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流小哥对人的信任能力非常强。
在广州大道的南方报业门口,有“快递一条街”。许多物流公司的收发摊位在路边一字摆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包裹邮件输送到那里,会有很多俊男美女从写字楼里出来收送他们的快递,拿快递只需签个字就完事了。
记得我年轻时去邮局领包裹,可没这般简单,需要复杂手续,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份证明。但快递小哥似乎天生信任别人,认为没人冒领。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些奇葩证明:你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你要证明你是你爸的儿子;还有更离谱的:你要证明你还活着。看到这些证明,相信许多人是和我一样的感觉,无语呵呵呵。我感觉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无人可信,人人自危的世界。
其实是否信任他人,真的与这个社会、与他人无关,只同我们自己有关。那些抱怨说这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社会,又把自己的能力不够推给了社会的人,不过是拿这个当借口。
缤纷世界,一定是有人值得信任,有人不值得信任的,他们都环绕我们周围。那么,如何给予值得信任之人以信任,而识别出不值得信任之人予以拒绝,这就要看各位看官的能力了。
信任缺乏的世界
几十年前的一场浩劫对中国社会的最大伤害,是直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人人自危的状况下,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如同一个人跟我分享的:“当我看见爱我的男朋友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再也不相信男人了。”许多人说,我不信任你,是因为你不值得信任。
这似乎非常合理,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可是,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都不值得信任时,会感到特别孤独,感觉自己无法与人建立关系;同时感觉人生了无生趣,甚至想找个说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当然,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生活或共事的人,每天如同在战场上厮杀,疲惫不堪。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可以信任,坏人不可以信任。当然,我们也会对很多事物有个刻板印象,那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去评估我们是否可能受到伤害,并且贴上个标签后,去选择是否信任对方。比如:骗子和警察等等。
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是简单的,任何人也是单纯友善的,但又用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周遭,让我们自己存在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中国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似乎一开始,就用防备的姿态对待他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他人不可以信任。
容易的信任发生在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中
“宁愿相信世间有鬼,也不信男人那张破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们和我交朋友,不就是想要我的钱吗?”这些经典话语诠释了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我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这看似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为父母着想,其实是对亲情的不信任,我们根本不相信父母爱自己。一个缺乏信任的世界,必定是一个互相伤害的世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典型的创伤后体验。为了自我保护,我们会自然回避类似蛇的事物。同理如果我们曾被亲密的人伤害,就会对亲近的人回避。人的防御机制,是保护我们内在感受,同时抵御让我们产生焦虑和恐惧等不良体验的机制,是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无意识的机制。其中有一种防御方式叫“泛化”,说的就是这个。
信任他人,是一种自我能力,无法信任他人,是我们能力缺失的表现。当我们感觉对谁都难以信任时,不妨看看自己。有如下几点值得思考:
我是否处在恐惧和敏感的心理状态下
我看到的别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自己想象的
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风险,或承担失误
我是否认同人际关系中存在交换的原则
我是否接受信任别人是有成本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关系,区别在于我是与真实的别人建立关系,还是与想象的别人建立关系。
其实容易的信任发生在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快递小哥与货主的关系,或者是有普遍规则的关系,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而信任危机通常发生在最亲近的关系,或者最应该信任的关系中。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真实发生了。因为,最初信任的破坏就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与妈妈建立关系。成长过程中,在我们与妈妈的关系中需要完成两种体验,并成为性格结构式的框架:一是安全感,二是我与你的边界感。
但是,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会很容易不断突破边界,去控制婴儿,在让孩子成为妈妈一部分的过程中,获得暂时的安全体验,所以她无法给予婴儿稳定的照顾,婴儿就无法获得安全体验。
妈妈给予婴儿的稳定照顾,是信任的第一步。一个被很好满足的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度比较高。
我妈妈就是个相对焦虑的人,她对我进行的信任教育:你出去一定要小心,外面坏人很多。
她其实并不知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在扮演一个经常恐吓我,并且给我制造不安全环境的“坏人”。当然,了解这些,不是为了指责我们的父母,只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相对的真相,并且了解规律,获得成长的机会。
比较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实在,比较坦诚。因为在被满足下成长的孩子安全感比较高,他与这个世界建立的关系模式是友善。而在充满着焦虑和不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恐惧和害怕的,当然也会有愤怒。
他们内心的关系模式是博弈、竞争、对立,这是他们的自我防卫,因人不可能信任自己的敌人或对手。他们的生存策略就是熟练使用各种技巧,包括尔虞我诈。
“疑人偷斧”
不信任是因为怕遭到伤害或利益受损。一个对周遭世界充满恐惧的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会是伤害他的人。当然,外界这些可能的伤害只是他内心投射的结果,“疑人偷斧”的典故即是讲投射。 在他投射的世界中,别人是怎样的人他已经看不到了,也不可能了解到,一切都是靠想象。好比一个胆小的人走夜路,他会认为身边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可能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东西发出的,于是特别紧张和害怕。哪怕此时身边出现一个可能会帮助他的人,他也会认为那个人是“鬼”。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很糟糕,自我价值感不高,那么我们绝对不相信会有人喜欢我们,爱我们。他人表达友爱的行为,也会被我们解读为是嫌弃我们或要抛弃我们。只有他人用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我们才会放低戒备。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过一段真实经历:他同朋友约见,他在约定时间到了约会地点,朋友却没到;打电话给朋友,竟然关机。这时他心里有很强烈的挫折感,并且做了这样的解读:朋友不守信用,是因为他不在意我,他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而且他在离我远去。再然后感到被羞辱、被忽略,最终恼羞成怒。于是他决定要与那个朋友一刀两断。
而事实是,他的朋友因为想准时赴约,匆忙中从楼梯上摔下来,手机也摔坏了,人被送去医院。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世界是被自己塑造的,我那个朋友对自己的定义就是:我不被人重视,我是个糟糕的人,没有人会喜欢我。
信任他人,首先要信任自己
人和人的关系中存在着交换原则。交换是合作式的互惠共赢,交换的是利益。最简单的交换就是物质交换,而高级的交换,就是情感体验和情绪的交换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一部喜剧买票,是因为钱和投入可以换来情绪上的满足和放松。情感的满足是最高形式的交换。
那么,信任在交换中承担了什么功能呢?
信任的功能就是让这样的交换发生,并维持平衡。说白了,没有信任,交换也就不会发生。再往深处说,没有信任,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没有信任能力的人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他的任何关系,都只存在于理智层面或通俗意义上的社交层面,就是所谓的应酬关系。
没有信任能力的人,容易依赖,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的期待特别高。我们会把自己看成一个需要对方来完全满足我们的人。我们会紧张和敏感,自然会关注到对方的一言一行。这时信任就不存在了:翻手机,跟踪,电话追魂,一切都是为了寻找“对方要离开”的证据。而对方——一个被贴上“背叛者”标签的人,如果不做点背叛的事情,似乎对不起那个标签。
我们之所以不能信任,是因为没有独处的能力,感觉自己没有自我照顾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内心极其依赖。我们内心的“婴儿”状态,使得我们对他人的期待过高,几乎要求别人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如若不然对方就不值得信任。可没有人能做到“无所不能”的妈妈,所以我们的信任能力,就这样被自己的依赖湮没了。
所以说,信任,与他人无关。
当我们自己的资源足够,对他人的期待也就不会那么强烈,我们对人性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这个世界会更加客观和包容。当我们感到内心安全的时候,也就会很放心地去信任别人了,所谓艺高人胆大。
总体来说,信任他人之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的安全感+客观的认知+自我资源的满足感+可控制的风险和成本。
在一个契约精神不足,彼此间缺乏信任的社会中,信任他人的能力尤为重要。有了信任,才有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关系。
美好的人生,从学会信任他人开始。你心里对外界是友善的,那任何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信任你。
在广州大道的南方报业门口,有“快递一条街”。许多物流公司的收发摊位在路边一字摆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包裹邮件输送到那里,会有很多俊男美女从写字楼里出来收送他们的快递,拿快递只需签个字就完事了。
记得我年轻时去邮局领包裹,可没这般简单,需要复杂手续,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份证明。但快递小哥似乎天生信任别人,认为没人冒领。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些奇葩证明:你要证明你妈是你妈,你要证明你是你爸的儿子;还有更离谱的:你要证明你还活着。看到这些证明,相信许多人是和我一样的感觉,无语呵呵呵。我感觉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无人可信,人人自危的世界。
其实是否信任他人,真的与这个社会、与他人无关,只同我们自己有关。那些抱怨说这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社会,又把自己的能力不够推给了社会的人,不过是拿这个当借口。
缤纷世界,一定是有人值得信任,有人不值得信任的,他们都环绕我们周围。那么,如何给予值得信任之人以信任,而识别出不值得信任之人予以拒绝,这就要看各位看官的能力了。
信任缺乏的世界
几十年前的一场浩劫对中国社会的最大伤害,是直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人人自危的状况下,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如同一个人跟我分享的:“当我看见爱我的男朋友和其他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再也不相信男人了。”许多人说,我不信任你,是因为你不值得信任。
这似乎非常合理,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可是,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都不值得信任时,会感到特别孤独,感觉自己无法与人建立关系;同时感觉人生了无生趣,甚至想找个说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当然,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生活或共事的人,每天如同在战场上厮杀,疲惫不堪。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可以信任,坏人不可以信任。当然,我们也会对很多事物有个刻板印象,那也是为了我们更好去评估我们是否可能受到伤害,并且贴上个标签后,去选择是否信任对方。比如:骗子和警察等等。
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是简单的,任何人也是单纯友善的,但又用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周遭,让我们自己存在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中国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似乎一开始,就用防备的姿态对待他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他人不可以信任。
容易的信任发生在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中
“宁愿相信世间有鬼,也不信男人那张破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们和我交朋友,不就是想要我的钱吗?”这些经典话语诠释了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我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这看似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为父母着想,其实是对亲情的不信任,我们根本不相信父母爱自己。一个缺乏信任的世界,必定是一个互相伤害的世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典型的创伤后体验。为了自我保护,我们会自然回避类似蛇的事物。同理如果我们曾被亲密的人伤害,就会对亲近的人回避。人的防御机制,是保护我们内在感受,同时抵御让我们产生焦虑和恐惧等不良体验的机制,是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无意识的机制。其中有一种防御方式叫“泛化”,说的就是这个。
信任他人,是一种自我能力,无法信任他人,是我们能力缺失的表现。当我们感觉对谁都难以信任时,不妨看看自己。有如下几点值得思考:
我是否处在恐惧和敏感的心理状态下
我看到的别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自己想象的
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风险,或承担失误
我是否认同人际关系中存在交换的原则
我是否接受信任别人是有成本的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关系,区别在于我是与真实的别人建立关系,还是与想象的别人建立关系。
其实容易的信任发生在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快递小哥与货主的关系,或者是有普遍规则的关系,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
而信任危机通常发生在最亲近的关系,或者最应该信任的关系中。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却真实发生了。因为,最初信任的破坏就发生在最亲密的关系中。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与妈妈建立关系。成长过程中,在我们与妈妈的关系中需要完成两种体验,并成为性格结构式的框架:一是安全感,二是我与你的边界感。
但是,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会很容易不断突破边界,去控制婴儿,在让孩子成为妈妈一部分的过程中,获得暂时的安全体验,所以她无法给予婴儿稳定的照顾,婴儿就无法获得安全体验。
妈妈给予婴儿的稳定照顾,是信任的第一步。一个被很好满足的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度比较高。
我妈妈就是个相对焦虑的人,她对我进行的信任教育:你出去一定要小心,外面坏人很多。
她其实并不知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在扮演一个经常恐吓我,并且给我制造不安全环境的“坏人”。当然,了解这些,不是为了指责我们的父母,只是为了让我们能看到相对的真相,并且了解规律,获得成长的机会。
比较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实在,比较坦诚。因为在被满足下成长的孩子安全感比较高,他与这个世界建立的关系模式是友善。而在充满着焦虑和不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恐惧和害怕的,当然也会有愤怒。
他们内心的关系模式是博弈、竞争、对立,这是他们的自我防卫,因人不可能信任自己的敌人或对手。他们的生存策略就是熟练使用各种技巧,包括尔虞我诈。
“疑人偷斧”
不信任是因为怕遭到伤害或利益受损。一个对周遭世界充满恐惧的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会是伤害他的人。当然,外界这些可能的伤害只是他内心投射的结果,“疑人偷斧”的典故即是讲投射。 在他投射的世界中,别人是怎样的人他已经看不到了,也不可能了解到,一切都是靠想象。好比一个胆小的人走夜路,他会认为身边听到的任何声音都可能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东西发出的,于是特别紧张和害怕。哪怕此时身边出现一个可能会帮助他的人,他也会认为那个人是“鬼”。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很糟糕,自我价值感不高,那么我们绝对不相信会有人喜欢我们,爱我们。他人表达友爱的行为,也会被我们解读为是嫌弃我们或要抛弃我们。只有他人用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我们才会放低戒备。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过一段真实经历:他同朋友约见,他在约定时间到了约会地点,朋友却没到;打电话给朋友,竟然关机。这时他心里有很强烈的挫折感,并且做了这样的解读:朋友不守信用,是因为他不在意我,他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而且他在离我远去。再然后感到被羞辱、被忽略,最终恼羞成怒。于是他决定要与那个朋友一刀两断。
而事实是,他的朋友因为想准时赴约,匆忙中从楼梯上摔下来,手机也摔坏了,人被送去医院。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世界是被自己塑造的,我那个朋友对自己的定义就是:我不被人重视,我是个糟糕的人,没有人会喜欢我。
信任他人,首先要信任自己
人和人的关系中存在着交换原则。交换是合作式的互惠共赢,交换的是利益。最简单的交换就是物质交换,而高级的交换,就是情感体验和情绪的交换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一部喜剧买票,是因为钱和投入可以换来情绪上的满足和放松。情感的满足是最高形式的交换。
那么,信任在交换中承担了什么功能呢?
信任的功能就是让这样的交换发生,并维持平衡。说白了,没有信任,交换也就不会发生。再往深处说,没有信任,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没有信任能力的人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他的任何关系,都只存在于理智层面或通俗意义上的社交层面,就是所谓的应酬关系。
没有信任能力的人,容易依赖,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的期待特别高。我们会把自己看成一个需要对方来完全满足我们的人。我们会紧张和敏感,自然会关注到对方的一言一行。这时信任就不存在了:翻手机,跟踪,电话追魂,一切都是为了寻找“对方要离开”的证据。而对方——一个被贴上“背叛者”标签的人,如果不做点背叛的事情,似乎对不起那个标签。
我们之所以不能信任,是因为没有独处的能力,感觉自己没有自我照顾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内心极其依赖。我们内心的“婴儿”状态,使得我们对他人的期待过高,几乎要求别人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如若不然对方就不值得信任。可没有人能做到“无所不能”的妈妈,所以我们的信任能力,就这样被自己的依赖湮没了。
所以说,信任,与他人无关。
当我们自己的资源足够,对他人的期待也就不会那么强烈,我们对人性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这个世界会更加客观和包容。当我们感到内心安全的时候,也就会很放心地去信任别人了,所谓艺高人胆大。
总体来说,信任他人之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的安全感+客观的认知+自我资源的满足感+可控制的风险和成本。
在一个契约精神不足,彼此间缺乏信任的社会中,信任他人的能力尤为重要。有了信任,才有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关系。
美好的人生,从学会信任他人开始。你心里对外界是友善的,那任何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