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蕴含着的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有记叙革命领袖以及英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的革命故事;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优美诗篇;有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名著节选;有哲理深刻的寓言、童话和耐人寻味的民间传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挖掘语文课文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语文教育之必须。
1把握教材内容,科学确立德育目标
语文教学要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实际上,“人文素养”中就包含了德育因素。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是多方面的,德育因子也是多方面的,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确立德育目标。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文本中的德育内容都列入教学目标,这样,不但语言文字训练任务的完成受到影响,而且德育也将不能很好的落实。根据我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将一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感情作为该课的德育内容就够了。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通过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家乡”可爱,更激发学生思维,搜寻我们家乡的特产、特色,再来夸赞,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2优化教学方法,扎实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教育的意图直接明显,而是蕴含在课文的内容之中,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落实德育教育。
2.1品词品句,加强渗透。渗透是多方面的,可在介绍时代背景时渗透,在欣赏插图时渗透,在分析挖掘中渗透,但最基本最重要是在品词品句中渗透。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2.2联系实际,析事明理。如我们班有位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从小寄居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年岁已高,他在家无人看管,有强烈的自卑感,学习时思想包袱重,并养成了不诚实、说谎的恶习,同学们都不愿理他。我在教学《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时,紧紧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他开始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②列宁是个怎样的孩子?③我们应该向列宁学习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有意喊那个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他回答道:“我们应该学习列宁从小诚实、不说谎话的优秀品质。”课余,我又找了那个同学谈心,同他一起分析他以前不诚实、说谎的害处,鼓励他向列宁学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他终于认识到了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从此以后,他改掉了不诚实、说谎的恶习,同学们也愿意和他接近了。他终于甩掉了思想包袱,振作精神,后来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2.3入情感悟,内化感染。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3加强拓展运用,强化德育实效
德育,只有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武器才是有效的德育。课后联系实际布置德育作业能有力强化德育效果,使学生运用德育知识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了《在家里》后,我就布置作业:“观察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到时为父母打开电视”。以此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在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组织同学强化了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并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强化考核,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这些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体力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把握教材内容,科学确立德育目标
语文教学要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实际上,“人文素养”中就包含了德育因素。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是多方面的,德育因子也是多方面的,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确立德育目标。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文本中的德育内容都列入教学目标,这样,不但语言文字训练任务的完成受到影响,而且德育也将不能很好的落实。根据我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将一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感情作为该课的德育内容就够了。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通过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作者“家乡”可爱,更激发学生思维,搜寻我们家乡的特产、特色,再来夸赞,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2优化教学方法,扎实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教育的意图直接明显,而是蕴含在课文的内容之中,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落实德育教育。
2.1品词品句,加强渗透。渗透是多方面的,可在介绍时代背景时渗透,在欣赏插图时渗透,在分析挖掘中渗透,但最基本最重要是在品词品句中渗透。如教学《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2.2联系实际,析事明理。如我们班有位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从小寄居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年岁已高,他在家无人看管,有强烈的自卑感,学习时思想包袱重,并养成了不诚实、说谎的恶习,同学们都不愿理他。我在教学《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时,紧紧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他开始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②列宁是个怎样的孩子?③我们应该向列宁学习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有意喊那个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他回答道:“我们应该学习列宁从小诚实、不说谎话的优秀品质。”课余,我又找了那个同学谈心,同他一起分析他以前不诚实、说谎的害处,鼓励他向列宁学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他终于认识到了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从此以后,他改掉了不诚实、说谎的恶习,同学们也愿意和他接近了。他终于甩掉了思想包袱,振作精神,后来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2.3入情感悟,内化感染。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3加强拓展运用,强化德育实效
德育,只有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武器才是有效的德育。课后联系实际布置德育作业能有力强化德育效果,使学生运用德育知识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了《在家里》后,我就布置作业:“观察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到时为父母打开电视”。以此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在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组织同学强化了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并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强化考核,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这些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体力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