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件器物高2.9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1.9厘米。菱花口呈十六瓣形,盏托内底心凸出以承托杯体;圈足,细砂底,足内无釉,器底边缘粘有铁黑色一圈;器底刷一层黑红色浆料,呈现出火石红痕迹。器物外壁的肩部双线描轮廓,内有16朵如意云纹;边缘勾线形成首尾相连的回字纹。此件盏托造型独具特色,胎体精细,釉汁莹润光洁,釉里红色调艳丽纯正,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
   釉里红与青花起源于唐代长沙窑。那时的釉里红仅是铜绿彩,到了金代的钧窑,才开始烧造铜红釉。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江西景德镇设立陶瓷产业机构——乳梁瓷局,专门烧造御用瓷器。这期间景德镇瓷工们成功创造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釉里红与青花着色原料分别是釉下铜、釉下钴,两者都在瓷胎上进行彩绘,然后施透明釉,在窑中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烧制釉里红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铜红料一定要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但是铜红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因此釉里红烧制难度大,产量低。所以出土或流传下来的釉里红瓷器为数不多。这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呈色纯正,是元代景德镇窑精品。
   元代景德镇瓷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釉里红更精美。从制造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碗、盏托等;装饰技法有刻划和印花、瓷塑等多种;纹饰装饰有弦纹、双圈纹、折枝桃花、折枝牡丹、卷草纹等。直到明末清初,青花釉里红在造型上改变了元明胎体厚重的遗风,在图案装饰方面摆脱了以往官窑瓷器上流行的龙风、缠枝花卉等程式化画面,取之以画面清新的山水、草虫、花鸟、人物等画面。特别是康熙时期,瓷器生产的造型胎体轻巧俊秀、圆润壁薄。
   这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器内装饰有四层花卉组成,以缠枝菊花为主题,以卷草纹、折枝花卉为辅助装饰。盏托中心绘以象征吉祥的折枝桃花,被盛开的六朵缠枝菊花所围绕,菊花呈椭圆形,花心无斜网格纹,花瓣分两层,外层每个花瓣留有白边,用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使花叶每一层花廓表现得很清楚,花叶每侧均为三个开叉,较规则,不完全一样,呈螺丝形,双圈外精心描绘八朵不相连的宝相花,活泼流畅。红色釉鲜艳,与通体所施的白釉相互对映,典雅至极。充分发挥了红白釉色的艺术效果;口沿卷草纹突出白色的花纹作菱形曲线,线条刻划粗犷有力。
   从整个器物上观察,此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制作精细,庄重大方。器物的颜色虽然被红釉纹饰所覆盖,但它采用留白来表现花卉图案。特别是盏托中心折枝桃花,笔法流利,圆润耐看,使整个画面构图匀称,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这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底看似粗糙,但是手摸感觉平滑,色调自然变化,色泽柔和明亮。呈色火石红痕,这也成为后人鉴定它真伪的重要依据。无论从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观察,均具有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窑风格。
   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是人类一直追求的颜色,寓意喜庆而吉利。红色象征太阳,给人感到温暖。此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色调凝重、华丽,正符合人民传统审美心理。
   关于这件器物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的领导经常派富有文物鉴定能力的员工到市区、县、农村蹲点,抢救社会上流散文物。此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便是青岛市文物商店的张老先生在山东掖县城里收购的。
   1963年春天的一天,张老因公出差,顺道看望住在掖县城里的老朋友,刚踏进朋友家门,他便被窗台上的精美盘子所吸引,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这件盘子。张老捧起盘子,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装在盘子里的针线,剪刀拿出来,露出了器物的原型。张老非常惊讶,翻来覆去观察,此物原来是个盏托,而且还是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张老万分激动,自言自语地说:“此品好啊!好啊!虽当作针线盘子,总算没有碰着、磕着。真是谢天谢地。”张老手捧盏托,爱不释手……“大哥,张大哥。”女主人连叫几声,这时,张老才意识到忘了和主人接腔搭话,他急忙回过头对女主人说:“大嫂这件器物这样用可惜了,太可惜了。”女主人叹了口气说:“可惜啥!大哥你看看,拿它当吃饭盘子用吧,中间还有个小圆圈,碍事、不中用,实在是不中用。大哥你要认为是件好东西,你就拿着吧!”张老正在想怎样开口动员她卖给国家,经她这么一说,真是喜出望外,急忙掏出2元人民币奖励这位大嫂。大嫂高兴地说:“张大哥,俺做梦也不敢想,这件东西还值钱,而且价钱这么高。”大嫂心里高兴极了。
   后来,这件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经国家文物局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曾经当作针线盘子的元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如今已成为青岛市博物馆一件馆藏精品,它时常出现在青岛市博物馆历代瓷器展览中,供国内外广大观众鉴赏。
  
   This ware is 2.9 cm high with a 19.3-cm mouth diameter and a 11.9-cm bottom diameter. The water-chestnut-flower-shaped mouth presents 16 petal shapes. The inside bottom of the holder protrudes to hold the cup on it. With an elegant body shape, the shiny red underglazed holder looks very enchanting.
   The inside wall of the cup holder is decorated with four layers of flower patterns, among which the interlocking chrysanthemum is the main tone, and a twisted-grass design and one of disconnected sprays are the auxiliary patterns. The center of the holder is of disconnected peach blossoms symbolizing propitiousness. The red glaze and white glaze reflect each other, producing a wonderful visual result.
   Observing the holder, one can find that despite most of the appearance being covered with the red glaze patterns, the flower pattern is displayed by the white blank. The disconnected sprays of peach blossoms in the center, among others, make the entire picture look symmetrical.
   As far as the origin of the ware, there is story to tell. One day in the spring of 1963, when going out for business travel, Mr. Zhang of Qingdao Antique Store dropped in to see a friend living in the capital of Ye County. At his friend's home, he saw this holder which was used by the hostess to hold needles, string and scissors. Mr. Zhang discovered it was a cup holder produc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So he had the idea to persuade his hostess to sell this holder to the nation. However, before Mr. Zhang could even make the suggestion, his hostess presented the holder to him. So Mr. Zhang at once gave her two yuan as a reward. Later, this red underglazed interlocking chrysanthemum cup holder of the Yuan Dynasty was validated by ceramics experts as a national grade one cultural relic.
其他文献
2000年春,随着熊耳山双龙大裂谷的发现,1668年郯城8.5级特大地震造成山崩现象的神秘面纱也在逐步被揭开。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郯城及附近地区建筑物破坏贻尽,山河变异,“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深不敢视”(《康熙郯城县志》)。这次地震是有史以来中国
期刊
江西婺源,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当你尚未与其谋面时,或许就在心底对她做过种种遐想。而当你在某个黎明或者黄昏有幸一睹她的芳容后,相信就不得不惊叹:这里的确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徜徉十里水乡,问询千年古木,谛听断桥残垣,迎迓古道沧桑……这是每一个行走在婺源青山碧水间的旅人当有的梦想。婺源的山不高,隐隐地起伏,温柔地把村庄拥在怀里:婺源的水不深,潺潺地流出山谷,委婉地环绕着村郭;婺源的村庄小而宁静,
期刊
在尹延新先生的笔记《砚边拾零》中,记述着他绘事的心得:“余自少时临习白石牵牛花,之后多画小写意,文革又改西画,之后又画小写意,50余年之后方敢提笔画白石翁”;“十年种树成林易,学画成材一世难。直到发白瞳欲瞎,赏新墨笔有几家”;“凡事只求过得去,只有丹青应较真”;“一生只做丹青事,甘苦却在画之中”。有人说尹延新先生在绘画艺术上执著的创新精神正如他的名字,“延新延新,延续创新”,一直在创新。在艺术创新
期刊
尽管收入在增多,可人们钱包里的钞票越来越少,各种银行卡却越来越多。信用卡方便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一卡在手,畅购全球”。这里面折射出现代化文明的风行。    “卡”世纪到来    科技改变生活。  当我们打开钱包,发现里面躺着各种形色的银行卡时,科技和现代真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年龄较大,或者思想较为传统,总也有一张银行卡吧——它是我们购物、应急等不可缺少的媒介。  而这在20世纪80年代乃至
期刊
⊙作者简介:芬德利·尼科尔,1997年来到济南,在山东经济学院教授课程   Findlay Nicol,arrived in the city to teach English in 1997 in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The other day I had a wonderful experience for maybe the first tim
期刊
我少年时对油画的直观认识就是从看王立志老师的作品而获得的,当自己也懂得一点绘画的奥妙时,开始发现王老师的画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中年后更多的持毛笔而不是油画笔,更重要的是他基于自己的创作体验,在画面上对中西绘画因素的融合求索。其表现为:以西画的八世情感,抒东方的哲理情思;以国画的笔墨情致,合西画的状物之功;以当代人对“美”、“丑”的经验体察,重释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意境。  我不知道自己对老师
期刊
神牛奋蹄,笔耕翰墨新华章;  丹青溢彩,抒写画坛好风景。  2009年己丑牛年,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新近绘出笔精墨润的系列卡纸逸品《神牛耘天》,恰是印证着画家常常深思并身体力行的“笔墨当随时代前行”的艺术观念——新作幅幅仅方寸之地,却令人耳目一新;在极小空间内展现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吴泽浩先生于此彰显其昂扬丰沛的艺术表现力、画面感染力和笔墨魅力。《神牛耘天》系列小品新作,30余幅作品妙趣天成,各有特
期刊
在生活节奏飞速运转,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慢慢渗透进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枝节,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已经成为许多网民首选的购物方式。庞大的网民人数,带给了网络无限的商机;形形色色的购物网站,扩充了网民的购物空间。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兴起的购物方式,如此迅猛的发展,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与此同时引来的许多争议也在情理之中。支持上网购物的网民认为,用互联网来完成购物不仅节省时间,免除了舟车劳顿,还有机会买到
期刊
被誉为“黄海明珠”的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港口、旅游和海洋科研城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和残奥帆赛项目的举办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的发展不断呈现生机与活力。担负着青岛七区五市供电任务的青岛供电公司,为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着电力支持。  开放的视野,活跃的经济,给青岛供电公司电力服务工作带来更为前沿的思考。和谐发展,谋求共赢,这是青岛供电公司的选择,也是我们在采访中得到的最深感触
期刊
赶集,是北方的说法,在南方则叫赶场。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那些最好吃、最好玩、最好看的东西,都出现在过年时的大集上。虽然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有很多超市,但是赶大集带给人们的乐趣,却是无法取代的。    在李村大集外,青岛正月里的萝卜会、糖球会,更像是一幅幅现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集市的摊位上摆放了乡村才有的供奉祖先的家堂画,还有一串串火红的大对联,祖母家才有的“双鱼卡花”、“福寿卡花”……平时在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