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每堂课有多少位学生能被任课教师点击两次以上回答问题?又有多少位学生将整日沉默无语,点击率几乎为零?九年以后,学生个体在思维、想像、能力等诸多方面又将拉开多大的差距?”这是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的一位资深的教研员对广大教师的提问。读后,我也不免为之心头一震。是啊,其实我们的课堂,大胆发言者不也经常固定在那几个同学身上吗?
为此,我开始了“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研究、探索、实践。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一切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只有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敢于“倾吐”、乐于“倾吐”。现将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多些人文性的关怀。
1、 信任激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重情感投入,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疑是勇敢的,最终也会获取成功。”“万事开头难,难在第一次。”“相信自己,没错。”这平凡朴实的话语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促使他们走上轻松回答、大胆质疑的道路。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语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 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3、 帮助激励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我在教《台湾的蝴蝶谷》时,提出当堂背诵全文的目标,在目标达成验收中有两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没有会背,我就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指导他们背诵本文的方法,使他们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从此,这两位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了。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迷惑状况、遇到困难、思维阻塞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不及时地予以帮助,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欠的"债"就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课堂发言的效率只可能是每况愈下。
4、 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如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堂上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读着书,其中一个孩子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学生正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摇头摆尾,做着各种各样动作,那丰富的表情,那恰如其分的动作,那圆润的童音别提有多妙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都停下来,说:“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表演天才——纪雪楠同学,她一边读一边还在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听了我的话,纪雪楠读得更带劲了,其他同学也模仿着兴趣盎然地读开了:有的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有的一边读,一边也在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还有的竟站起来朗读……真是其乐融融。
二、多些学法上的指导
1、 充分读、背,为“倾吐”做好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一年级上册自读课本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第三句是由四个句式相同的单句组成的复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句话句式规范,语言简洁,富于想象,充满童趣。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四个分句,感悟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全句;2学生自由读全句;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多样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为理解下文中的“画”做好了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演,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通过反复大量的读与背,学生有了“倾吐”的基础,同时在读背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思维活跃,这样才是学生“悟”的过程。有了悟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就不难被激发出来。
2 、引导想象,为“倾吐”插上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我及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假如你也遇到了像乌鸦这样的困难,你会想出什么办法?”经过片刻的沉默之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会找来一支吸管一下子就喝到水了。”“我会小心地把瓶子一歪也能喝到水。”……精巧的引导,使孩子思路大开,一吐为快。
想象与联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其思维逻辑性的形成与再造。同时,它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憧憬美好的生活,领略文章优美的意境,使其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的高潮往往由此而来。
三、多预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语文教学注重“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于尚不识愁滋味的小学生来说,深刻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就犹如沉重的负担,负担太多了,太重了,他们自然也就懈怠了,不愿思考那些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太远的东西。因此,课堂上固然老师怎样调动学生,也激不起他们的只言片语,还耐得老师牢骚满腹。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有语文老师就感到很郁闷:“这节课学生一个个都楞坐着,我都说得口干舌燥,他们还是面无表情,行如傻瓜。”在老师埋怨的同时有没有想到,鲁迅生活的社会状况学生并不了解,鲁迅深邃的思想学生更无体验,空洞的说教学生该作出怎样的反映呢?如果先让学生谈谈鲁迅的身世、生活背景以及他一生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可能会更让学生感到有趣。同时,教师课堂预设的问题还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简单的问题让能力稍低的同学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有些难度的问题让能力强些的同学回答,可以给予适时的点拨。总之,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起来就可以摘到丰硕的果实”。
四、多训练学生作出准确而精彩的发言。
教学中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每次的测验中高分的同学并不全是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而且有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考试成绩却让人很失望。其实,如果你仔细留意平时这些同学的发言,你会发现他们的回答精确度并不高。他们只是追求课堂上的表现并没有深入的全面的去思考问题。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强调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问题,可以建议学生在举手发言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然后再作出全面的系统的回答,这样的答案就会精确得多。
五、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课堂上老师就像个主角在讲台上表演,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就成了学生听课的主要对象。再加上学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是跟老师学习的,只要注意听老师讲课就行了”,会的问题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愿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在别人发言时趁机做“小动作“,说“闲话”。这种不端正的听课方式必须给予纠正。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再者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然后进行补充或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六、多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让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发言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受个体思维的约束,学生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而采用合作型的课堂教学能弥补此不足。如在教学“口语交际”“阅读短文”等课型时,可以采用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博采众长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在思辨过程中学生能够巧妙地将“他山之石”变为“自家之玉”。这样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解题切入口的转换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更为那些不擅长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精神家园,为他们成为一名积极的发言者奠定厚实的基础。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学会“倾吐”搭设舞台的目的。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倾吐自己的心声的,只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一片天地,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扶持,学生便会渐入佳境,逐步迈入语言文学的殿堂。倾吐不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更是诱发学生潜能的春雨。
为此,我开始了“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研究、探索、实践。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一切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只有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敢于“倾吐”、乐于“倾吐”。现将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
一、多些人文性的关怀。
1、 信任激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激励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重情感投入,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疑是勇敢的,最终也会获取成功。”“万事开头难,难在第一次。”“相信自己,没错。”这平凡朴实的话语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促使他们走上轻松回答、大胆质疑的道路。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语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 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3、 帮助激励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我在教《台湾的蝴蝶谷》时,提出当堂背诵全文的目标,在目标达成验收中有两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没有会背,我就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指导他们背诵本文的方法,使他们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从此,这两位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了。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迷惑状况、遇到困难、思维阻塞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不及时地予以帮助,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欠的"债"就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课堂发言的效率只可能是每况愈下。
4、 赏识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如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堂上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读着书,其中一个孩子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学生正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摇头摆尾,做着各种各样动作,那丰富的表情,那恰如其分的动作,那圆润的童音别提有多妙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都停下来,说:“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表演天才——纪雪楠同学,她一边读一边还在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听了我的话,纪雪楠读得更带劲了,其他同学也模仿着兴趣盎然地读开了:有的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有的一边读,一边也在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还有的竟站起来朗读……真是其乐融融。
二、多些学法上的指导
1、 充分读、背,为“倾吐”做好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例如,一年级上册自读课本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第三句是由四个句式相同的单句组成的复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句话句式规范,语言简洁,富于想象,充满童趣。为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四个分句,感悟语言魅力,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读。1指名一人读全句;2学生自由读全句;3指名四人每人读一分句;4小组合作读;5两组比赛读;6各小组同号按分句齐读。优美的文字与多样的阅读方式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殿堂。他们不知不觉就将句子背下来,为理解下文中的“画”做好了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背的兴趣,我还经常采用乐谱填词的方法,将课文变成歌曲,让学生学唱。通过师生共同的听﹑唱﹑表演,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强化了课文的背诵。
通过反复大量的读与背,学生有了“倾吐”的基础,同时在读背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思维活跃,这样才是学生“悟”的过程。有了悟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就不难被激发出来。
2 、引导想象,为“倾吐”插上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达到让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我及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假如你也遇到了像乌鸦这样的困难,你会想出什么办法?”经过片刻的沉默之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会找来一支吸管一下子就喝到水了。”“我会小心地把瓶子一歪也能喝到水。”……精巧的引导,使孩子思路大开,一吐为快。
想象与联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其思维逻辑性的形成与再造。同时,它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憧憬美好的生活,领略文章优美的意境,使其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的高潮往往由此而来。
三、多预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语文教学注重“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于尚不识愁滋味的小学生来说,深刻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就犹如沉重的负担,负担太多了,太重了,他们自然也就懈怠了,不愿思考那些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太远的东西。因此,课堂上固然老师怎样调动学生,也激不起他们的只言片语,还耐得老师牢骚满腹。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有语文老师就感到很郁闷:“这节课学生一个个都楞坐着,我都说得口干舌燥,他们还是面无表情,行如傻瓜。”在老师埋怨的同时有没有想到,鲁迅生活的社会状况学生并不了解,鲁迅深邃的思想学生更无体验,空洞的说教学生该作出怎样的反映呢?如果先让学生谈谈鲁迅的身世、生活背景以及他一生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可能会更让学生感到有趣。同时,教师课堂预设的问题还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简单的问题让能力稍低的同学回答,并给予及时的鼓励;有些难度的问题让能力强些的同学回答,可以给予适时的点拨。总之,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起来就可以摘到丰硕的果实”。
四、多训练学生作出准确而精彩的发言。
教学中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每次的测验中高分的同学并不全是那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而且有些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同学考试成绩却让人很失望。其实,如果你仔细留意平时这些同学的发言,你会发现他们的回答精确度并不高。他们只是追求课堂上的表现并没有深入的全面的去思考问题。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强调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问题,可以建议学生在举手发言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然后再作出全面的系统的回答,这样的答案就会精确得多。
五、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课堂上老师就像个主角在讲台上表演,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就成了学生听课的主要对象。再加上学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是跟老师学习的,只要注意听老师讲课就行了”,会的问题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愿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在别人发言时趁机做“小动作“,说“闲话”。这种不端正的听课方式必须给予纠正。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再者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然后进行补充或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六、多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让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发言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受个体思维的约束,学生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而采用合作型的课堂教学能弥补此不足。如在教学“口语交际”“阅读短文”等课型时,可以采用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博采众长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这种组合形式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在思辨过程中学生能够巧妙地将“他山之石”变为“自家之玉”。这样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解题切入口的转换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更为那些不擅长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精神家园,为他们成为一名积极的发言者奠定厚实的基础。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学会“倾吐”搭设舞台的目的。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倾吐自己的心声的,只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一片天地,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扶持,学生便会渐入佳境,逐步迈入语言文学的殿堂。倾吐不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更是诱发学生潜能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