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孵化产业、企业的强大基地。近年来,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批科研成果以不同的形式走上市场,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思想观念、转化环节和宏观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对经济的支持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科研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项目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及时应用或转化成生产力,其转化率只有10%多一点,而达国家通常为60%左右。这说明大量科研经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1.1 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选题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推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广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员然有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
1.2 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1.3 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做法。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2.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组织社会资金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单个企业和高校的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壳。在目前国家资金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投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走进校内,并为此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试销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政府也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对那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公益性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进转化。
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践而就的,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这当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客观条件;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多煦,黎晖.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6).
[2]王成军,王德应.从“产学研”到“产学官”[J].科技与管理,2008(5).
[3]姚剑,汪俊.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6).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大批项目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总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件左右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没有及时应用或转化成生产力,其转化率只有10%多一点,而达国家通常为60%左右。这说明大量科研经费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同时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
1.1 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选题立项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实用性
选题是科研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推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才有推广成功的可能。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研研究少,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就更少了。在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员然有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
1.2 科研体制不健全,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高校科研成果产生后,一般都还处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都是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只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的“物化”载体的知识形态的成果,即样品、样机、初步设计等。这种科研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成果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最后实现转化这就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近年来,政府对高校下拨的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对于政府、高等学校和研究者来说,大部分成果中试与成果商品化需要的的巨大资金和风险难以承担。因此,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企业却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人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人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就严重不足。
1.3 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质乏,服务能力低下,转化渠道不畅
高校外的中介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科研进步而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出项目出课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同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有些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出现为假冒伪劣铺路搭桥,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由于我国高校、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 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与科研竞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追求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而是追求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变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水平,彻底改变那种“从事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的错误观念以及研究内容仅仅取之于文献,而研究结果又仅仅用之于文献的做法。高校领导应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放到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地位去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放在与教学基础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体组织和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2.2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重立项、重论文、重奖项的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很少关心,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成果被闲置。因此,必须克服目前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高校围着项目经费转,而将国家需要、市场需求抛在一边的不合理状况,尽快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合理有效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可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2.3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组织社会资金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它能降低单个企业和高校的转化资金压力和转化风险,加速科研成果的孵化出壳。在目前国家资金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建立起国家投人引导,企业投人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过程中,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应积极组织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走进校内,并为此制定种种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已介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要在新产品试制、试销过程中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政府也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直接对那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公益性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进转化。
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是一践而就的,要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的长期努力。这当中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树立起知识即经济的意识,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客观条件;投融资渠道的畅通、企业的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及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是搞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多煦,黎晖.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6).
[2]王成军,王德应.从“产学研”到“产学官”[J].科技与管理,2008(5).
[3]姚剑,汪俊.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