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做好阅读教学中的工作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导入)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利用合理的质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从“有效导入”“方法指导”“倡导质疑”三个方面入手,主要谈论了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纵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一般是采取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地方式进行,即使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较多的干扰因素,如教师担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等,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后进行阅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什么兴趣,不仅学生对课本内的文章没有阅读的兴趣,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提出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导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进行阅读行为和学习与阅读有关的内容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阅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如悬疑导入、矛盾导入、故事导入,以及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谜语导入等,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导入都算是合格、有效的导入。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鹿角》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明显的两处对比找出来,其中一处为鹿在看到自己水中的倒影时对鹿角的赞美和对腿的嫌弃,另一处为文章的结尾处鹿的感叹,在经历过某件事之后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两遍,在学生了解这两处表达的意思后就会萌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是什么事情的发生使得鹿转变了态度。这种将文章中的慢炖进行呈现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的促使下,学生会进行文章的阅读,并明确找出让鹿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实际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为了解决文章中呈现出来的矛盾找出了关键事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调动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向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阅读量的积累逐渐丰富,就必须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现在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关注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感受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不少学生在看到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时候下意识地就进行背诵,而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单纯背诵只是一个刻板记忆的效果,无法达到文章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作用。对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所采取的方式,并明确不同的文章所应该采取的不同方式,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而言,传统的吟诵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理解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跳读、略读、精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
三、倡导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到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权威,包括课本、书籍或教师等,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例如,在學习《触摸春天》时,笔者班上的学生就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小女孩是个盲童能抓到蝴蝶,我却抓不住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一是由于学生没有体验过盲人的感觉,对于盲人在生活中的触摸并不了解,二是对这个现象表示惊讶。对此,笔者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进来,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见过盲人,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于是,将学生产生的这一疑问迁移到了课外。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观察盲人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何不同,并分析盲人是如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生活的,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度了解。
总之,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兼容力、价值观的确立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决定着学生之后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阅读教学,并能够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詹丽. 小学语文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方法略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1):104-105.
[2]周翠萍. 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6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纵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一般是采取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地方式进行,即使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较多的干扰因素,如教师担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正确等,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后进行阅读,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什么兴趣,不仅学生对课本内的文章没有阅读的兴趣,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提出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导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进行阅读行为和学习与阅读有关的内容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阅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如悬疑导入、矛盾导入、故事导入,以及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谜语导入等,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导入都算是合格、有效的导入。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鹿角》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明显的两处对比找出来,其中一处为鹿在看到自己水中的倒影时对鹿角的赞美和对腿的嫌弃,另一处为文章的结尾处鹿的感叹,在经历过某件事之后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两遍,在学生了解这两处表达的意思后就会萌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是什么事情的发生使得鹿转变了态度。这种将文章中的慢炖进行呈现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的促使下,学生会进行文章的阅读,并明确找出让鹿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实际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为了解决文章中呈现出来的矛盾找出了关键事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调动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向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阅读量的积累逐渐丰富,就必须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现在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关注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感受与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不少学生在看到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时候下意识地就进行背诵,而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单纯背诵只是一个刻板记忆的效果,无法达到文章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作用。对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所采取的方式,并明确不同的文章所应该采取的不同方式,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而言,传统的吟诵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理解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跳读、略读、精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速度。
三、倡导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到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权威,包括课本、书籍或教师等,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例如,在學习《触摸春天》时,笔者班上的学生就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小女孩是个盲童能抓到蝴蝶,我却抓不住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一是由于学生没有体验过盲人的感觉,对于盲人在生活中的触摸并不了解,二是对这个现象表示惊讶。对此,笔者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进来,询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见过盲人,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于是,将学生产生的这一疑问迁移到了课外。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观察盲人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何不同,并分析盲人是如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生活的,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度了解。
总之,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兼容力、价值观的确立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决定着学生之后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阅读教学,并能够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詹丽. 小学语文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方法略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1):104-105.
[2]周翠萍. 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