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手段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虽然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英语课上只利用录音机、计算机跟读、数学课上只用计算器计算,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还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三)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四)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五)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六)不能不总结,不反思
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总结,善于反思,才会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结束后,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景来进行反思,以后再结合具体的任务和情境来设计整合的教与学,从而提高整合的层次。
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从一个学校的角度来看,要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认为需要经过如下八个基本过程。
一是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校园建设等,在建设硬件设备时,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
二是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硬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与学校各种业务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对教师实施四个层面的培训:培训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四是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些管理体制与方法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五是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主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帶动其它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六是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七是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加强交流,观摩其它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跟踪领域的学术前沿。
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目前,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人员的全体努力和不懈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手段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虽然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英语课上只利用录音机、计算机跟读、数学课上只用计算器计算,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还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三)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四)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五)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六)不能不总结,不反思
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总结,善于反思,才会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结束后,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景来进行反思,以后再结合具体的任务和情境来设计整合的教与学,从而提高整合的层次。
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从一个学校的角度来看,要很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认为需要经过如下八个基本过程。
一是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校园建设等,在建设硬件设备时,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
二是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硬件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与学校各种业务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对教师实施四个层面的培训:培训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四是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会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些管理体制与方法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五是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主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帶动其它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六是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七是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加强交流,观摩其它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跟踪领域的学术前沿。
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目前,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人员的全体努力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