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的建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几年来,笔者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以《圆周长的计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片段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龙潭公园的工作人员遇到一个难题:龙潭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公园工作人员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师:沿着圆形花坛围一圈篱笆,要算篱笆有多长,这是什么意思?
生1:花坛就像一个圆,围一圈就是周长。
生2:这题就是要算圆的周长。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新知识:圆周长的计算(板课题)
评析:为了溵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通过创设了一个有趣又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了爱护花草的教育,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片段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课前每小组准备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绳子、尺子、剪刀。)
师: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利用桌上物体工具,合作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過了一会)
师:哪个小组已经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周长。
师:你们真棒,动脑又动手,这么快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如果这个圆形水池很大,要求它的周长,能用这个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生:是啊,我们没想到这个问题。
(紧接着另一组的同学也发言了)
生: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将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周长了吗?
师: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这组的同学脸上一
片笑容)
(稍停片刻,老师拿出一个一端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
师:小球走过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能不能用绳子绕这个方法?
(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中)
(突然又有一组的同学发言了)
生: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将这张圆形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很有创意,(并竖起大母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了不起。
师: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这些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评析:老师在为学生营造想了解圆周长的计算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了用滚动法、绳绕法、折纸法。三种方法看似解决了问题,此时老师又提出了: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小球转一圈所经过的轨迹,能绕线吗?学生不能用已有的办法来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在老师不断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
种求圆周长的计算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老师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既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断设置认知冲突,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有效地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片段三:思考探索,发现――建构新知
(学生思维高涨,重新整理思绪。)
(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1: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呢?
生2: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
(老师让学生利用桌上物体工具,继续合作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变向思考,如“如果这样了怎么样”、“如果那样了怎么样”、“如果变成这样,是个什么结果呢”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经过观察、操作、实验,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评析:老师在从学生探索到的滚动法、绳绕法、折纸法中,让学生知道他们探索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后不断设疑、激疑。教学中,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不复存在。老师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表现出来,传递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一步步的动手、动口、动脑,通过
观察、思考、操作、实验,最终寻找到具有普遍规律的计算方法。同时,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片段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龙潭公园的工作人员遇到一个难题:龙潭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公园工作人员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师:沿着圆形花坛围一圈篱笆,要算篱笆有多长,这是什么意思?
生1:花坛就像一个圆,围一圈就是周长。
生2:这题就是要算圆的周长。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新知识:圆周长的计算(板课题)
评析:为了溵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通过创设了一个有趣又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了爱护花草的教育,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片段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课前每小组准备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绳子、尺子、剪刀。)
师: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利用桌上物体工具,合作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過了一会)
师:哪个小组已经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周长。
师:你们真棒,动脑又动手,这么快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如果这个圆形水池很大,要求它的周长,能用这个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生:是啊,我们没想到这个问题。
(紧接着另一组的同学也发言了)
生: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将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周长了吗?
师: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这组的同学脸上一
片笑容)
(稍停片刻,老师拿出一个一端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
师:小球走过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能不能用绳子绕这个方法?
(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中)
(突然又有一组的同学发言了)
生: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将这张圆形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很有创意,(并竖起大母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了不起。
师: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这些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评析:老师在为学生营造想了解圆周长的计算的学习氛围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了用滚动法、绳绕法、折纸法。三种方法看似解决了问题,此时老师又提出了: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小球转一圈所经过的轨迹,能绕线吗?学生不能用已有的办法来解决,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在老师不断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
种求圆周长的计算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老师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既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断设置认知冲突,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有效地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片段三:思考探索,发现――建构新知
(学生思维高涨,重新整理思绪。)
(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提出了问题。)
生1: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呢?
生2:圆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
(老师让学生利用桌上物体工具,继续合作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变向思考,如“如果这样了怎么样”、“如果那样了怎么样”、“如果变成这样,是个什么结果呢”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经过观察、操作、实验,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评析:老师在从学生探索到的滚动法、绳绕法、折纸法中,让学生知道他们探索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后不断设疑、激疑。教学中,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不复存在。老师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表现出来,传递给学生,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一步步的动手、动口、动脑,通过
观察、思考、操作、实验,最终寻找到具有普遍规律的计算方法。同时,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