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语文”:吸纳诗教品质,精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教,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最早倡导诗教的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他认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两千多年来,诗教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影响的“大家”和“普众”。诗教能使人修炼德行、明理学文、熏陶心志、启迪智慧。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诗词是最具中华语言特色的文体,统编本教材中大量增加了传统诗词,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吸收“诗教”的精髓。温儒敏教授曾说:“所谓‘诗教’或者诗歌教学,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要改变我们语文课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诗教’中汲取智慧。”其实,“语文”和“诗教”更好地融合,并荡漾开去,能创造出新时代语文学科育人风景的新天地。
  一、崇尚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做有“根”的人
  刘士林教授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本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诗教启示着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母语教育,首要任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最大化发挥诗歌的母语教育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明显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六年12册共选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多篇,占课文总数的30%。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夯实学生积累运用母语的基本功,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古诗词诵读的数量。温儒敏教授提醒,学习一篇课文,在课中或课后推荐阅读与之相关的诗,既是本课教学任务,又是丰富学生素养,更是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对古诗词理解运用的“量”和“质”上下大功夫。
  2.最大化挖掘教材的传统元素
  其实,统编本教材选文不仅增加了古诗文,而且整套教材都散发着传统味,教材中的一字一画、一题一练均在彰显着中国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每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诗教语文”正承擔着此重任,它强调语文教学更应像本味语文,培养具有中国味的人。应该说,“诗教语文”是文化的语文。
  (1)放大小古文的传统味。
  统编本教材中小古文数量明显增加,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姓氏歌》《人之初》等。小古文的教学主要目标有二:其一,帮助学生对古代语言建立感性认识:文字凝练、形象,行文流畅、严密。其二,为汉字文化传承的使命而教。教师研读小古文文本时,要主动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也是由文言文改编的,如《曹冲称象》《田忌赛马》等,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
  (2)夯实“语文园地”的传统味。
  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均安排了“语文园地”板块。“语文园地”内有“日积月累”,其内容基本是经典传统词句。有古诗,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有俗语,如“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名言警句,如《老子》《左传》等名著中的句子;还有成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利。“日积月累”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创设“美读”的环境,让学生烂熟于心;其次创设“美用”的语境,推想词语的内涵,在比较、揣摩、体会中发觉文章的蕴蓄,体验优美语言带来的快感,培养学生对中华语言的情感。
  (3)展现插图的传统味。
  鲁迅先生特别强调插图在书籍中的装饰作用,他认为插图对“增加读者的兴趣”“不但有趣,而且有益”。统编本教材选择了大量富有中国元素的画,如写意画、白描画、泼墨画等,插图中的内容呈现中国节日、中国田园、中国建筑等赏心悦目的“中国式”场景。教学时图文结合,既易于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如三年级下册《小虾》的插图是国画形式,图中的小虾有的通体透明,有的稍带灰黑色,有的浓墨泼彩;有的闲游,有的搏斗,有的蹦跳……每一只虾都栩栩如生。教学前可以找来齐白石大师的“虾”图,让学生欣赏,感受国画的魅力。数次图文对照,学生便会把“中国式”小虾以及描述小虾的语言了然于心。
  (4)开发“1 X”的传统味。
  教学一篇课文仅就事论事,单读这篇课文是不够的,应以此篇课文为辐射,推荐学生阅读或相同题材、或相同结构、或相同写法、或相同作者的文章,形成一组阅读材料,优化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台湾学者李家同先生在《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中说:“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阅读教学应以“一课”为圆心,用无数的“阅读点”闭合成圆,高密度、高强度地诱导学生接触优美的具有传统文化味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母语产生浓浓的兴趣,奠定学生厚实的语文素养。如教学郭风的《搭船的鸟》时,可推荐学生读他的作品《生命的一抹》等名篇,走进他的内心,感受他质朴的语言,感受他对故乡真挚的爱。
  二、静守诗性思维,培育学生做能“新”的人
  诗性思维,起源于18世纪意大利科学家维柯的《新科学》。维柯指出,原始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作‘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早期人类的文化内容都是“诗性的”,都是凭借在肉体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想象和推演出来的。诗性思维被人类学家称为原始思维。诗性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原始的创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是高品质思维的标志。“诗教语文”注重教给学生诗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从动态的角度、多维的角度、深层次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诗教语文”是思维的语文。   2.读悟之法
  “悟”顾名思义是明白、领会、理解、觉醒的意思。“悟”强调的是自得。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個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个人阅读”的感受,其要义是给予学生“悟”的时空。如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文中有一句“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教学时,一教师对学生说:“‘赶紧’‘结结实实’要读得重一些,表示养羊人后悔了,不想再丢一只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文中哪些字词重读,怎样重读,为什么重读,不应从教师嘴里道出。“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或概念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胡克英《教学论研究》)教师强调的“读法”是知识的“空壳”,学生的“自悟”才是思考的真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教语文”讲究开展多读的活动,拓展学生“悟”的宽度;不使用花里胡哨的教学媒体破坏语言的意境,不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虚假讨论增加学生“悟”的长度;不随便打断学生阅读、思考的瞬间,加大学生“悟”的厚度。
  3.读写之法
  学习是“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读”是输入存盘,“写”是输出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学生习得读写的方法,养成读写的习惯,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诗教语文”重视写的活动,可以写感悟,在咀嚼语言时,写下疑问、感受、评价、猜想等,有助于学生深度阅读;可以写提纲,教学某课时让学生先写出本课的提纲,把握文本脉络,然后举一反三,在写作文时,也是先列提纲,后丰满情节和语言;可以记笔记,让学生准备专用本子,摘抄一学期中平时喜欢的字词句,或记下读完课文的“心语”,将笔记本作为“口袋书”,常翻阅读读;可以仿写,根据文本语言的特色仿写词、仿写句、仿写结构、仿写内容;可以续写,将课文中叙述的留白或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的环节,让学生续写掩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鼓励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写日记)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四、重拾审美能力,培育学生做善“美”的人
  笔者曾对1960位语文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平时教学中同步关注智育和德育的教师达90.8%,同步关注智育和美育的教师为47.44%,其中有2%的教师基本不关注美育。调查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重视美育程度明显不足。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诗教语文”重视在语言文字的接触中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诗教语文”是审美教育的语文。
  1.引导学生欣赏字里行间的“形”美
  一首优秀的诗歌,首先在视觉上呈示为字里行间彰显的匀称、流动的自然美和结构美。如《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只有最后一句为五个字,其余均为四言句式,形成固定的音顿,和谐的形式如流水般自然流淌。“美”须借助于形式来表达,汉语的美不仅蕴藏在诗歌的语言里,一些特殊的语言结构形式里同样呈现着“美”。叠词、字和字、词和词连起来用,如冷冰冰、安安静静、无影无踪、绰绰有余等,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逼真,形象更丰满,音律更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词语中除了叠词这种美的语言形式,还有成语等,句子中有俗语、歇后语、谚语、对仗句式、排比句式等,文章结构中有总分结构、首尾呼应等特殊的语言现象。学生习读优美形式的文字,就是在美的建筑内壳里徜徉。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汉字丰富多彩的组合,给学生带来美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寓教于乐,在理解、探索和把握这些语言的形式规律中,增加学生的审美知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底蕴。
  2.引导学生感受韵律流动的“音”美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当作家将自己的情感付诸文学时,就会选择语言为载体,此时语言的外壳——声音,就赋予了表情达意的意义。德国作家席勒说:“诗是蕴藏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音中的诗。”用声音的美增强表达效果,不仅仅反映在诗歌上,在其他文体中,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尤其是表示强烈感情的句段和散文。如六年级下册《匆匆》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句中用了3个“了”,“了”是语气词,表示停顿,一个分句读好了,停一下。“了”读轻声,短而快,表示已有的事、已做过的动作在眨眼间就结束了,说明时间匆匆流失。短短的课文,用了19个“了”,慢慢读来,就能感到时间飞逝,感到作者在叹息:时间无情,生命短暂。作者何时去何处的无奈,在语言中流露出来,发人深思。好的作家(诗人)能发出好声音,好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字即情,声即情,声音、意象、神韵三者的和谐,有突出和强调情感的作用,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爱因斯坦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个方面我都会一事无成。”声音的美,能打开一个人的思维空间,能给人一种理解与坚持的力量。用语言文字声音的美帮助学生怡情、益智、启德,这是“诗教语文”教师必备的功夫。
  3.引导学生品味情景交融的“画”美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强调了“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作为人文性最大的学科——语文,固然应承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一首诗,是情、景、理、形、神的统一体,是一幅完美的、意境深远的画。读诗的过程,是画中人与画外人不断转换角色,感受诗歌画面美的过程。除诗歌外,其他文体课文的教学,教师同样可效仿诗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一个抽象的文字,或一篇优美的文章想象成一幅画或几幅画,让学生在语言的触摸中提升其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白鹭》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讴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全文语言优美流畅,课文本身就是一首诗,读起来回味无穷。教学中组织学生读读、想想、写写、议议,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再把画面转换成文字,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如课文第6~8自然段,描写的是白鹭的动态美,三节文字就是三幅图,教学中,可设计让学生给每幅图取名的活动。学生可按时间、地点想画面:水田图、晴天图、黄昏图;可按动作情态想画面: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可按人鸟心境想画面:自在图、悠然图、恩惠图;可按美的内容想画面:图画美、悠然美、清晨美;可按白鹭和自然界的关系想画面:白鹭与鱼、白鹭与树、白鹭与人;还可取五个字的名:水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等。“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韵在哪里?韵在画中,韵在语言中。画生美,美生情,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了三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学习:内在的财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三本书突出的主题是“五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诗教语文”吸纳诗教品质,精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它的儿童性、文化性、思维性、语言性、审美性更能为学生“五个学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课前展诗气,引“书”  师:同学们,请用一两句话欢迎一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生说,师相机点评。)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很有才华,一定读了不少书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嘛!说起“书”,我想起了一首诗。  二、涵泳诗书国,读“书”  (出示狄金森的诗《神奇的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带着这种期待,走进“书”的王国,好不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贤中心幼儿园开心农场的葡萄终于成熟了。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采摘和品尝葡萄,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或来到美工活动区用纸黏土“制作葡萄”,或用蜡笔画出葡萄园丰收的景象……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明白了“有播種才有收获”。  摄影报道/赵翠红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群新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是一群动物。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黑板上写着“有趣的动物”。  师: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那你们知道,我们要讨论动物的什么吗?  生:讨论他们的有趣。因为黑板上写的课题是“有趣的动物”。  师:真能干!读书呀,就应像这两位同学一样会倾听,会观察,我们就能享受更多的学习乐趣。希望今天咱们也能收获很多乐趣。现在就
特级教师周益民认为:“谜语等民间文学样式是一种活体记忆,是生命开端状态的存在,儿童因为它们而在语言中获得一种迥异现实的生命体认,它们是个体源初的精神家园、话语故乡。”确实,谜语源自我国古代民间,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文化产物。它极具吸引力,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暗射所言之物,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开动脑筋,激发智慧。身为母语启蒙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感受谜语中的智慧,领悟谜语的
从写作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我是小主编”活动,通过“主编来约稿”“主编来审稿”“主编来定稿”三个学习活动,在课堂中创设一种逼真的环境和氛围,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改进习作课堂教学,解决习作教学“为谁写”“为何写”和“判断写得好不好”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一、“主编”来约稿,激发读者意识  课堂中习作情境可以虚拟
【设计初想】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习作策略单元,主题是续写故事。围绕这一主题,通过编排的课文,体现出“学习预测—练习预测—独立预测”的渐进发展过程。本单元中的活动设计,如看题目预测内容、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口语交际预测“名字里的故事”均与预测方法的学习紧密相关。单元习作“续写故事”就是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预测方法续写故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合理预测”同学们如何帮助李晓明
朗读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唯有真正理解语言内容之后,才能情由心生、以声传情,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情韵;朗读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正腔圆,也不是通常说法上的正确流利,它是通过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把朗读者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移情体验,借助自己的声音媒质个性化地表达出来,是对文本的一次“二度表达”。因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把语言文字、内涵思想,由此岸推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学生的“内心美德”,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神圣使命并非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挂钩。语文是一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祖国语言魅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学科。教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法文”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书的习惯和思的习惯。
【设计初想】  本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写他眼中的翠鸟,语言浅近、朴素,文风恬淡、清新。“搭”是“乘、坐”之意,可以搭船、搭车、搭飞机………搭配的对象众多,可主体都是人。但本文搭船的主体却是一只小鸟,一个“搭”字,赋予鸟儿以人性和灵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让读者感悟到人和动物相处的融洽与和谐。本文文字浅显,对于有着一定阅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  本课所在的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素质教育”依旧带着“应试化”的味道,语文教学从低年级开始便应该抓实抓牢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智力发育水平,实现“看得见”的语文能力的提升。然而,为应对各级“质量检测”,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多教师直接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对文化知识的识记、解析上,大量做题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体验与感悟,忽略了语文的“审美与艺术价值”,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无趣,语文学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