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合理安排,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强化课堂教学,以期取得高考胜利。
一、科学计划,实现目标教学
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没有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是不行的。笔者对《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制订出“系统复习、专题总结、综合训练、回归教材”四步三段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第一阶段从九月至第二年二月——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这座大厦的基石,它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高考成败。所以,在进行这一轮复习时应从微观入手,起点要适当低一点,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在全面复习的同时,着力抓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尤其关注教材中学生学习的盲区。善于区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知识的讲授应以帮助学生理解,搞清其结构及其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重点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在复习完每一个单元之后,及时进行单元总结,主要是归纳时限范围、主要内容、阶段特征及知识拓展,就本单元某一知识点,联系相关内容构成相应的小范围的知识网络。
2、第二阶段从三月至四月——专题总结、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第二轮复习是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的关键阶段。应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在进行这一轮复习时要从宏观入手,起点要高,要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体现思维梯度,逐渐向高、新、深方向发展,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以五大块(中国古代、中国近代、现代、世界近代、现代)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每一大部分单元复习结束后,接着进行专题复习,专题的选题宜粗不宜细,不要面面俱到。同时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中外知识的结合,专题内部知识的纵向综合,还要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不能割裂,所以在讲专题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链接性的题目,告诉学生此类题目的链接方式,怎样搭桥、过渡、推理,最后整理成文。
3、第三阶段从五月至六月初——回归教材,查漏补缺。高考前一个月是高三复习的收工阶段,也是一、二轮复习的巩固阶段,其基本思路和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回顾。为了防止“回生”现象出现,要带领学生回归教材,认认真真把包括目录、章节顺序、正文、注释、插图、课后练习、大事年表在短时间内熟悉一遍。
二、倡导合作,加强集体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学科的优化,整体的提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个体的优势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充分的发挥群体优势。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探索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教研之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学质效,实现高考目标最大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规律性,学生对历史学科既感到有兴趣,更觉得难学,正是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关。因此,必须针对学情,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学情特点,加强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共同印制辅导方案和有关训练资料,做到经验共有,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稳步推向高考目标最大化。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与政治、地理教师的交流,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有机地连接,把文科综合题型训练分解到具体的学科知识中,培养学生综合答题能力。
三、强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考纲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
一、科学计划,实现目标教学
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没有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是不行的。笔者对《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制订出“系统复习、专题总结、综合训练、回归教材”四步三段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第一阶段从九月至第二年二月——系统复习,夯实基础。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这座大厦的基石,它构建的好坏直接关系高考成败。所以,在进行这一轮复习时应从微观入手,起点要适当低一点,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在全面复习的同时,着力抓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尤其关注教材中学生学习的盲区。善于区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知识的讲授应以帮助学生理解,搞清其结构及其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重点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在复习完每一个单元之后,及时进行单元总结,主要是归纳时限范围、主要内容、阶段特征及知识拓展,就本单元某一知识点,联系相关内容构成相应的小范围的知识网络。
2、第二阶段从三月至四月——专题总结、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第二轮复习是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的关键阶段。应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在进行这一轮复习时要从宏观入手,起点要高,要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体现思维梯度,逐渐向高、新、深方向发展,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以五大块(中国古代、中国近代、现代、世界近代、现代)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每一大部分单元复习结束后,接着进行专题复习,专题的选题宜粗不宜细,不要面面俱到。同时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中外知识的结合,专题内部知识的纵向综合,还要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不能割裂,所以在讲专题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链接性的题目,告诉学生此类题目的链接方式,怎样搭桥、过渡、推理,最后整理成文。
3、第三阶段从五月至六月初——回归教材,查漏补缺。高考前一个月是高三复习的收工阶段,也是一、二轮复习的巩固阶段,其基本思路和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回顾。为了防止“回生”现象出现,要带领学生回归教材,认认真真把包括目录、章节顺序、正文、注释、插图、课后练习、大事年表在短时间内熟悉一遍。
二、倡导合作,加强集体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学科的优化,整体的提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背景下,个体的优势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充分的发挥群体优势。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力量,探索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教研之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学质效,实现高考目标最大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规律性,学生对历史学科既感到有兴趣,更觉得难学,正是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关。因此,必须针对学情,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学情特点,加强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共同印制辅导方案和有关训练资料,做到经验共有,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稳步推向高考目标最大化。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与政治、地理教师的交流,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知识有机地连接,把文科综合题型训练分解到具体的学科知识中,培养学生综合答题能力。
三、强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要事事越俎代庖。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积极为开展此类活动创设条件,发挥教师的引领、导学作用。从教学方式上,无论是结构的构建,还是知识的处理,都要力避越俎代庖,切实以问题目标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不要事事不放心,点点要讲到,胆子大一些,放得宽一些,通过落实问题目标强化对知识的落实。从教学侧重点上,重在设计问题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围绕考纲要求反复进行,不在个别知识点上耗费过多时间。从训练方式上,命题要时刻体现灵活性、开放性,要形成导向,养成习惯。但要注意,灵活与开放要合理适度,有针对性,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设计,靠临场发挥不可能驾驭好、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