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生的投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如何处理和设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学史可以明智”向学生介绍历史、数学家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当同学们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2.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能够迅速吸收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并产生新的层次更高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数学认知结构包括数学知识、观念、经验三种基本成分,从量的方面讲,学生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雄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质的方面讲,学生应该对知识和方法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并有所创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应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扩展知识层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捕捉和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及超前性和独创性的数学思维;能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善于创设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自由空间;能在数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把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层面视为一种己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首先,通过自学或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再者,学习了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学习数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我还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从而以全新的发展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
3.理解与把握好课程内容
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数学学习的归宿,也是下次数学学习的起点。
新课程依据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精简,摒弃了一些过于陈旧的、次要的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引进了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关联词及向量工具处理传统内容,增加概率、统计等一系列有着广泛应用的新知识;同时新课程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编排课程结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数学思想的相互渗透,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知识发展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系统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使数学的学习过程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中,经常接受创新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进而使学生喜欢观察周围生活的数学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或解决。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学会创新的策略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使之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新课程强调数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内容的呈现与传统教材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的形式不同,倡导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如何掌握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在一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数学化”与“再创造”,把握准新增知识的教学,是对我们的又一现实性挑战。一些原本教学上得心应手的内容被删减了,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学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原来驾轻就熟的教学工作变得生疏了、把握不准了,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许多负担和压力。
4.更新教学方法
纵观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了要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出发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作为课堂设计的中心,教学过程尽可能凸现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要加强数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遵循“温故而知新”原则,把学生当前学习内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思考解题过程与交流讨论过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结论。
5.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质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形式,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接受学习的全盘否定,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0-08-15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学生的投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如何处理和设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学史可以明智”向学生介绍历史、数学家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当同学们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2.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能够迅速吸收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并产生新的层次更高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数学认知结构包括数学知识、观念、经验三种基本成分,从量的方面讲,学生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雄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质的方面讲,学生应该对知识和方法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并有所创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应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扩展知识层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捕捉和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及超前性和独创性的数学思维;能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善于创设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自由空间;能在数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把更新知识结构、扩展知识层面视为一种己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首先,通过自学或培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再者,学习了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学习数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我还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从而以全新的发展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
3.理解与把握好课程内容
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关键因素,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是数学学习的归宿,也是下次数学学习的起点。
新课程依据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精简,摒弃了一些过于陈旧的、次要的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引进了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关联词及向量工具处理传统内容,增加概率、统计等一系列有着广泛应用的新知识;同时新课程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编排课程结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数学思想的相互渗透,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知识发展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系统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研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使数学的学习过程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氛围中,经常接受创新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进而使学生喜欢观察周围生活的数学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或解决。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学会创新的策略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使之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新课程强调数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内容的呈现与传统教材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的形式不同,倡导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如何掌握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在一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数学化”与“再创造”,把握准新增知识的教学,是对我们的又一现实性挑战。一些原本教学上得心应手的内容被删减了,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学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原来驾轻就熟的教学工作变得生疏了、把握不准了,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许多负担和压力。
4.更新教学方法
纵观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除了要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出发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作为课堂设计的中心,教学过程尽可能凸现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要加强数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遵循“温故而知新”原则,把学生当前学习内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把思考解题过程与交流讨论过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结论。
5.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质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形式,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接受学习的全盘否定,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