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 芋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到元旦,奶奶就会从乡下寄魔芋给远在上海的阿拉蕾一家。
  魔芋是爷爷自己种的。最开始的几年,寄来的是成品魔芋,它们被处理成酸碱适中、口感天然、可以直接丢进锅里炒菜的胶体模样。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奶奶渐渐老了,处理这么大坨的东西越来越费劲儿了,寄来的便是没有处理过的新鲜魔芋球、大包的碱粉,外加一片粗糙的铁板擦。每回阿拉蕾爸爸拆开包裹,除了自豪和赞叹,在看到碱粉和铁板擦的时候还会一阵嚷嚷:“碱粉也需要寄?哪里不都有卖!铁板擦都寄了好几块了,用来搓澡吗?!白加了几公斤浪费邮费!这老头儿老太太真是糊涂!”
  嚷嚷归嚷嚷,魔芋当然是要吃且爱吃的。到周末闲下来的时候,阿拉蕾爸便激动地发动全家人,一起上阵磨魔芋。磨魔芋这件事情,在阿拉蕾家其实只需要两个成年人。爸爸妈妈在四十岁的时候,怀着闯天下的无畏勇气来到了这座举目无亲的城市,一同带来的,还有尚不省事的阿拉蕾。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立足,靠的便是他们的骁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这样的爸爸妈妈,别说是一坨魔芋,就是一坨×,大概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地鼓捣出一顿饭来吧。
  但阿拉蕾也不是省油的灯。这类不用动脑子又可以逃避做作业的手工活儿,她自然用尽全力也要横插一脚,于是磨魔芋就变成了三个人的事情。她的加入,是对“三人成虫”的最佳注解。
  魔芋长得像经过核辐射后变态生长的芋头,这类奇怪的东西总是让阿拉蕾兴奋不已。整个磨魔芋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三个人围着一个盆,一边把魔芋在粗糙的铁板擦上摩擦成粉,一边不停添水,一边放入适量碱粉进行搅拌。操作者分别是阿拉蕾妈、阿拉蕾、阿拉蕾爸。
  阿拉蕾最期待盆里水不够的那个瞬间。一到这个节点,妈妈就会发号施令,叫她迅速接水往盆里倒。阿拉蕾此时会把自己幻想成英雄小少年,一接到指令就想象自己是一支离弦的箭,头也不回地奔向水池,心急如焚地等待手里的壶灌满水,再以12秒跑完50米冲刺的速度,跳到盆前,救大家于险些吃不到魔芋的危难。
  这一劳动过程,毫无悬念地常常伴随着争吵。一般是妈妈嫌阿拉蕾水加得太多或太少、接水速度太慢于是引申出她真的该减肥了,或是嫌爸爸碱粉放得太多或太少、搅动不够充分从而引申出他做家务真是一点儿也不认真。吵吵闹闹过后,魔芋粉和碱粉就被融合成发灰的、黏稠的胶质体,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凝固。待凝固成形,爸爸会叫来阿拉蕾,边对她说“你看爸爸厉害不厉害”,边模仿电视上大厨们在手掌上切豆腐的模样,把魔芋托在手掌上,一块块地切进锅里。等待沸腾捞出晾凉,便制成了魔芋冻。这样每一次做出的成品,都和上一次或下一次不一样,像是场家庭赌博,不晓得这次吃到的会是稀粥口感的,还是山东大馒头口感的,和奶奶从前寄来的成品,自然是没法比的。
  撇去无法控制的口感不谈,魔芋有一个特点还是相当美妙的——只消折腾这么一次,以后每次要吃的时候,取一点儿出来,切成条便能炒一盘菜,方便得很。一般是配酸菜炒,下饭利口,减肥刮油。
  阿拉蕾毕业之后去了北京闯荡。周末的时光多半在忙碌的加班中度过,那种可以放下作业、除了倒水磨魔芋之外什么都不用做的简单日子,好像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爸爸妈妈还继续在冬天做魔芋吃,尤其有了微信之后,遇到他们做魔芋的周末,阿拉蕾的手机就会响个不停,爸爸妈妈不厌其烦地竞相发来每张场景都差不多的照片,直到阿拉蕾说:“这样吧,你们知道微信可以录视频吗?”
  有一年元旦期间,妈妈软缠硬磨地要来北京玩儿,出发前列了上百个要去的景点,什么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鸟巢三里屯……磨刀霍霍的劲头儿让阿拉蕾吓了一跳。
  阿拉蕾在鸟不拉屎的西二旗地铁站接到了妈妈,果不其然,大包小包扛了一堆东西。她坐在出租屋的客厅里,翻开了妈妈带的行李。除了一个背包里简单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剩下的东西,分别是:一口平底锅、一个铲子、一盒酸菜、一盒切好的魔芋条、辣椒若干、一口蒸锅、一盒大闸蟹、一瓶醋、一瓶黄酒。阿拉蕾咬着牙说:“你怎么不给我带点儿生姜呢,不放生姜怎么吃蟹?”妈妈嚷嚷着说:“你怎么那么呆!生姜不会自己买?!”阿拉蕾嚷嚷回去:“你也知道这些东西可以自己买?!平底锅铲子我这里都有啊,酸菜哪里不都有卖?还蒸锅咧!要不要再搬个冰柜来放大闸蟹啦!”妈妈愣了一下,嚷嚷回來说:“飞机托运啊!又不花邮费!”
  后来妈妈号称要去的景点,一个也没有去成,在北京的几天,净陪着阿拉蕾加班,给她洗床单晒被子做饭吃了。元旦之夜,阿拉蕾和妈妈坐在出租屋的客厅里,妈妈边看跨年晚会边泡脚,感叹北京的暖气真是人间天堂,又说:“你知道你爸有多荒唐吗?在上海学你爷爷种地,把魔芋种子种在楼下小花园里面。更荒唐的是竟然还有人认识魔芋把它给挖走了。”阿拉蕾在一边陪着妈妈看电视,配着香醋,啃啃螃蟹,喝喝黄酒。妈妈嘱咐她:“再吃点儿魔芋呀,你说你这在北京不喝鸡汤不吃猪蹄的,怎么还不减肉呢?以后我还是多给你寄点儿魔芋减肥吧。”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候,电视里一阵欢呼,阿拉蕾和妈妈互瞥了一眼,道了一声节日快乐,然后继续泡脚和进食。
  这时候,阿拉蕾看着眼前的魔芋,想到了它一路从土地里到自己北京出租屋饭桌上的历程,心想大概天底下的妈妈都是这样,总爱浪费些人力财力,带一堆明明哪里都能买到的东西给你,为的只是,让你少费些工夫,吃到最想念的味道。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某诗人给我讲述他的传奇太爷的故事:  “我的太爷,有一种异乎常人的神奇能力。他的意念力量巨大:只要他一想什么,身边就会发生什么。  “他能让河水倒流,岩石开花,樱桃树上结出巨大的苹果,严冬时节陡现鲜花、绿草、碧树和汹涌的河流。  “人们都惊羡于他的这种能力,但他却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他能带给别人巨大的惊喜,而自己的生活却像一潭死水,无法产生令他惊喜万分的波澜。  “有一天,当他为自己乏味的生活深感
期刊
街面上开香铺家的三姑娘要嫁人了。  自从三姑娘举家搬到这条街上,前前后后几条街的青年都恨不得天天来买香送“朋友”。三姑娘并不行三,是家中二女,长子得了病一命呜呼,家里还有个小弟弟,很受父母疼爱。三姑娘早到了婚嫁的年龄,可是家中弟弟还在上学,三姑娘能干,父母不舍得放她走。  对街书铺的小六子生得白净,人又文弱,大家都说像个姑娘家。三姑娘曾说她要嫁个健壮高大的男人,可是自打小六子从这街面上走了一遭,路
期刊
过小年,黄家庄家家户户要“采屋送穷”:砍下竹子,留下顶部的竹叶,制成大扫把,扫除屋顶上的蜘蛛网,对全家进行一次大清洁。“采屋”过后的青竹不能留在家里,必须送到村里的垃圾堆上烧了,这叫“送穷”。丢青竹前,都要念叨:“送穷公,送穷婆,今年吃粿子,明年吃阉鸡。”看着火把青竹吞没了,心中豁然开朗,没了穷运晦气缠身的重负,来年的好光景隐约可见。  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张山喂了鸡,把鸭子赶到水塘,转来转去,就是
期刊
五十年前的一个早晨,婆轻轻抚摸着我的头顶,说:“你在青石上耍。”  婆下了河堤。她绕过一棵榆树进入了拇指粗的洋槐丛,一会儿就出现在了那块地里。  婆走下河堤的时候,有些摇摇晃晃,但从没摔倒过。  我在青石上看得很远。这条叫水湾子的河曲曲弯弯绕村而过。 我往上看,山很朦胧,那是水来的方向;往下看,山也朦胧,那是水去的方向。当时,冬天的气息没有散尽,沙石上灰蒙蒙的,但卵石间已生出一片一片的潮气,潮气中
期刊
红色的光闪烁着,还有路灯的黄色的光,团成一团胡乱地飘,隐约有虫子的声音也胡乱地飘着。  我注意到了那夜晚中好看的红色,那么响亮。他们是绝不知道这红色的好的,也不知道店里的衣服是全然没有我的好看的。他们是真没注意到我顶好看的衣服,我替他們感到可惜。啊,我把这红色唤作我的红了。没错,是我的红。  我扯一扯我的衣角,又捏一捏我的衣领。我知道这是很好看的衣服的衣角,也是很好看的衣服的领子。我得把我的衣服理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安塞腰鼓进校园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做法,分析了安塞腰鼓进校园后凸显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全文旨在倡导安塞腰鼓进校园能得到合理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安塞腰鼓进校园;现状;具体做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安塞是闻名遐迩的“腰鼓之乡”,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其先后参加了首届农运会、第十一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庆典、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等大型庆典活动。2006年,安
期刊
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那时我在山区学校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一晃十年,我已满面菜色,形如瘦鹤。但校长却说我是个人才,独创“通俗教学法”,在教改的浪潮中头角峥嵘。我不信,说:“如果我是个人才,为什么我都三十了您答应给我找媳妇的事还没影?”校长笑了,说的话有些无赖:“这里女人少,我是姑娘早嫁给你了!”  我也不信校长“女人少”的说法,我们团委就有位年轻姑娘小何老师,个子不高,但一笑起来脸上有两个小酒窝
期刊
小林成绩一直不错,是父母在外人面前唯一拿得出手的话题。  春节过后,小林常年多病的母亲彻底卧床了。父亲一个人,在家种几亩地,农闲时到附近小厂打打零工,方便照顾小林的母亲。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小林离二本线差了一分。他既没有选择读三本,也没有复读。给在苏南城市里做水电工的表哥打了个电话,他背起行囊,登上了去异乡打工的汽车。  老板看小林斯斯文文的,有些犹豫。小林表哥对老板说:“不要看他长得白白净净的
期刊
这次白云村的人都为田青委屈,一直以来,全村的人都替麦子委屈来着。  麦子嫁过来时,一亮相,村人就啧啧赞叹:“新娘子真好看,像仙女,像朵花,可惜鲜花插在牛粪上!”  麦子确实是一朵鲜花,可是田青也是平头正脸的。村人不管,就替麦子委屈。也有人泛酸,擦亮眼睛,等着看一场好戏。  有人曾戏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是最好的爱情。白云村的人从没讨论过爱呀情的。在这儿,日子如脚下的路,他们会说,瞧,那谁家过的,两
期刊
哥那次走的时候,给妈买了许多东西,拉着妈的手,说了半天的话。  哥说,他要出很长时间的差。  妈说注意身体,别老担心她,看都瘦成啥样了……  哥笑着说:“妈,你得与时俱进,现在是以瘦为美。”  妈看着哥笑了。  哥像往常一样抱了抱妈。  哥刚到目的地就给妈打来电话报了平安,后来是三五天一个,最后一个电话也没有了。妈很着急,老是问我:“你哥这是咋了?”  “妈,哥肯定是工作忙。你好好养身体就行,别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