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一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ij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但是学困生的产生是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小学学困生有增无减,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高中生“差生”比例为10%,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什么原因使得初中数学中上等的学生到了高中却成了数困生?而且数困生所占比例又如此之大?“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求知欲较低。有的能力确实很差,观察力薄弱,“视而不见”;注意力分散,“听而不闻”;言语表述紊乱,抽象能力更差。因而在学习上采取“跟着混”的态度。大多数差生是在入学初期大脑皮质没有受到应有的强度刺激,处于抑制状态,妨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反之,基础差又妨碍学习新知识,终因“积重难返”而掉队。这类学生的智力差其实是假象。另外一部分“差生”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等非智力因素。事实表明,仅仅从智力角度研究数困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有关研究显示: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22%,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贡献率为59%。毫无疑问,研究影响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原因
  (一)数学知识基础存在断链与破网
  数学知识本身有它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先行知识没有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一些考试的试卷分析发现: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初中数学基础就没有打好,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定理、公式,如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绝对值的概念、函数的概念、有关圆的证明题等,由于初中基础未打好,升入高中后又没有及时地查漏补缺,导致新旧知识无法连接,接受新知识就会残缺不全,形成不连通的网络,这是学困生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例如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则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等一系列后继学习任务中,都会产生递增式障碍,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在短期内修复,任其下去,就会造成大部分知识的破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吃力,渐渐地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最终成为数学学困生。
  (二)注意稳定性差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一项研究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有41%取决于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和学习的持续能力,通过对高一某班的课堂跟踪观察证实,注意的稳定性与数学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观察发现,大多数的数优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认真,只有个别同学偶尔分神,据统计占13%,而数困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或发呆走神,或小动作不断,不认真听课者达50%。
  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提高等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这样就破坏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渐渐地导致学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厌恶数学,甚至害怕数学。
  (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善学者事逸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勤而功半”,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因素。
  根据对76名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在数学学习中,尽量使自己弄清楚教材各部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没有一个人;做作业前先把功课复习一遍,弄清楚教材的内容,然后再完成作业的占11.8%;在学习一些数学定理、规则或概念的定义中还能记住,只是在做作业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么用的占86.8%。可见,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使本来内容多、难度大、逻辑性强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不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的虽然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经过多次学业失败以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预习,不重视听课,上课不按教师授课的导向思维,课后虽然花很多时间,但结果事倍功半。
  2.课后不知如何加深理解巩固。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学生对某些数学定义、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一些数学题的解法似懂非懂,对疑难题很少或从来不问老师和同学,结果疑难题成堆,造成恶性循环;二是没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作业和练习多半不交或抄袭别人作业应付了事;三是无视做错的题目,不追究错误的原因,一错再错;四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不注意系统整理,不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一种杂乱而无计划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外部原因
  (一)学校教育因素
  1.教学要求偏难、偏深、偏高
  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学要求偏难、偏深、偏高,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困生显然消化不了。欲速则不达,一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增加数学学困生的数量。
  2.初中与高中数学在教材、教法及学习特点的变化
  (1)高中的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有明显的加深。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得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这是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4)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问题。初中与高中在教材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难度较小,知识点偏少,而高中教材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初中教材偏重于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只是直接的给出;教材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但是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比较抽象的知识,与初中知识联系不大,起点较高,尤其是其中很多概念定义的严格性和抽象性,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一时还难以适应,接下来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贯穿整个函数一章的难点,因此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具有较大的难度。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又高,使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
  (二)教师因素
  首先,许多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由于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存在着“断链”和“破网”,而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却往往要求他们和数优生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同样多的东西,而在同一时间内,这些东西中恰好有许多是他们接受不了的,所以听起来无味,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
  其次,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而在教学艺术的应用上和增强教学趣味性方面很少顾及。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备,除了公开教学外,平时很少使用,甚至有个别老师的教案多年来一成不变。此外,数学教师往往对数学学困生施加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这种强迫性机械重复练习的结果,使得本来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就较差的学困生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从而导致他们厌恶数学、害怕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最后,师生关系不融洽。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对学生缺少爱的表示,在课堂提问和平时指点时,教师对数学学困生的练习、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剖析、辅导,使数学学困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家庭教育因素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是课堂,家庭中事事是教材。学生学习数学受其家庭的重要影响,诸如父母对智力活动的兴趣爱好,对数学所抱有的态度,平时的言行等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子女产生影响和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
  有关调查表明:学困生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4%;受过中等教育的占37%;而受过初等教育或文盲的占59%。从职业上说,父母从事教师、工程师、医生等脑力劳动的占3%;父母从事干部工作的占24.5%;父母是工人或其他体力劳动者的占72.5%。此外。由问卷调查可知,在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上有63.2%的数学学困生的家长关心方式不当。以上数字表明,数学学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工人和个体经营者居多,对子女教育不得法,或忙于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或放纵溺爱、包庇纵容,或粗暴无知、施行打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学生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异,学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还有一部分家长借口自己读的书少,无法辅导,于是对子女的学习放任自流;一部分家长说工作太忙无暇关心子女的学习;有些家长认为子女的学业只是教师的事,而与家长无关,家长本身就缺乏向上的信心和动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导致学习困难。
  在研究影响高一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因之后,还需我们对高一数学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这一现状能有所改进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其他文献
近几年,课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改革成果一项接一项,各种优质课、公开课铺天盖地,接踵而来。可是,面对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我的困惑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  困惑一:学生不会写字了  现在的学生不爱写字,他们用笔还不如用鼠标键盘熟练。仔细看看我们学生的书写,横不平、竖不直,甚至连书写笔画都颠三倒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写汉字吗?  困惑二:学生不会朗诵了  反观我们
期刊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小学生的作文指导比较重视作文的外部指导,即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的指导,忽略对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用心理学的理论剖析小学生作文的过程,就会发现:产生文章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感受移入学生头
期刊
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幼儿先天的生理发展与认知发展水平,周围环境及成人的影响等等,其中幼儿园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从空间看,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园老师是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因此,幼儿园教育环境、老师的观念、教育方式等都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语言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幼儿期正确运用
期刊
初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抽象性都很大的学科,不少学生到了初一以后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分散、地理计算、图象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对策,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系统化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地球和地图、气候
期刊
唐门紫砂,在宜兴紫砂界无人不晓,好评如潮。自明清以来,唐门世代以制陶为业,名家辈出,极一时之盛。如唐凤芝、唐祝和等,均是紫砂界公认的制壶名家,作品风靡天下,为海内外收藏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是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赞赏太多太滥,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
期刊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他们
期刊
在幾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在阶段性考试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强化平时考查,对考查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评“优”夺“标”的考核办法,将其贯穿于每节课的教学中  这一办法主要用于课堂提问上。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有对旧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对新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现在学生已习惯于课上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
期刊
期刊
在我们学习英语时态时,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但是英语的时态与中文截然不同。在中文中句子当中的动词不受时间的影响。例如:我正在看电影、我昨天看电影了、明天我要去看电影。这三句话分别用了现在,过去,将来三个时间。但其中的动词“看”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因此由许多学生受其影响在英语当中将这三句话翻译成I see a film now。I see a film yesterday 。I se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