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报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方兴未艾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不仅拓展了广大公众了解国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的窗口,也是地方党委贯彻党中央的和谐社会方针,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保障人民的新闻传播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但是,许多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毕竟起步较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目前的报道实务中尚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凡是敏感的、引起争议的一律不报道,形成自我禁区和舆论缺位;对于重大的政治题材,只有中央一级媒体报道,以致有的地方党报从互联网上下载或从书报刊上拼凑,造成导向错误和报道失实。地方党报国际新闻的对内报道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我国对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的立场和主张,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还要按照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功能,进一步放眼看世界,以平常心态看待国际事务,以清新向上的国际新闻报道教育和引导公众理性思考,使其以清醒和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国内或国际的矛盾和问题,把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因此,地方党报如何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国际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提高受众对其国际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和向心力,保持国际新闻报道的相对和谐,依然是地方党报提高国际新闻报道质量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中,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努力把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在功能和措施上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把握报道平衡,发挥国际新闻报道的教化功能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还应该关注中国的发展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冲击不仅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地方党报在全面、准确、及时地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回避我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西方媒体将北京奥运与政治等话题挂钩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拉萨“3·14”事件发生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一些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歪曲事实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谴责和抨击;加之奥运火炬在法国巴黎传递期间遭到了无礼干扰,“抵制家乐福”这一口号在网上便呈现出应者景从之势。因此,地方党报需要在加强对公民在维护民族尊严的同时,教育他们学会在别人的关注与挑剔中成长,引导他们从容应对来自国外的异议,依法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种出于一时义愤的抵制行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胜利与快感;更重要的是,别让偏执的民族主义影响中国的发展。
  面对西方媒体不间断的偏见报道以及反对势力对奥运圣火的干扰活动,地方党报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的奥运会议题,淡化政治色彩,使其真正展示奥运会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在报道中要着力用和谐的旋律引导不和谐的声音,寻找负面信息的正面启示意义,这也是国际新闻报道策略的应有之义。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则表明,所谓的“正面报道”有时候也可能引出消极的传播效果,而那些所谓的“负面报道”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的传播效果。因此,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弘扬维护国家利益和立场的同时,也还需要通过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真相的揭露,告诉人们如何遵纪守法,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倡导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讲信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形象。然而,目前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还没有能够提供全面认识对象国的讯息,这一方面固然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还要顾忌国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地方党报应该更多肩负起培养中国公众“大国风范”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抑恶扬善、弃恶从善的舆论监督环境,还有助于提升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否则只能去强化受众的模式化认知,中国社会的这种“小国心态”恐怕也就永远挥之不去。
  
  拓展报道视角,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地方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只有严格遵守了这一新闻的本质要求,才说得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努力做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多样性,才能发挥国际新闻报道的最大值和权威性。据调查,由于地方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新华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报、晚报、晨报以及时报内容的惊人重复与雷同。而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和客观性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消费诉求。因此,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有世界眼光,以把握好报道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要坚持以我为主,大力宣传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要坚持在报道世界的同时报道中国,而不是在报道中国的同时报道世界;注重就国际新闻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但不是只有中国的声音。如果我们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部门能够跳出西方媒介设定的“议程”,在关注世界热点的同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世界中的中国,就会赢得更多的受众。①这也是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出彩的重要策略。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地方党报要注重用世界眼光来分析国内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推动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例如,国际新闻报道在宣传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时,一方面要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要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环保专题,来报道国外是怎么分化能源危机和化解能源风险的、怎样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以及改善环境的。这不仅是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向每一位公民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特别是中国与地区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与全球环保的关系究竟将如何处理,中国在发展这些关系时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这也应该是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关注所在。在国际新闻资源越来越共享的今天,只有那种既权威又有自己视点的报道,才能成为很好的独家新闻,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或品牌。
  
  注重形式多样,提升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就大多数地方党报目前的国际新闻报道而言,硬新闻偏多,软新闻明显偏弱;新闻评论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版面安排上也过于单调。地方党报要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不仅要着力提供具有实质性的信息内容,还需要拥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实际上,新闻报道的每一种体裁或形式都有其他体裁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势。例如,深度报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的主题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当前读者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信息加以整合、总结,也涉及专家、学者运用相对通俗与简单的语言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给读者提供方向性指导。如果还能够有条件对深度报道配发评论,就能更鲜明地表达报纸所代表的立场,具有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恰当运用组合图片配合相当的文字,力求图文并茂,也已经成为地方党报报道重大国际新闻成功的重要经验。②国际新闻报道只有统筹安排,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影响受众,让他们爱读、入脑、入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程度、处置方式及传播速度,不仅关系到媒体的信誉,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国际新闻报道的版面构成要向主流热点报道作大胆的倾斜。例如,把国际新闻一版作为国际新闻的主打版、领头版,它是当天国际新闻版中新闻性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一个版面,可以配合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独幅照片;而国际新闻二版则作为国际新闻一版的延伸,以时政热点的深度报道或分析性报道为主;或进行时政热点分析,或对一些潜在的国际事务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作分析性、前瞻性报道;其选题可以是事件性的,也可以是非事件性的事或人,甚至可以是影响全球的重大经济事件或是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技的新成就。这样的版面设置既可以体现党报对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主流脉络的把握,又可以唱响和谐社会中的国际新闻报道主旋律的理念。如果国际新闻报道只有观点而没有事实,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只有平铺直叙而没有立体的展示,那么就无法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坚持内外结合,抓好国际新闻报道队伍建设
  
  在媒介时空和现实时空相叠加、相融合的媒介时代,地方党报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以拓展宣传的渠道、内容和方式。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不断更新编辑自身的观念则是促进国际新闻报道和谐发展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仅有宣传策略的改变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有一支出色的专业团队。这个专业团队不仅要政治坚定,对自己所肩负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还需要加强对国际问题的深入调研,特别是对一些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应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能在国际报道中把握大局,不至于因为在某个时候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件而迷失方向。而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报道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则是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人员的重要素质。这支专业团队既要努力给社会提供对称性的信息流通,又要注重给信息以辩证理性的解读、分析和导航,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支持。由于地方党报长期以来在受众中的威信较高、说服力较强,一支高效的团队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的解读因而会在受众中形成范围较广、相对稳定的舆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方党报要提高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和质量,还需要维持高效的国际问题专家支持系统。通过与国内的一批国际问题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党报在报道国际重大新闻时,不仅要报道,而且要梳理;不仅要梳理,而且要解读。而请国际问题专家发言,增加专家访谈、专家时政评论、分析解读等稿件,这也是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和谐化的重要体现。地方党报要坚持在热点问题上借助外部强大的人才资源,生产出符合自己报纸特色和读者需要的国际新闻产品;这有助于编辑们在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下,每遇大事甚至突发事件,都能向读者提供精当的见解,而不至于由于只报道动态信息而失之浅薄。即使是在报道突发国际事件时,也要注意与国际问题专家通力合作,努力做到把严谨思考与生动表达、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才能真正起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化解矛盾的作用;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在这样的报道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地方党报承担着为国家的内政外交提供舆论支持的重任,而良好的舆论环境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地方党报应当也必须不断总结国际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国际新闻报道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及时纠正和调整宣传过程中的偏差,监测和评估宣传效果;更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国际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注释:
  ①李念:《在全球化语境中报道中国和世界》,《新闻记者》,2005(6)。
  ②倪建平:《加强导向性增强教化性追求多样性》,《城市党报研究》,2005(6)。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包装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成功的包装能够提高收视率,从而带动广告收入。新闻节目的包装是一门声、光、电的综合艺术,那么怎样才是成功的包装呢?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局出发,小处着手。首先要把整个频道的定位找准。定位找准以后,就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大包装。比如,国内电视媒体老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包装就非常成功。频道一经推出,就一炮而红。这除了得益于它的央视平台之外,全局包装
期刊
济源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水景观,涌泉、温泉、溪流、潭瀑、河渠、平湖、灌区等并存。为进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济源市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济源打造成一座风景亮丽的“灵秀”水城。  《河南日报》对济源打造“灵秀”水城这一城市建设重大举措高度关注,记者站站长史颂光对此跟踪采访。作者以“新标题
期刊
国家法在任何社会里都只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个部分,除了由政权强加的法律规则外,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并非总体社会的组织权限中产生的“法”。①它们生于民间,存在于人们的感悟之中,②铭刻在人们心里,③作为一种自然秩序维持着民间安定。由于在中国传统语汇里,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因此,与“国家法”相对将其称为“民间法”。④而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生命”乐章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紧密结
期刊
当人们正在纷纷议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日渐被新兴电子媒体挤压得似乎失去了往日光辉的时候,“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使传统媒体在历史性特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再次凸显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展现出超强的能量和功效。在手机失去信号、讯息中断、道路不通的瞬间,传统主流媒体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于众声喑哑处放送出超强的主旋律——人的生命之音。  传统媒体使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救灾现场,部队官兵、白衣战士
期刊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按:  汶川地震给国人带来了空前灾难,也使国人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其间,新闻传媒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从总体上可以说,各类媒体围绕地震所展开的报道,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地、持续地刊播灾情,所提供的信息立体而透明,诸多新闻人排除艰险与困难在抗震第一线恪尽职守,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表现委实可圈可点。新闻人以自己的不朽业绩,给今人以思想启迪,也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
期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在四川汶川爆发了8级强烈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而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救灾重建工作亦在持续进行中。自灾难发生那一刻起,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还有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博客也开始不间断地提供关于地震的新闻报道。  “坚韧顽强的生者”、“自我牺牲的逝者”、“舍身忘我的救者”、“无私奉献的援者”——通过20多天的新闻报道,他们和他们的故事,给了国内外读者、看者、听者最深
期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演变: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    灾害性事件的传
期刊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    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    “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
期刊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纷纷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投向最基层的农民,“三农”报道成为近几年来媒体宣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综观众多的“三农”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和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话套话多、贴近性差等问题。笔者以为,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使之更多地体现出“农味”,这是搞好涉农报道的关键所在。    转变观念,平民视角    在从业过程中,记者首先应该对自己职
期刊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者组织化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并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协调和平衡。“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四种社会学范式,其中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主要的媒介功能理论”①,这表明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期刊等)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协调和发展起着其他结构要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