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疑似精神病人的情怀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厅里,在一个疑似精神病人的世界里盘桓,眼前的一幅幅色彩强烈、构图简洁而有力的油画,向我们敞开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世界,传递出画中人物内心的焦虑、惆怅、哀伤和卑微的渴望,这纤弱而强大的感觉,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作品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旋即来到上海,在这个阴冷的寒冬,让我们稍感暖意。这份暖意并非来自画面本身,而是画家的人文情怀。
  维尔纳·贝格是奥地利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在本期十问栏目里,主持人与舒茨的对话大致交代了他的背景与艺术历程,我们得知,这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努力从学院派的影响中摆脱出来,不趋时流俗,坚持走自己的路,因而在第三帝国崛起的叫嚣声中被视作异端,希特勒直斥他为“颓废艺术家”。纳粹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却不能摧毁天才的意志,维尔纳我行我素地描绘着自己的世界。
  此外,我们有理由再知道更多的细节,比如:
  在维也纳求学期间,维尔纳·贝格与大学同学鲁道夫、利奥波德、阿尔宾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成为天主教联盟“新领地”的成员,又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对文明的批判、对真实、简单、意义丰富的生活的追寻集中体现在对市民生活的批判上。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他于1931年带着家人与朋友库尔特一起搬进了鲁塔农庄,在那里,他与慕尼黑学院所学到的观念与技术决裂。
  我们知道,上世纪60年代,瓦罗尔和列支敦士登等艺术家将放大数倍而后异化的普通人日常生活发掘为自己的绘画主题。与他们不同,维尔纳用平面、醒目的方式再现了自己周遭的世俗农民文化,并且借此寻觅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漫步乡村的过程中,维尔纳用素描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画室里的艺术创作最后都归于油画和木刻的清晰平面。正是凭借木刻这项出色的技术,维尔纳精确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把自己笔下对象的清晰推向了极致,达到了如同象形文字一般明晰的地步。
  维尔纳最早的作品无一例外是小幅速写,在这些作品上他恪守着自己的主张,在瞬间内表达自己的核心位置与思想,在此基础上再产生后来的油画主题与风格。同时,他还尝试用版画来完成内心的诉求,他只用一种雕版技术,因为这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方法与他所处的生活方式相契合。他每天用折纸刀制作手工印刷纸,他给每一张纸做出独一无二的设计。他凭借着清晰的黑白画面,界限分明、安静的画面与漫不经心的木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和境界,那种极至的简化,使观者获得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在历经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感觉一种强大的述事力量。那些异国他乡的农妇与工人,看起来就像我们身边无声无息走过的中国人、新上海人,甚至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
  在受到来自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无端指责后,维尔纳成了另类,他在德国陷入了孤立,帝国议会剥夺了他参加大型艺术活动甚至从事绘画的机会,这意味着他连一个自食其力的画家也当不成了。比如在1937年他来到巴黎参加世博会时,随着抵制“变质艺术行动”的推进,维尔纳的作品也被没收了,后来连奥地利也被德国吞并了,再后来,他的作品在带着羞辱性的巡回画展中出现。就这样,在重压之下,他被迫加入了国外的纳粹组织,与魔鬼签了一份生死合同。因为这样才能勉强度日,维持一家的生计。1941年,维尔纳还征召入伍,没过多久又作为战地画家调往挪威,为军队画风景画。不管在军队里他曾经得到作为艺术爱好者的军官的保护,但这种精神伤害是致命的,在战后,他虽然回到了鲁塔农庄,但还是因为抑郁症而住进医院接受治疗。他在医院里创作的油画,对象虽然是病友,但实际上也是自己的鲜明镜像。
  50年代是欧洲战后各方面着手恢复的阶段,维尔纳也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第二春。他的每幅画都经过深思熟虑,柯黎希、凡高、夏加尔和高更给了他很大启发,关注农村的民生,追寻内心的感受,还是他作品的总基调。这一时期,创作的妇女题村的油画进一步简化,呈现的并非是个性单独的命运,而是群体的典型特征。
  1951年,维尔纳在格兰河畔的一次作家、作曲家会议上与比自己年轻11岁的女诗人克里斯蒂娜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之中,维尔纳还要求妻子容许自己移情别恋。这段突如其来的感情对维尔纳在艺术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全感的再次丧失,使他痛彻心扉,另一方面也使他更加敏感,力图避免滑向平庸与琐屑的命运。
  不久,维尔纳度过了感情危机,还把这段经历作为素材诉诸画面,从而使自己的创作登上一个高峰。接着,官方的购买大大缓解了他的财务困难,地方政府也给他每年一笔类似退休金的资助,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了。
  不过在1970年他的妻子毛奇·贝格因心肌梗死去世后,他与子女们的不和浮出水面,整整一年,他不能恢复正常状态,他发现自己越来越边缘化了。
  晚年的维尔纳继续创作不辍,有一年甚至创作了100多件版画,占据他所有版画中的五分之一,1981年他获得了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勋章,政府还为维尔纳建立了布莱堡博物馆,以便长期展览他的作品。但画家想的却是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还认真思考了几个月“要不要自杀”的问题,为此他还悄悄准备了毒药。1981年夏天,维尔纳被别人发现在工作室里永远睡着了。他的最后一幅画像一个谜:一名被安放在灵柩里的农妇,这幅画象征着毁灭或永存。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18日,国际知名的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创作的重达7吨,长达10米的巨型婴儿雕塑《星球》落户新加坡滨海湾公园。这件由印尼企业家布特拉·玛斯阿贡(Mr. and Mrs. Putra Masagung)夫妇捐赠的作品将作为园内的永久展示品被安置在公共草坪上。奎恩对作品的“新家”奎恩很满意,他表示因为作品表达的是关于环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所以滨海湾公园是一个完美的
期刊
这次“成功女性”的专题规划,陆老师是我的首选,她说我们是“老朋友”,不需要面访这样“严肃”,通个电话、写写邮件就可以了。但那天刚巧有机会得以见面,在她一连串的电视录制节目之后已近深夜十点,在酒店的西餐厅又开始一档会谈。我一进门就看见她,依旧是标志性的“酒红色美发”,气质亭亭,仪态优雅。实际上2008年初我有幸认识陆老师后,常在各样场合遇见,每次都能聊上几句,她对后辈非常真诚,倾囊相授,有事请教之时
期刊
手工艺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亚洲民艺之美一再被追根溯源,却发现多种门类已经岌岌可危。也许是由于自身保护措施良莠不齐,我们开始审视日本在保护传承手工艺方面的经验,以供学习借鉴。  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传统文化回归思潮高涨,并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振兴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即是于昭和49年5月推出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这可谓是一部有关传统工艺品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对促进传统工艺文化活
期刊
成就冠军风范的原因是什么?  包一晨答得言简意赅:  理想成就未来,  传承实现梦想,  创新稳步前行。  拥有富足的生活,他是人们口中的富二代,但他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初见时,说话不紧不慢,言谈举止透露出沉稳和世故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父亲,是南江集团的董事长,一位低调的上海富豪,从事地产和影视文化产业。“沪上第一豪宅”檀宫别墅就是南江集团的作品。  受父亲的影响,包一晨开始自己创业,如今他与父辈
期刊
绘画之路  潘公凯先生的小学阶段愉快且充满理想,他在杭州唯一一所供外宾参观的安吉路小学读书,那是浙江省的典范校,整个学校都是按照苏联小学的模式新建的,桌椅分高低,每个教室的窗台上都摆着花,校园里有草坪,连小学生的厕所都是抽水马桶,这在当时相当奢侈。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教得特别好,学生常在礼堂上课,后面坐的从各地来的听课教师比学生还多。潘先生是成绩特别棒的学生,学什么都很快,小学一年级开始当班长,争
期刊
早就得到了《财富堂》的邀请,撰写“成功女性”的专题,作为新春三月的献礼。  酝酿许久,一直在盘算所熟知的哪些忙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女性更具代表意义。后来锁定如下诸位:  “退休”策展人陆蓉之先生,她现在开始了新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今日美术馆新馆长谢素贞老师,她坐镇四楼馆长办公室,运筹帷幄;  泰康空间总监唐昕女士,她一路稳健,学术收藏双丰收;  UCCA的CEO薛梅女士,她一直默默付出,为整个机
期刊
2007年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时,我还在清华美院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市场研究工作,当然把这个机构当成了特别样本,在后来的工作中也一直格外关注。UCCA几度换将,2009年夏来了薛梅,从“艺术商店的总监”做起,日益改变着“商店”带给人的感受和体验;后来她升任CEO,虽然媒体上少见其言,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她为这个机构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有了此次的专
期刊
早闻“谢素贞”大名是源于我2006年夏在日本媒体的那段编辑经历。当时每个月至少两次联络各艺术机构,适逢她刚接任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在很多场合都能得见。后来她到雅昌集团任总监,再后来的独立策展人身份,都是我关注和学习的榜样。在提交本专题的撰写计划时,还在筹划是托央美美术馆还是雅昌网的朋友帮忙引荐。后得知她担任今日美术馆馆长,就如常提交采访提纲,很快得到了谢馆长接受面访的回复,还是在四楼的馆长办公室,
期刊
展览时间:2013年4月13日-8月30日主办机构:龙美术馆 (浦东新区罗山路2255弄210号 近花木路)  展览简介:该展阵容强大,共展出艾轩、陈丹青、陈文骥、陈逸飞、郭润文、靳尚谊、冷军、刘小东、石冲、王沂东、徐芒耀、杨飞云、尹朝阳、喻红、张培力等近50名当代艺术家的写实油画作品,非常值得一看。这些作品通过对客体形象的个性“写照”,展现了当代写实油画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期望以这个展览来探讨写实
期刊
作为书法家,唐校笙很不一般。比如,在书画市场兴盛的现今,他不贩售自己的作品,而是每日临帖、练习,通宵达旦;各自为家的状况下,他集结各省市美协主席,自掏腰包办展办活动;多数人追随名门正派和名人字画,他却跑去市井坊间,发掘了一批扎根在民间的人才。看似不务正业,他的作品却多次获奖,并先后在日本、韩国、奥地利、捷克、瑞士等国进行现场书法表演。  唐校笙是北京三唐书画院院长,至今有1000余名书画家签约该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