝)也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还是这同样的芋头啊!而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了人的口味啊!相公您那时候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大雨所困,(衣衫湿透,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堂上不乏精美的食物,又有皇帝赏赐的御膳,经常摆设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吃芋头的感觉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纺纱织布,打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原来的妻子,以致妻子抑郁而死。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的妻子啊!城东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共用一扇窗户一张床铺,早晨起来连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进入仕途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的学友啊!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发愿将来要实现志愿,要像某某古人那样廉洁干练,要像某某古人那样衷心孝道。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轨而被罢官。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所学的道理啊!这些还说得过去。我邻近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公卿,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的腰佩紫绶金印(占据高位,手握重权),有的掀起车轿帷幔(俨然一副匡世济民的样子)。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趁机自外入侵,他们就下跪叩头,迎敌投降了,唯恐落在别人后面,竟然把祖宗,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无不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仅仅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惊喜地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懂得大道理的人啊!”宰相就给了老人丰厚的礼物,并派人送他回家,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论赞说:“芋老人在偶然的交往中意外和宰相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啊!不知道宰相是怎样的人,能不能对老人的话感到惭愧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一顿芋头看来,固然已经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特别奇怪的是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这么擅长说理呢?难道他果真是懂得大道理的人吗?还是对他的传说超过实际情况呢?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常常就是这样。”
  赏评
  这篇文章乍一看是一篇人物传记,细读之,是一篇意味深长的讽世小品。换言之,这是一篇以传记为名,寄寓深刻的寓言散文。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本文以“芋老人”为传主,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从标题到结尾的论赞,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传记的一般特征。但粗略一看,本文与常规的传记有几点显著的不同:一是本文并未侧重叙述老人的生平经历,而只是着重记叙了他与当朝宰相的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交往过程;二是本文并非以叙事见长,而是以议论取胜;三是文章虽然为了显示传记的真实性,写的地名等确实是真实的,像是实有其人其事,但结尾又说“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给人一种惝恍迷离之感,文章在人为制造的神秘气氛中虚化了老人的形象,虚虚实实之间,暗示故事似真实假。那么,作者苦心经营这样一个故事,究竟用意何在呢?   故事的来龙去脉其实比较简单:一对普通的留守老人,偶遇一位前来躲雨的贫寒书生,热情的老人请赶考回来的书生饱餐了一顿芋头。又冷又饿之际,书生吃得又香又甜,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平步青云,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请老人的妻子再做一顿芋头,结果同样吃不出从前的味道来了。老人于是由此及彼大发了一通议论,听得当年的书生深受震动,肃然称赞老人是一位洞彻世道的人,然后厚赏老人并派人护送他回去了。
  从文章的结构看,脉络清晰的故事并没有构成文章的主体,而只是一个“容器”,一个框架;老人的议论才是文章的重点,光是篇幅就占了全篇的一半,由此可见文章的重心和命意所在。宰相前后吃芋头感觉味道大不相同只不过是引出老人议论的引子,换言之,即前文的叙事是为议论张本做铺垫的。而末尾两段显然是为收束全文、体现“传记”的特征和故事的完整性而附加上去的。下面我们再来看老人的议论。
  老人的议论可分为两层意思。首先是与故事情节直接相关的,即老人解释了宰相前后吃芋头感觉味道大不相同的原因:“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宰相还是贫寒书生的时候觉得芋头又香又甜,是因为困乏冻饿,饥不择食,而现在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是因为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味道之所以大不相同就在于处境、地位和个人际遇的不同改变了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作风,而不是由于烹调方式的不同。“时位移人”,老人从宰相吃芋头的个别感受出发,一语道破了世间一个普遍的现象,升华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显示了这个平常的老人对世事不平常的洞察力。作者借故事揭示出“时位移人”这样一个道理,告诫人们不能因为眼前的环境而忘掉了过去,把过去的一切视为“芋头”,的确深入浅出,非常生动贴切。
  但是如果文章仅止于此,那还称不上寄寓深刻。显然作者真正的意图还并不在此,而在于老人趁势发挥的第二层意思。因为不忘旧恩的宰相并不是作者针砭的对象,他前后吃芋头而味道不同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文章锋芒之所向,针对性、批判性之所在,是社会上种种“以今日而忘昔曰”的丑恶现象。于是作者安排老人因势利导,引申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芋头论”。阅历丰富的老人以他的亲身见闻,列举并批判了四种丑恶现实:第一种是富而弃其糟糠之妻,这是“芋视乃妇也”;第二种是贵而绝交同窗学友,这是“芋视乃友也”;第三种是当官后违背初衷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这是“芋视乃学也”;第四种是身居高位手握权柄的官员们竟然在国家“事变中起,衅孽外乘”之际争先恐后纷纷屈膝投降,这是“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昔日那弥足珍贵的东西统统被见利忘义、没有德行的人们视为陌生的芋头,奔之如敝屣了。老人感慨地概括指出“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拓展、深化为批判社会现实、鞭挞世道人心了。
  我们注意到,老人对宰相发迹后只是感觉芋头味道不同还是感到高兴、欣慰的(“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后面列举的四种现象才是令老人感到深恶痛绝的;前者只是人之常情,后者却事关人的道德品质,前后有本质的不同。我们还应注意到,老人讲完前三种现象之后有一句“是犹可言也”。可见老人又将这四种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前三种现象虽然已十分令人痛心、气愤,但“犹可言”,还能够容忍,言下之意就是第四种是不“可言”的,是最让入无法接受、不能容忍、不忍心说而又不得不说的。心底波澜溢于言表,可见他内心是多么沉痛、愤慨!
  分析至此,我们更是感到作者话里有话,更有所指了。我们知道,作者周容生活于明末清初,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惊天巨变。他本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明亡后,他出家为僧,但后来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可见他是一个富有气节的文人。而明清易代之际,他又目睹了太多的丧失人格、国格的人事。就如文中所描述的,前代(明朝)众多的“将、相、卿、尹、刺史、守、令”,平时“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道貌岸然,俨然一副匡世济民的架势,可是“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这些本是国之栋梁,社会中坚的官员们竟然卖身求荣,丧失大节,毫无操守可言。在这里,老人实际上已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正是借老人之口尖锐讽刺、猛烈抨击了这些鲜廉寡耻、数典忘祖的人们,对他们表达了强烈的义愤。
  这篇文章构思精巧,结构谨严,层层递进,转接自然。作者抓住“芋”字构思行文,一个“芋”字贯穿始终,铆接榫合,丝丝入扣,全文不蔓不枝,条理分明。文章除了借“芋”字生发故事,结构全篇外,还巧借“芋”字议论说理,刺世疾邪,彰显主旨。可以说“芋老人”固然因芋头结缘宰相而得名,其实更是因他借芋头谈世道人心的妙论而得名。因他的“芋头论”,芋头成为一个借喻,夫妻、朋友、君臣等都可以是这样的“芋头”。现实社会中,诸如“芋视乃妇”“芋视乃友”“芋视乃学”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而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芋头”,我们切不可因时过境迁而翻脸不认人,视之如粪土。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道理,古今并没有多少区别,当你读到这篇三百多年前的文章时,但愿能够掩卷沉思,心中无愧。
其他文献
这一次,我想换一条路走走,这个方向是回家的方向。  不想走来时方向,总是走同一个方向,未免太单调。何况是散步,理当随兴地走;何况是夏天的黄昏,日头长得很。  我孤独自行。路不宽,但也不狭隘。一旁是呈下坡的小谷,长着许多树,橡树、枫树、松树及其他不知名的树;其实是不知名的树多过所认识的树。另一旁是住家,一些中产阶级的住家。各式各样小小含蓄适宜的房屋,大概住着普通善良含蓄的人吧。男女老少,衣食住行,悲
期刊
逃离不仅仅是旧的结束,更是新的开始。  ——题记  近几年以来,逃离“北上广”逐渐成为潮流。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这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幸福感不断缺失的情况下,在青年白领中兴起的思潮。要或不要逃离“北上广”,是否到二三线城市或家乡寻找发展的机会,安放易老的青春,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而选择是由每个人的性格和面临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选择逃离北上广,无疑
期刊
2015年6月,在距离衡阳县县城53公里的地方,一个叫作界牌的小镇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悲剧。年仅12岁的女童小雯蓄意投毒。将老鼠药放到可乐里,毒死了她的两名同班同学——小霞和小林。小霞和小林是两姐妹,是界牌镇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两人跟小雯是同班同学。3个小孩子在一起,总免不了产生一些小矛盾,吵闹打架之后,小霞和小林会告诉母亲。而她俩那位智障的母亲因此总是去小雯家告状。因此在小雯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期刊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其实你不用去远方,风景就在你身边。前一段网络上炒得轰轰烈烈的女教师辞职信是这样写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两个句子说明一个道理,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可是,我想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中还是向往远方,还是对遥远的世界和陌生的奇遇充满期待和憧憬。李白离开长安,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屑忍气吞声、点头哈腰寄人篱下,只为心中的梦想,浪迹大半个中国。徐霞客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
期刊
本单元的教学篇目是几首中国新诗词,包括《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诗词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尤其是抒情诗,其内容就在一个“情”字:革命豪情、朦胧爱情、绵绵别情、赤子之情……陆机有言:“诗缘情而绮靡”,此或比孔子所言之“诗言志”更贴近诗歌内核,“志”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力量,是“思想”;而文学更富于感性化的特点,重在“情感”。  然而,“情”与“志”并不能完全分割,
期刊
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  我的于扶着自己像请风扶着空空的杯予  我摸黑坐下询问自己  杯中幸福的阳光如今何在?  我脱下破旧的袜子  想一想明天的天气  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  像我重逢的朋友  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  1985-1986  薦诗/汉叔  失恋的晚上会做什么。是一个人的时候,还仍然“轻轻走过去关上窗”,不知道是不是怕惊动了自己。喝完水的时候不敢叹气,咳嗽的时候又怕哭出声音。以莫名其
期刊
……  然后他吩咐他们都离去,只留一个侍者来陪他,这个侍者的年龄比他还小一岁。少年国王留下他来为自己干活,国王在清洁的水中洗了个澡,打开一个上了漆的箱子,从箱中他拿出皮衣和粗羊皮外套,这些都是当年他在山腰上放羊时穿过的;他穿上它们,手里又拿起那根粗大的牧羊杖。  这位小侍者吃惊地睁大一双蓝色的眼睛,笑着对他说:“陛下,我看见你的长袍和权杖,可你的王冠在哪儿?”  少年国王从攀附在阳台上的野荆棘上折
期刊
那一年我们相遇。  纵享年轻的容颜,不羁的热望,喷薄的野心,骄傲的才情,奔驰的自由。最好的年华,登高开怀,舒啸散郁,诗酒趁年华。  我是如何走到此刻,你我她他,又何故走到此地?  那么多错。我吝惜陪伴计较得失,于是错过了参与你的生活。你用冷漠偷换了珍惜,因而未及抚平她内心的巨流。她将自己对幸福的期许建立在他身上,却忽略了时间对自身的碾压。他为一刹沉沦凝滞了脚步,然后,被陌生的时代吞没。明明将初心锁
期刊
听到电话铃声,他穿着睡衣和拖鞋,从书房里跑了出来。已过了十点,肯定是他妻子打来的电话。她外出时,每晚都打电话回来(总是这么晚,在喝过几杯以后)。她是做采购的。  “喂,亲爱的,”他说,“喂。”他又说了一遍。  “你是谁?”一个女人问道。  “哎,你是谁?”他说,“你打的是哪个号码?”  “等一下,”女人说,“273-8063。”  “这是我的号码,”他说,“你怎么弄到的?”  “我不知道。我下班回
期刊
崇拜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感之一。而在任何力图勾起人类崇拜之情的场合,音乐总是必不可少。无需赘言古代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哪怕把视野收回现代,音乐与崇拜的关系依然紧密:想想演唱会上的观众,狂热而忘我,如同朝拜一般向舞台致敬;更多的时候,只需戴上耳机,独自听着一首歌,音乐与心灵奇妙地产生了共鸣,就好像被拯救了。  一首歌就可以拯救人生甚至拯救世界只是妄想。但是,对音乐的崇拜,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