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心里永远是爱的回味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当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演绎的经典影片《51号兵站》里的“小老大”,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为“英俊小生”的他,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在全中国的风光,远远超过后来的“四大天王”。此后,梁波罗塑造的一系列银幕经典形象,如《蓝色档案》中的李华、《小城春秋》中的吴坚、《子夜》中的雷鸣,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波罗多元化发展,唱歌、表演、主持等,都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梁波罗演唱的《草原之夜》、《清晨》、《南屏晚钟》、《忆江南》等歌曲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尤记那一首《卖汤圆》,自然亲切,十分生活化,恰似他的为人。”就是这样一位年轻就一夜成名、万人瞩目的明星,银幕下却从没让人觉得有任何明星架子和大牌相,为人热心,实心又心平气和。
  谈起父爱,梁波罗告诉记者,自己祖籍是广东,却生于西安,长于上海,因抗日战争爆发,刚会走路的他随父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一家先由昆明继而越南河内、香港辗转到上海,就此定居下来。在他的记忆里,对父亲是敬畏多于亲近。如今,谈起他敞父亲的感受,他说,四个字,“爱的回味”。尤其是女儿出生时的那些细节,成了美好回忆——
  “深夜,我刚迷糊入睡,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医院派人找我,附条上写着:胎心音有变,速请产妇家属来院。我二话没说,抄起上衣,骑车直奔医院……当我满头大汗赶到医院时,护士长已经等侯多时了。原来,晚间查房时发觉妻眙心音过速,估计是脐带绕身所致,若不及时取出,唯恐窒息于母腹中,而剖腹须经家属认可、签字方可实施。手术不能排除一定的危险性……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护士长跟我说了啥,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人提倡自然分娩,对剖腹产并不热衷,不似今日塞红包求医生择期取子成为时尚。我要求与妻子见个面,那时她已是白衣白裤,镇定的神情反倒平添了我的勇气,签字时那三个字我书写得七扭八歪。其实,在护士长和我谈话的同时,医务人员已在消毒,一切手术准备皆已就绪了。当妻被推向手术室的瞬间,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涌上心头,难怪老人说女人分娩好比脚踏生死关,尽管如今科学昌明,依然吉凶未卜啊,我为不能帮妻分担痛苦而深感愧疚。接着,是手术室外的苦等。用如坐针毡或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此刻坐立不安的心情是再确切不过了。我忽而想象着室内的进展,祈求手术顺利,忽而又感叹起自己晚婚、晚育的遭遇,祝福母子平安,忽而又为新生儿命名而冥想。想,为纪念母亲挨了这一刀,决意为这个迟来的小生命取‘难请’的谐音为‘南青’或‘南清’……一声啼哭如雷震响,我猛地从坐着的台阶上跳起来,声音洪亮,我料定是个男孩,低头看表,25日凌晨2时50分。我兴奋地将耳朵贴在手术室的门上,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感到自己心房的快速搏动,我恨不得破门看个究竟。幸好,我马上得到了我妻已平安产女的喜讯。我当爸爸了。我抑制住狂喜的心情等待着证实这个佳音。不一会儿,护士便抱着女儿出现了,门内柔和的光影折射在她们的身上,非常的圣洁。小护士善解人意,体恤我初为人父的心情,转身让我过目,女孩,6斤,很漂亮,恭喜了。而我却还木讷地伫立着,在洁白的襁褓中,只见—个黑里透红的小脸,一头浓密的黑发尤为显眼。其时,根本看不出像谁。当时,我既不敢抱她、亲她,也来不及呼她、唤她,只是在护士擎着她走进婴儿室的刹那,我才喃喃地呼喊了一声:南——菁……”
  如今梁老师的女儿南菁已作别青涩,走向社会,征战职场,日趋干练,坚强。谈到对女儿的教育,他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母亲曾希望他长大后从医,治病救人,或当一名音乐家。为此,给他买了钢琴,放置在阳台上,高薪聘请家教来授琴。但是每当他爬上琴凳,双腿悬空时就开始犯困,总算磕磕绊绊地弹完贝尔练习曲第一册,却再也学不下去了。他开始选课,好几次之后,母亲只得无奈地代学。几个星期下来,母亲无奈,只好谢绝了老师,卖掉了钢琴。若干年后,当他长大了,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却再也无此条件去学钢琴了,这曾令他懊恼不已。正因为这个事情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当自己为人父时,就打算绝不做违背孩子意愿的事情。童真可贵,兴趣只能培养,不能施压,揠苗助长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他后来的确是这么做的。他要求女儿做事有条不紊,严格律己,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日事当日毕,等等。总之,他的乐善好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极富情趣等等,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他说,女儿虽然长大后没有从事文艺工作,但他也曾为了培养她的智力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让她爱上弹吉他、钢琴等,在音乐活动中,不仅调动了女儿的多种感官,从而达到了多形式、多渠道的记忆训练,在游戏中得到愉快并发展了记忆力,同时父女间的亲情也变得更浓更浓……
其他文献
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剧场》中,陈数饰演难度颇大的“郁珠”一角。她说演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直觉,当她看到剧本时,就像当年遇到《暗算》中的“黄依依”一样,“这次《剧场》是严老师自己亲自写的一个电视剧剧本,所以字里行间都是她,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觉得我离她的文字、我离她更近了。郁珠是个不完美的英雄,可她身上有一种坦荡的干净。事实上我发现,在很多专业人士身上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就是生活中的他们其实经常会显得没有才
期刊
演员在表演上都是有局限性的,很大原因都与自身的形象或气质有关。正如很多演员年纪轻轻却长相先老一样,演员陈数的个人气质也有着一种“自来旧”的感觉,可以说正是这种感觉让她在《暗算》、《新上海滩》、《倾城之恋》、《铁梨花》等影视剧中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足够撑起了时下正在热播的年代戏《剧场》。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陡编的电视剧《剧场》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话剧团里女演员间,因舞台角色和现实爱情发生的
期刊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曾获过13个博士学位。1917年,他接受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同时受邀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辜和这些新派人物理念不同,是以经常会打些嘴仗。如他曾骂胡适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说的英语是“美国中下层英语”。  又,著名报人张友鸾曾生动地记述了一个辜鸿铭和罗家伦之间互相“讨厌”的故事。  
期刊
一闭上眼睛,老友徐肖冰仿佛就在眼前,他那慈祥的面孔,亲切的笑容,豁达又风趣的谈吐好像就发生在昨天:那是1996年5月,中国文联举办“96首都文艺家万里采风”活动,我们一行七人,分配到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基地一丹江口水库摄影采风。我们这个团从事摄影的人还有侯波大姐和我,其他四位分属音乐、文化界。  徐肖冰团长对采风团团员提出要求,他说:我们这次来丹江口,不能就是走马观花的看看,希望大家给当地留下“干货
期刊
2013年2月25日,青瓦台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新当选的总统朴槿惠。朴槿惠对于青瓦台并不陌生,9岁时,她第一次走进这座典雅的建筑,度过了18年的少年和青年时光。  其间,她失去了双亲。1979年11月21日,27岁的朴槿惠怀着晦暗的心情搬离了青瓦台。一个月前,她的父亲,曾经连续担任了五届总统的朴正熙,在宫井洞韩国中央情报部的二楼餐厅遇刺身亡。她的母亲陆英修,死于早前的另一次暗杀。  在韩国,朴正熙
期刊
人人都赞其为“乱世飘萍”,却不知藏匿其背后奔走息事、拯救危难的“肃清手”;他是“新闻全才”,却离不开“金牌助手”式的新闻夫人;他“铁肩辣手”,她“侠骨柔情”……他们亦夫妻亦战友。在那个战乱烽火的年代,书写着新闻界的传奇爱情……  邵飘萍与汤修慧的结合,于未来将是一段世人皆晓的伉俪佳话。  在汤修慧念书期间,两人经常鸿雁传情  1886年,邵飘萍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邵飘萍16岁便中了秀
期刊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老师今年已86岁,各种演出、活动依然排得满满的,仅2015年春节,光羲老师就参加了央视和北京卫视的两台春晚。女儿们刚给他过完生日,笔者发去祝福短信,光羲老师已在赴国外旅游的飞机上……  有一次到光羲老师家,在门口刚放下电话,远远就看见他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冲我招手,他说:“我就在附近办点事,估计你快到了,就猛往回骑。”光羲老师已是耄耋之年,三个女儿却都不在身边,相识十一年笔者也仅
期刊
2009年,一部红色谍战片《潜伏》火爆荧屏,由冯恩鹤饰演的军统天津情报站站长吴敬中,老谋深算、敛财无数最后却全身而退。这样一个反派人物,受到了观众的热捧,网友称其为“史上最抢戏的男配角”。老戏骨冯恩鹤的婚姻家庭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却充满爱意。  用带兵的方法带儿子  冯恩鹤和妻子季颖是相亲认识的。1978年,两人在大礼堂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只花了128元。婚后一向喜爱整洁的冯恩鹤,却被不讲究的文艺女青
期刊
这张照片是我珍藏了50多年的老照片,看着这张老照片我心情无比激动,感慨万千。  这张照片是1964年,我陪公爹、婆母带着儿子、女儿去游颐和园。这是婆母第一次去颐和园,也是她一辈子唯一的一张照片。当时我丈夫在外地工作,公婆来京帮我带孩子。他们是山东勤劳、善良的农民,虽然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的面容永远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相处得非常好,老人喜欢、爱护孩子,也非常关心我。我上班远,
期刊
1977年夏,山东,天气炎热。张守仁、王世敏和章仲锷在一个文联会议的间隙,跑到会场外的树阴下纳凉、聊天。闲谈中,三人都预感到一个文学的潮流正在逼近。十年动乱中历经曲折的作家开始纷纷从下放的农村返回城市,他们一定迫切想把积累多年的生活感受用文学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需要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得以发表。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创办一份文学杂志,他们站在树下商量刊名,从《东风》、《首都文学》一路聊开去,最终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