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 数学精神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等式运算的时候,当一个数字或运算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的时候往往忘了“变号”,就是说忘了改变数字或项前面的加减号或正负号。原先以为这只是孩子们粗心马虎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了提醒学生仔细认真方面。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粗心马虎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们没能真正理解一个等式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例如,我在纠正一个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时候,他迷惑地说:“老师,为什么一个数字从等号这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就要将它的前面的加减号改得与移动前完全相反呢?”他甚至还打比方说:“如果我从一座桥的西端走到东端,难道我就从男生变成了女生了吗?”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的问题,只是告诉他这是运算法则的要求,不这样做就是错的,过后便忘记了。
  有一次,在书店中不经意间翻到一本李开云老师的《小学数学知识树》,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提出“努力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辩证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让读者通过基础知识这些“枝叶”,去理解蕴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突然想起来那个学生的话。显然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又试图去理解,他是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改正自己经常犯的错误。而我却没有及时地给他以正确的引导,只是从运算规则的角度让他仔细认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此后,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们等式运算的概念和规则外,更加侧重引导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样做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等式的等量关系。如果不将移动的数字或者项前面的加减号或者正负号改为与移动前相反的状态,那么就改变了“等式”的特性,破坏了等号两边的等量关系。等式的两边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对等。往更深里说,等式体现了一种公正平等的精神。如果不对移到等式另一边的数字或者运算项前的符号加以相反的改变,那么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和对等,等式便不再是等式了,是对公正平等精神的人为破坏。在平时的等式运算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延伸后,我发现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的比例降低了很多。
  这个例子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其实,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通过接受数学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转变,有助于引导数学教育由短期功利性向终身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促进从单纯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向数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整合的转变。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驾驭数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其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意识、数学观念在内的数学精神融入数学课程和数学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开云《小学数学知识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4]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教育研究》,2000,3。
  [5]朱梧《数学文化、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1994,2。
  [6]吴国建 沈自飞《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数学教育学报》,2003,10。
其他文献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文批改之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作文讲评了。作文批改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就会因此而愿意写作文。  笔者在作文实践中觉得,作文批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可以总批,也可以眉批,作文的优点和问题要一一指出。给作文能力差的学生评改作文时,最好把学生叫到现场,跟他谈清这篇作文成绩在哪里,究竟应该怎样写,教师的讲解要精当,要做到浅显易懂
期刊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启智思维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发散思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升华,认知水平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
期刊
摘 要: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改善阅读和写作、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使之有机结合,走读写一体化道路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提出新的要求: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作文学习也是刚刚接触到的一块,能否学好直接影响将来的写作水平,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对于语文作文的教学也应该有一定的合理的调整,所以为了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就这一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作文水平的高低,能反应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文学习基础掌握的牢固度,字词句的运用,以及文化沉淀。小学生的语文
期刊
摘 要:抛弃应试教育的就史讲事,尝试三维目标下的素质教育把“史”讲“活”,以兴趣和激情来活跃气氛。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活跃气氛。  历史教学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
期刊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为教者,特别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着力关注的课题。能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很多,有知识积累和经验因素,有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有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意志品质的因素等,而这些因素跟我们教师的教育有很多是相关的,那么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改变观念,营造宽松氛围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指出许多老师不肯宽容具有高创造
期刊
摘 要: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基本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和实施,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善和进步。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能力  小学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时期,也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很重要的。现在国家和学校都在强调新课改,并不断尝试新方法教学,重视对于学生
期刊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不强。大多数学生处于盲目、随从状态,对教师的讲解漠不关心。  (2)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太少。在课堂上,大多数同学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言,不乐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沉闷,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少。  (3)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言有待加强。在课堂上,学生对回答问题者不关注,不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及时做出补充评价,缺少相互促进、共
期刊
近几年来,英语阅读理解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比重越来越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而且阅读材料逐年加深,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听力、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其他题型的完成效果,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阅读的起始阶段——初中抓起。  事实上,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发现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差,他们受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制约,缺乏词汇的量度,缺乏对信
期刊
摘 要:课堂导入法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效率的高低。本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导入手法进行了分析,包括衔接导入、兴趣导入、情景导入、直接导入等方法。本文拟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导入手法的实践性操作开展探究,旨在丰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入模式,构建高效的导入技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 导入手法 实践性操作  一、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