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轮回演化原理图

来源 :大科技·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体的起源与演化是当今科学界的经典课题之一,恒星的诞生与死亡以及行星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方式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当前的天体形成和演变理论经历了几百年的修修补补也一直未有所突破,之所以不能有一套成功而没有缺陷的理论,主要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突破口。为什么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九大行星都是绕着太阳转的?为什么太阳系会有九大行星呢?它们又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参考太阳系天体的分布规律、形态和特征,把天体当做生命来研究,天体形成和演化的谜宫出口便显现了,《天体轮回演化原理》从生命的角度将天体演化形成方式和规律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功地破解了世界难题,给现代天文科学奉献出一份完美的画卷。
  关键词:天体演化;太阳系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彗星、陨石);轮回;生命法则;万有引力;星云假说;形成过程;演变阶段
  中图分类号:P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6-0343-02
  1 天体类型和天体演化理论必须阐明的问题
  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天体的观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的视野更广扩,现在人们不仅知道了天上有恒星、类地行星、类木行星、矮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天体,还看到了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等诸多天体。人类对天体的认知多了,天体的形态更清晰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宇宙中那么多的恒星、行星、卫星及彗星如何诞生,如何演变,怎样死亡?行星轨道的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是何原理?地月系统如何起源?太阳的后期演化和行星的物质来源都是必须阐明的基本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如何形成?地球内部的结构,化学组成,分异过程,地球大气、海洋、大陆如何产生以及地球的温度演变史和地球的自转原因也是天体演化理论需要解释的问题。
  2 天体演化应符合生命轮回的自然法则
  2.1 生命遍布宇宙,生命是轮回的
  在地球上同人类一样有生命的物质处处皆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生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生不息,循环往復,更替轮回。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或是一花、一草、一木、一棵参天的大树,而后开花结果,发育出更多的后代。这是植物的延续和轮回的自然规律。动物亦是如此,鱼、虫、鸟、兽以及人类都有着同样的生命规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且孕育下一代,老的生命会死去,新的生命能诞生,生命相继繁衍生息。
  2.2 “天人合一”天体与人体异曲同工
  天体主要是由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等星际物质构成,同地球上的生命一样,也是由分子、原子、质子、夸克等等无限小的元素组成,地球上的生命有孕育、出生、成长,经历着幼年,成年,老年直至死亡的过程。天体好比人体,也有孕育诞生和成长的过程,宇宙的膨胀好比人体在成长。太阳,地球,月亮,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生命体,太阳系如同人体内的细胞一样,只是更大生命体中的一份子,它们也有诞生和成长以及衰亡等新存代谢的过程,只是前人没有把它们当做个体生命来研究。天体是生命,同样会有生老病死,成俱坏灭。
  2.3 天体由生命力构成
  当前科学发现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构成的,但是又找不到这个暗物质和暗能量。前人以为天体是由万有引力而组合在一起的,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斥力占有重要因素,并且大张旗鼓地去寻找暗物质、暗能量,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科学家们忽略了最熟悉,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力一一生命力。生命力场控制着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成长,同样也在控制着天体的诞生和成长,它包括引力和斥力。
  3 新的理论也从太阳系开始,太阳系是我们生活之所在,太阳系天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宇宙天体的缩影,把太阳系搞清楚了,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1 太阳系的现状给我们的提示
  人类认识太阳系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现在已经知道太阳系是由太阳及九大行星构成(冥王星被开除是错误的),里面还有许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靠近太阳的是类地行星,类地行星之外是类木行星,这种排列是在暗示什么呢?类木行星都有众多的卫星,有的卫星如木卫三、土卫六比类地行星水星还要大,这是当前学说解释不了的,是不是在启示我们卫星跟类木行星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前理论认为卫星是行星形成时的附属产品)。在类地行星里的排列上,水星小于金星,金星小于地球,地球又大于火星,小個子的火星排列在后,这也是难题,它好象是提示我们火星的密度大于地球(当前的理论是火星密度小于地球)。类木行星的排列是与太阳距离越远越小是不是提示我们其形成时间也越远越短、越年轻呢?
  3.2 对太阳系形成的思考
  认识了太阳系的现状,要如何才能知道其过去和未来呢?太阳系形成之初是个什么样子,有多大,是先有太阳还是先有太阳系;原始太阳系的大小;星球如何定义;恒星与行星的区别;行星物质的来源;行星卫星何去何从及最后的结局等等。在中国古老的神话里流传着十个太阳的故事,太阳系里的太阳曾经是轮回的吗?在银河系中有半数以上的恒星系都是双星系统,太阳系曾经是双星系统吗,如果是,另一个恒星去哪里了?玛雅文明曾经是高度发达的,在他们的历史记载中,天上有一棵玛雅星,并有玛雅历,按当前的计算这棵星应该在金星与地球之间,玛雅人是从玛雅星移民过来的吗,这棵玛雅星去了哪里,它是现在的金星吗?恒星、行星、卫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是父子吗,是兄弟姐妹吗?太阳的年龄有多大,太阳系的年龄又有多大?它们同岁吗?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谁最年轻,形成方式有何异同?哈雷彗星的轨道与冥王星的轨道相近似告诉我们什么?
  4 天体轮回演化原理
  天体的演变其实很简单,是前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天体既是生命,就必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诞生、成长、传承过程。太阳系是一个大家庭、一个组合体,太阳系内的天体都是生命的个体,它们站在不同的岗位,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象细胞构成生命一样的为太阳系这个大的生命共同协作,同时也在各自演化,各自走向不同的生命阶段,她们既不是同时生,也不会同时死。会有新存代谢的更新过程。就象一个家庭,有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儿女子孙。家里成员长幼有序,各自处在不同的年龄段,各行其事,各尽其责。太阳就是太阳系里的大当家,暂时处于领导地位,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它的照看,当它也老了退休,下一代会继续传承。   (1)类木气态行星的形成气态行星由彗星演化而来,当彗星运行到恒星(太阳)的旁边,受太阳风的斥力作用,完成了第一次自转,彗星的彗尾背向太阳就是强而有力的证明,这也是行星自转产生的原由。当彗星成为周期彗星后(如哈雷彗星),自转的速度会变快,其轨道变成椭圆,当然这时候还不能算行星,只有当彗星遇到另一个彗星,两者结合(阴阳互补、阴阳平衡)后,才算气态行星有了稚型,柯伊伯带就有许多这样的天体,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行星。随着彗星的结合,相互绕圈,引力不断增强,将更多的彗星及小天体组合在一起,体积会渐渐增大,这时候一个类木行星才算诞生了,冥王星就是这样最年轻的气态行星。
  (2)恒星太阳是由类木行星演化而成。恒星是能够发出可见光的天体,恒星之所以发光并非核聚变,而是其运动产生静电能(静电起电机原理),将气体电离(离子发动机原理)而发光,恒星的内部亦是固态的,其形成方式同木星,木星的体积还在不断增加,彗木相撞是其一,陨石、流星雨是其二,木星已在向外释放幅射能量,其电离温度已超过3000℃,当他表面的温度达到太阳表面的6000℃时,木星将是下一个太阳。(注意:是万有引力将太阳的质量放大了,是放射性年龄测定法将太阳的年龄夸大了,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是错误的,比木星大不了多少)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圈,有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系2.5亿年绕银河系中心转一圈,如果银河系有四季的话,太阳也就2.5亿年一个(太阳季)周期吧(地球洋壳的年龄低于2亿年应该可以证明)。在这2.5亿年里,一个太阳缓缓熄灭(花儿谢了),另一个太阳放射光芒(超新星爆发),太阳系重组,类地行星转移,小行星带解散、转移(叶落归根),木星卫星被抛射出去形成陨石雨,落向其它天体,形成大轰炸。这时候又一个双恒星系统形成。银河系半数以上恒星为双恒星系统也得到了合理解释。
  (3)类地行星由恒星演化而来,恒星熄灭后,高温的物质开始冷却收缩,体积越来越小,没有了气体,没有了真空层(太阳的庞大体积里有很大的空间实际上是真空的,就象地球的电离层2000℃的高温以内几十公里高度的区域是真空的)。恒星在变小的过程中,不断有彗星、陨石、尘埃棵粒降落,加速了已熄灭恒星的降温。高温液态物质将慧星等物质熔化,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就是这个原因,后来降落的物质因温度降低未熔解就形成了类地行星的固态外壳,地球的外壳就是这样形成的,地壳的年龄大于海洋壳的年龄也是因为地壳是后来降落未被熔化物质形成的。上一个太阳媳灭后就形成了现在的火星,从火星图片上可以看到,火星是一遍红色,象被火烧过的样子,之所以被古代人称为火星,因为在古人眼里曾经就是火海之星、岩浆之星。在类地行星中,包括卫星月球上都有褶皱山系,维独火星上没有。类地行星上的许多大型撞击坑、环形山火星上也没有。火星表面的岩石就是落在岩浆上的,一半熔入岩浆,一半露出表面。各种迹象表明火星是最年轻的行星,排列在地球之外是因为她的密度大于地球,她是刚刚熄火的恒星。在类地行星中火星的能量也是很大的。当彗星之水降临就会形成大陆和海洋,产生浓厚的大气层,成为下一个地球,地球人终将移民到火星。
  (4)卫星由类地行星演化而来。当类地行星走完火星、地球、金星、水星等行星的历程,就变成了卫星(例如月球),离我们最近的月球曾经是太阳旁边的一棵类地行星,因为走完了行星的历程,由老年行星退化成为了卫星,就象一个走不稳路的老人,借助一根拐杖才能慢步前行。卫星是借助行星之力而实际上是吸收太阳的能量。行星內核与外壳的密度是不同的,(地球的测定已经证明)当行星完全冷却后,地壳与地核就会分离,高密度的地幔熔浆成为固态。固体地壳不会同岩浆的地心同比例收缩,于是就产生了中空层,(月球中空已被证明)地心物质偏向一边,成为一个不倒翁球体(月球总是以一面对向地球,因其重心在背后)。球心的偏离阻碍了行星的自转,随着内部空间增大,偏心越厉害,自转也越慢,终于有一天,转不动了,它就退出了行星的行列,正式成为卫星,月球就是这样才来到地球身边的。月球离开太阳的时候,类地行星的距离也同时重新分配,金星由曾经的玛雅星轨道迁移到现在的轨道上。当水星成为下一个卫星离开太阳身边时,地球的轨道也会改变,将成为现在的金星,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地球人也会象玛雅大移民。当球状卫星死亡(被彗星、小行星或陨石撞击得伤痕累累,某一天被撞碎了),天体的一生宣告完结。当然,破碎了的卫星生命并没有终结,破碎的外壳成为小行星、陨石和宇宙尘埃,会被其它天体再生利用,或成为不规则卫星。铁质的核心一部分成为不规则卫星,一部分直接被巨行星吞噬掉。一部分会成为新星的种子,有可能成为周期彗星,或许能成为下下一代恒星。当然这种机率是很小的,就象植物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形成为新生命的只是极少数。
  (5)天体新定义。以前天文学界认为恒星是发光的天体,行星是不发光的天体,卫星是行星的附属产品,它们的形成方式是不同的。现在的定义是:恒星、行星、卫星的形成方式相同,发光与否只因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在类地行星中水星年龄最大,火星最年青。在类木行星中木星是大哥,冥王星是小弟,太阳系天体的年龄排列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是柯伊伯带类星体→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太阳恒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月球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等。这就是天体的生长轮回循环模式。
  5 星星轮回演化图
  太阳(恒星)是盛开的花,人们总在说地球是生命,太阳是生命,太阳系是生命体,那么太阳系是个什么样的生命体呢,太阳系内的天体又各自担任什么角色呢,思之再三,把太阳系同一株植物相比较实在太形象了(就称呼为太阳花吧)。柯伊伯带就是“太阳花”的根,类木行星是“太阳花”的茎,卫星和小行星是“太阳花”的叶子,太阳是盛开的花,类地行星是“太阳花”的果,生命离不开水,彗星既充当水的角色,为太阳花提供养份,也是“太阳花”的种子。“太阳花”的生长离不开彗星。彗星是宇宙天体起源的基本单元。现将多年探索成果绘成一幅《星星演化图》奉献给大家,随图赋诗一首供伯乐鉴赏:星星轮回演化图宇宙真理显其中天上奥秘能破晓地下谜团得解通牛顿哲学成过去康德假说莫苟同喜为科学谱新篇可圆诺奖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天文学.科学出版社,2012.
  [2]10000个科学难题天文学卷.科学出版社,2010.
  [3]太阳内部是个清凉的世界发光原理新说.科技视界杂志,2017(16):201.
  [4]《月球原是太阳系行星》.科学中国人杂志,2015,11:136.
  [5]戴文赛.《太阳系演化学》(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2018-8-7
其他文献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邮票也是一样。170多年来,邮票在大小与形状、用途与图案、材质与印制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先说说邮票的形状变化。从“黑便士”问
期刊
7月,是青海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驱车疾驰于辽阔美丽的青海湖畔,百亩油菜花此地随处可见,它们夹杂在高原绿茵茵的青草地间,从高处俯视,大块的,小块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细长条
期刊
期刊
那是一个很好记的日子,2011年元月1日。受金石学家李俊卿先生之邀,去定州参加一个书画活动。活动结束,俊卿先生说,定州有几个地方很值得一看,不如大家一起去转转。时间关系,
期刊
小学生平时对事物熟视无睹,缺乏有意识的观察体验,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追求活泼多样的形式,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怀抱千山万水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大师并不常见,他们的卓越才华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可以说,他们是被赋予了预期的使命的先知,比如诗人中的诗人,或者笑星中的笑星,而就贾维尔·麦基来说,你可以称他为“怪人中的怪人”。  “注意力缺失症”患者  麦基这个瘦长又疯狂的2.14米长人,总是说着奇怪的东西,做着奇怪的事情,或者一边说着奇怪的东西一边做着奇怪的事情。在场上,他会完成一次逆天的空中接力,随后在另一端又白白赠送给对手
期刊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在此情况之下许多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多少都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基于此,本文以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质量为目的,对纪检监察部
敏感、焦虑、厌学、自卑、妒忌、逆反、孤独、浮躁、冷漠、自残等多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成长,需要我们去思索、去探究,去探索小学心理教育的教学策略,实现教育从源
以红茶花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为材料,研究水培和不同配方基质对红茶花凤仙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以便为其无土栽培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1:1、2:1、1:2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