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教育探析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un200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心理教育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家庭心理教育概念释义,对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重要性、迫切性、优势以及有效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对家庭心理教育现实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为家庭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家庭;心理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007-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教育研究多侧重于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者的目光多投注在探讨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图景上,对家庭心理教育研究关注较少,使家庭心理教育成为心理教育研究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作为儿童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支持性途径,家庭心理教育有着学校心理教育、社会心理教育不可比拟的教育优势。
  一、家庭心理教育概念释义
  家庭心理教育属于心理教育概念的外延,与学校心理教育和社会心理教育相对,指在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实施的心理教育。家庭心理教育的本质与心理教育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只是实施心理教育的环境不同。对于心理教育的理解,心理教育专家的定义总体上是较为一致的,以下三位学者的界定具有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心理教育的理论取向。
  班华教授在《心育论》一书中提出:“心育即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燕国材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应当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心理教育的积极方面是,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教育的消极方面是,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所谓心理教育就是培养心理素质与防治心理疾病的有机结合。”
  沈贵鹏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即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机能、防治心理疾病,从而增进人格的整体提升。”
  几位心理教育专家的学术性定义都表明:无论是“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还是“防治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核心都在于发展人的心理素质。
  家庭心理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对象是儿童,在家庭中进行心理教育,是通过个别教育而不是团体教育形式实现的。从已有文献来看,儿童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两类。发展性教育指通过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及预防不良行为倾向等个别化措施,促进一般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补偿性教育大多是针对问题儿童的具体行为问题,如阅读障碍、退缩、欺负、害羞、攻击、口吃等。补偿性教育的实施,对教育者的心理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指导完成。家庭心理教育属于个别的发展性教育,家长可通过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逐渐成为合格的家庭心理教育指导者和践行者。
  二、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优势分析
  实施家庭心理教育,是由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优势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家庭心理教育对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儿童心理成长不可缺少的首要教育因素;其二,当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不良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此现状急切呼唤家庭心理教育的着手实施;其三,家庭实施心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运用得当必然促进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实施家庭心理教育
  儿童心理成长在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以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例,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被划分为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社会的矛盾。作为儿童教养者,其行为影响着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成败,并构成儿童日后社会行为的原型。以上八个阶段年龄范围涵盖人的一生,年龄越小,对养育者依赖越强,家长对儿童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果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心理成长需要都顺利得到满足,就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反之则会心理受损。例如:根据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人出生第一年主要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在与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发现父母行为的某种一致性和连续性。如果他们发现父母的态度是一致的并且是可信赖的,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儿童觉得父母的行为与态度是不可预测、不能信赖的,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不一定出现,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不信任感,并在行动中表露出来。久而久之,行为泛化,对父母的不信任感将转化为对他人的不信任感,随着不信任感的不断扩大,严重情况下必会破坏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阻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由此可知,父母的一言一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乃至生活习惯,无不反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为儿童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满足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儿童心理状况堪忧致使家庭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既可以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提升心理机能的理想场所,也可以成为扼杀和破坏儿童心理健康的消极环境。近年来,由家长引导不良或疏于指导而导致的极端心理问题案例层出不穷,各媒体争相报道,其中影响恶劣的典型事件之一便是众所周知的“徐力弑母”事件。这些极端案例不同程度折射出,家庭心理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和盲区。
  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近年来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28%的中学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总体结论表明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王极盛教授又对北京市900多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有30%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和迁就;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干涉;有10%的家长对孩子又过于严厉;只有30%的家长属于温暖理解型,能和孩子融洽相处。事实证明,家长过分溺爱、保护、迁就或干涉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影响甚至会持续终生,如缺陷人格和不良个性。这些教育现象不容忽视,家长不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还应该意识到家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家庭实施心理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家庭实施心理教育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个体性、儿童心理成长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和家庭心理教育的时空优势性三个方面。
  1. 家庭心理教育对象的个体性
  当代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以来,每户家庭儿童数量急剧减少,城市里每对夫妻只准生一个孩子,农村不得多于两个。作为家庭心理教育的老师——家长,其教育对象只有一到两个孩子,而学校心理教育往往是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育对象数量上的不同,体现了家庭心理教育天然的个体性特征。这有利于家长因才施教,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教育“较量”中,有效实施家庭心理教育。
  2. 家庭潜移默化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家庭心理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儿童人格发展、性格养成以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如爱心、责任感、乐观豁达、利他行为等。这些心理教育的内容,除了采用具体教育方法使儿童习得之外,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也不可忽视。新行为主义代表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获得间接经验,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通过观察来完成。所谓观察学习,也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过程。家庭中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观察对象,也是儿童最持久的观察对象。家长的言行、态度、个性等心理特征通过外显行为成为儿童直接或间接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只有心智健康的家长才能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良好的作用。家长应身体力行,不断修炼自身,发挥家庭中有益的潜移默化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3. 家庭心理教育具有时空优势
  在家庭中实施心理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情境,如学校和社会,不可比拟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在时间上,家庭心理教育自个体形成受精卵便通过胎教的形式开始了,贯穿于个体出生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影响人的一生。在空间上,家是儿童与家人交往的永久空间,家人是儿童生活中密切和长久接触及交往的个体。家庭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对他们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影响极为深刻。历史上很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卡尔威特的教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阐述了老卡尔威成功地将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一个知识渊博且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家庭时间和空间因素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巨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家庭心理教育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同时贯穿于儿童心理教育的全过程。
  三、有效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
  家庭心理教育要取得实效,以家长素质及教育能力为前提。家长对心理教育的理论准备、技能准备、情境准备是有效实施儿童心理教育的三个条件,与其对应的心理教育策略包括认知策略、操作策略和情境策略。三者的区别是:认知策略是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准备;操作策略是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方法智慧和行动的具体执行;情境策略是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背景安排与布置。三者的联系是:认知策略决定操作策略和情境策略的任务和方向;情境策略为认知策略和操作策略的实现准备现实条件;操作策略是认知策略和情境策略得以顺利实现的桥梁,二者的目标通过操作策略具体达成。在实施过程中,三种策略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指的是促进家长对儿童心理教育和家长自身心理教育进行有意识关注和重视,并主动学习掌握家庭心理教育相关知识理论,根据儿童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家庭心理教育方向的过程。人的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家长的心理教育认知策略具体包括:(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2)确定家庭心理教育的内容(或目标),如培养儿童的爱心、独立性、自信心、合作等素质;(3)确定家庭组织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活动是教育内容实现的载体,只是通过活动心理教育目标才能实现;(4)具有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如此,家长才能胜任家庭心理教育指导师的重任。
  (二)操作策略
  操作策略指的是家长通过系列思维和具体行动操作,将其心理教育的意识、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落实在儿童心理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包括思维操作策略和行动操作策略,譬如驾车的司机,头脑中既有所开汽车的动力模型图(思维操作策略),又能手脚并用完成驾驶过程(行动操作策略)。每个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和个性特点,即使是处于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儿童,所应采用的操作策略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家长应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合理的教育目标来选择适宜的操作策略。
  (三)情境策略
  情境策略指的是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儿童心理教育的实施做好背景和场景准备的过程。心理教育的运作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心理教育情境在一定时空中形成,能够影响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各要素的整体氛围。由于物质环境的显而易见性,可称其为显性教育情境,如场地布置、道具准备等;而精神环境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可称其为隐性教育情境,如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沟通方式和家长个性特征等。情境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暗示作用,情境的创设就在于形成心理暗示的氛围,使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受到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合理设计和利用显性情境和隐性情境是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保证,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家庭作为儿童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就心理教育而言,如果家长引起重视并实施得当,不仅能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心理机能,还可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班华. 心育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 燕国材. 关于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 1993,2.
  [3] 沈贵鹏.心育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云艳.中国0—6岁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 2009,6.
  [5][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8] 罗健君.要重视家庭心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3(52).
  [9] 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1).
  [10] 李 萍.现代家庭和谐心理教育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
  [11] 沈贵鹏.心理教育情景解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7(2).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系,江苏无锡,214122;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云南文山,663000)
  编辑 / 何 妍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社会期望;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你的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和女性是怎样的呢?提到男性难免会有下列描述: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而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虽然现在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这种对不同性别的要求与期望仍然是主流观点。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
期刊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初一学生小晨一进校就闹得沸沸扬扬。军训时他不服教官管理,训练时谁不小心碰了他,他就不依不饶,骂人,打人,甚至咬人。军训结束后正常上课,上课期间他讲话、下座位,无视课堂纪律,卫生值日不做,作业不写。班干部催不得,老师说不得,批评他几句,他就要跳楼。时不时地闹一下,师生都视他为身边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针对小晨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下列方法对他进行矫治
期刊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反思  2012年初,我有幸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1月13日,我们一行在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认真观摩了一堂由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人因梦想而伟大”,心中感慨颇多。整堂课有精彩难忘的瞬间,也有些许遗憾。在此,我略述一些课堂情境及个人对这堂课的反思,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压力;团体心理辅导;态度  [活动目标]  1. 认识到压力如刀,具有两面性;  2. 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3.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活动准备]  6个信封,粉笔若干,“扑克牌游戏”课件。  [活动设计]  一、引入话题  课前游戏:你不可能用你的舌头舔到你嘴里的所有牙齿;所有的傻瓜听到第一条真理的时候都在舔自己的牙齿;第一个真理是谎言(想必你已经证实了);你正在
期刊
〔关键词〕条件性情绪;暗示性学习低能;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一、基本情况  李响,女,高三学生,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是当地某中学语文教师,母亲为一名农民。初二时转到父亲所在学校学习,并选择重读初一。这时初一英语改用新教材,语法知识偏多,李响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法很枯燥、很难学。高二时李响决定报考美术专业,并用整年的时间学习美术技能和绘画,文化课的学习也就放下了,很长时间没有学英语。其具
期刊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
期刊
〔关键词〕希望;希望疗法;学困生;积极心理学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无论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一线工作者都已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全体”。然而,当前一些学困生的出现给“面向全体”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重点高中学困生的出现更是给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了干扰,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期刊
〔关键词〕问题行为;心理诉求;尊重;信任;接纳  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学生家长来咨询室做客。来者是学生小王的母亲,一位焦虑的中年妇女。一进咨询室,小王母亲就迫不及待地诉说小王在家的种种问题行为,希望心理老师能够为她指点迷津。不久,小张的母亲也来到了咨询室,她所说的小张在家的行为表现,与小王几乎一样:对待家长态度恶劣,动辄粗暴顶撞;学习不够专心,沉湎于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籍。职业敏感告诉我,小王和小张
期刊
“衡水湖畔,滏阳河东,汉唐故邑,厥有衡中。”(引自《衡中赋》)  作为中国十大名牌中学、衡水“新三绝”之一的衡水中学(以下简称“衡中”)声名远播。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衡中,那就是“朝气蓬勃”;如果用一个短语概括对衡中师生的印象,那就是“激情燃烧”。  衡中师生像全国其他重点中学的师生一样,朝五晚十,披星戴月。然而,在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疲惫,职业倦怠、学习倦怠也与他们无缘。他们始终精神焕发,满怀激
期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期待效应;积极教育    每个孩子的心,其实都是一朵花,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多少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习惯于批评与指责孩子身上所谓的“过错”,人为地控制孩子做这做那,缺乏积极的引导,结果使孩子整天害怕做错。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教育是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动,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帮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