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将公墓“搬”上电脑

来源 :市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bblef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三年时间,全国就诞生了上万家祭祀网站。在生意人眼中,网上祭祀就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金矿
  
  当多数国人外出扫墓时,数以万计的人却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座座虚拟灵台。这便是网上祭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故人。
  
  两种声音相伴相生
  
  “难道网上祭祀便代表心地不诚?将那些制作粗糙的冥钱、美元、别墅、轿车,付之一炬就代表诚心?祭祀不代表我在乎死后的事情,更不代表我相信天神地鬼,生生死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想念才是永恒。”
  与往年一样,清明节的,北京一家IT企业的小职员“怜心”不得不加班。今年,“怜心”依旧无法在清明节里返回故乡江西。
  “怜心”点开的祭祀网站,界面色彩沉重,不过,里边祭祀道具一应俱全:祭扫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一气呵成地进行如下动作:点烛、上香、祭酒、献歌、留言、清扫墓地。点击“献花”键,玫瑰、百合应有尽有;点击“献歌”键,通俗、美声选择丰富。
  在百度百科里,网上祭祀的词条集众多美誉于一身: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震耳的声响,有的是催人泪下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留言;空间阻隔和时间限制完全被打破。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悼念者随时随地都可访问网上纪念馆,献一束鲜花、留一支旋律、点一支跳动的烛光、诵一段超度的经文,在留言簿上找寻久未谋面的旧友亲朋、在论坛上记录自己的追思和感怀。照片、献词、歌烛,都化为多媒体文件,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损耗。网上祭祀让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不过,反对的声音几乎从网上祭祀诞生起便与之相伴相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就认为,网上祭祀把祭祀者带入一个虚拟的场景,让人丧失真实的现场感,触到的是虚景,如何能触景生情?难道能触出一些模糊恍惚的虚幻之情?
  “现代人虽然忙碌,但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里,还是应该去自己亲人的墓地走一走、停一停,以寄托哀思。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临墓地,哪怕在自己家里面烧上三炷香,摆上一点供品,也比网上的祭祀来得真实一些。”赵勇说。
  
  网络化祭拜亲人
  
  第一次网上祭祀究竟发生在何时,已然无从考据。
  根据媒体人长平的观点,寻本溯源,网上祭祀最早来自于网友对一些灾害事故中遇难者的悼念。特别是在一些矿难、车祸事故中,由于传统媒体不报道或者报道不充分,网友自发悼念,发明了网络灵堂、网上献花等形式。
  长平认为这种形式是对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也是一种抗议,促进传统媒体更加重视对生命价值的关怀。
  实际上,近些年来的历次灾难遇难者几乎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祭祀点,而发生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则将这一类网上祭祀推向巅峰。
  逐渐,网上祭祀也应用于个体对于已逝亲人或朋友的怀念。甚至不需要专业的祭祀网站,网友通过撰写博文的方式,同样能达成目的。直至一些博客主人逝去后,祭祀者在其博客上留言,或者“堆积鲜花”,“燃放烛光”,该博主的博客俨然成为虚拟世界里一个个肃穆的坟头,也令人不胜唏嘘。
  对灾难、事故中的遇难者进行网上祭祀,至始至终并没有遭到非议。纠结不清的争议,一直来源于祭祀者对于亲人的祭祀。
  在更多人眼里,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是中华民族世代的传统风俗,岂能“网络化”?“绝对不能光图省钱,平时生活提倡勤俭、节约是应该的,清明祭奠活动不铺张浪费也应当提倡,但是,在祖先和父母的坟上点根香,倒杯酒,跪个拜,以求平安、幸福,这样的程序怎么能电子化?电子化了还有清明的味道么?”
  实际上,网络给人们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虚拟、不真实感。
  新行业的商业潜力
  
  “怜心”除去加班时间,她只有短短的一天假,这一天只够她用来返回家乡。倘若不是时间紧张的缘故,又有什么能阻挡“怜心”的脚步?
  每年春运,即使是冒着在站台被挤下的危险,“怜心”也从未留在北京过年,“风风雪雪都阻挡不住,只要有时间”。
  便是这般寄托着思念的新行业网上祭祀,“怜心”还是发现,“越来越散发着铜臭味”。
  在网上祭祀散兵游勇式的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更多的生意人盯上了网上祭祀的商业潜力。他们开发的网站,功能远远超过早前门户网站做的祭祀专题,提供的服务,从玫瑰、百合等各类鲜花、通俗、美声等各类音乐到上香、祭酒等各种仪式一应俱全。这些功能,甚至越发与时下流行的开心网功能媲美,并且,收费也不便宜。
  记者了解到,仅仅是两三年的发展时间,全国就诞生了上万家祭祀网站。这些网站一般注册非常简单,与注册博客用户操作程序并无差别。不过,注册完毕后,再要建立“纪念馆”,或者进行前边所提的诸项服务,就需要支付费用。
  成立于2007年3月的“华夏祭祀网”,在祭祀网站里可谓小有名气。在“华夏祭祀网”成功申请网上纪念馆后,可以免费使用15天,之后需要升级为正式纪念馆,其建馆费约为150元,之后每年还要交纳维护费。
  对于丧葬这个行业而言,这些费用确实不高。据报道,2003年以来,丧葬业持续名列“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国家审计署也曾对许多省(市)的丧葬业开展过专项审计。然而,其收费乱局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一些不能回家扫墓的人并没有太过在乎这部分网上祭祀费用,他们反倒担心现在祭祀网站太多,鱼龙混杂,不知道在哪一家“安家”才好,“给钱都无所谓,万一网站垮了,我感情上咋个接受嘛。”百度贴吧的一个网友表示。
  
  网上祭祀得以正名
  
  事实上,网上祭祀并不仅仅限于民间,这两年网上祭祀逐渐火暴,来自官方的推动,功不可没。
  记者了解到,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中国青年网每年都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网上公祭活动。今年2月6日,中国青年网还首次推出元宵节网上祭英烈活动,号召广大青少年网友在欢度元宵节的同时,网上祭拜革命英烈。
  2003年,民政部曾发出通知倡导网上纪念,号召殡葬业“破千百年丧葬陈规陋俗,树新世纪祭祀文明新风”。有人质疑这一通知不妥:“传统文化被指为千百年陋习,甚至封建迷信,实在有些粗鲁无礼;其次,就连这个文明新风也并不具有多少文化内涵,而更多是出自安全、交通和方便管理等立场,这就使得严肃深刻的祭祖文化变成了后人偷懒,应付节日走过场。”
  不过,网上祭祀由此得以正名。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得知,各省殡葬服务中心相继推出网上祭祀页面或者祭祀网站。由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运营网上祭祀,这足以说明官方对网上祭祀的推动。
  清明节前夕几乎成为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客流高峰,人们将之称为“扫墓经济”,有评论认为,倘若能有一部分人通过网络祭奠先人,就能较好地缓解交通压力。
  “民政部应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
其他文献
1   那年9月,我步入高三,像很多同龄人一样选择了走读,我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一楼租了两间房。走读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随意,每天学校、出租屋两点一线。夜里,小区过早陷入了黑暗,一个人回到位于一楼的住处,打水、洗漱、关门,回到卧室学习。我的卧室一墙之外就是小区的道路,夜里极其安静。每次,道路上传来停车关车门的声音,都会看到一个男人走出来。   那天,午睡醒来的我借着门外洒进来的阳光扎了头发
期刊
我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夏天的时候就很有意思,家里就在葡萄架下摆上水果或瓜子,平时都聊闲天的大人,这个时候就不约而同地开始讲故事,讲的还都是恐怖故事。我小时候是非常确定有鬼的存在的,就觉得他们都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我妈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其实没我那么迷信,一些拜祭行为她一般都不怎么认真,她觉得要人活着的时候对她好才更重要,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就算能看到也得不到。   妈妈在心里和外婆还是有
期刊
还没有走到牛羊巴扎的门口,我已经看到了漫天的黄沙,听到了牛羊此起彼伏的抱怨与低沉轰鸣的人声。  巴扎的意思就是市场。  每周日,在喀什的市郊都会有这样类似内地赶集的活动,周围的牧民们开着卡车,把他们的牛羊马运来,任餐馆或是肉铺的老板们挑选。  一走进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各色各样的遮阳棚,牧民们领着他们的羊群站在遮阳棚下面。  有的羊群被铁丝网围住,买主们进到里面去,亲手抓住被选中的倒霉蛋,然后抓着犄
期刊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渠道改变了媒介生态流动与传统规则。“把关”和“守门”的传统“信息筛选加工者”無法控制和调节社交化媒介时代舆情大坝的溃堤,曾经的核心角色变得弱化、被遗忘和被解构。“把关人”成为社交媒介时代无法固定操作的实践模式,因“娱乐至上”“人人都是时代记录者”等新社会交往体系而过时,甚至被无形的群体传播习惯潜藏。新社交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既违背了新闻业一直遵循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也将
期刊
整日佝偻着脊背,一张嘴就发出叽里呱啦的怪声,跟人交流还很喜欢不停地比手势——怪人邻居最初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就是以这种非常奇怪的方式。   他没有名,只知道姓牛,大概是在家里排行老二,我母亲和周围的邻居都叫他“二牛”。二牛因为是聋哑人,所以没什么正经工作,靠祖传的一点木匠手艺给别人做桌椅板凳为生。好在90年代还很时兴订做木头家具,他又踏实肯干,日子也能过下去。   我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出现在他的世
期刊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曾经不遗余力。而看似新一轮技术发展疲软时,它却向着政治文明方向蔓延开来    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仍然在加剧。温家宝总理不断通过媒体,传递出坚持过冬的信心,并在“两会”前,借网络问政于民。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借助广播发表的“炉边谈话”,让经济危机绝望中的美国人听到了希望,最终走出了困境。    技术中性但
期刊
我和桔子养了一窝宠物。   在树上。在高高的柠檬树上。   是一窝——毛毛虫。   ——不要跑!是一窝高颜值高智商的毛毛虫!我敢打包票,它们比你养过的蚕宝宝,要好玩和有趣得多。   蚕宝宝是灰白色的,除了一天到晚沙沙沙沙吃桑葉,几乎不搭理人类,而我养的毛毛虫,是碧绿碧绿滚圆滚圆的,它的身上非常光滑,有着丝绒一样的质地,最重要的是,它非常聪明,很会伪装,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坨鸟屎,有时伪装成一
期刊
大年下,有个关于城市大小之辩的帖子被狂转。   一个叫王远成的男子回顾,他大学毕业时来到上海,月薪只有1500,9个人租一套房子,他生活得困窘但不狼狈。那时的他,像一个永动机一般充满活力。他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他持续加薪,和能够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女孩相恋,他也喜欢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各种便利。他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城市。   后来因为母亲得了肺癌,他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城市和
期刊
出了伏,树上的蝉哑了,吃过水面的时节也就过了。   但是还是爱吃过水面,不仅仅因为它清爽,还因为它可以千变万化,随你怎么调理。   小时候家里很忙,三天两头吃面条。到了夏天,面条煮好了,在凉水里过凉,等着拌浇头。那时候一直以为面只有过水一种吃法,后来才知道也可以不过水的。由此产生出一个疑问,面条过水叫过水面,那么不过水,煮好了直接吃那种该叫什么呢?   身边没人能回答,都统一叫面条。后来听了
期刊
你知道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是什么样的,有多美吗?当时要想当进士,基本都要考诗歌,尤其是开元以后。   不会写诗你就去参加唐朝的“高考”?那多半是当不了进士的,只能称你一声壮士。现在去看唐朝人的“高考”诗歌题目,你一定会感叹:出得真讲究,真文艺!①   比如,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那一年的考生人才济济,有刘禹锡,有柳宗元。   那一年考诗的题目,叫做《风光草际浮》。是不是很美很文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