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民间庙会的狂欢精神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民间庙会的描写,其中展现的狂欢精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从《醒世姻缘传》《金瓶梅》的文本出发,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对庙会的主要成员、空间环境等的探究,发现民间庙会的狂欢精神在推动男女主次地位颠覆、集市贸易繁荣与两性情感萌发三个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狂欢的非理性也造成了庙会背景下小说人物的悲剧性转折。文章最后简要总结了民间庙会狂欢精神的意义与影响,认为它在释放人民压抑的本性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金瓶梅》 民间庙会 狂欢精神
  狂欢节是西方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是对于狂欢节的内核——狂欢精神最早的理论阐释,巴赫金又进一步发展了狂欢理论,提出“狂欢诗学”的概念。中国古代某些节俗活动中也存在着狂欢精神,赵世瑜概括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它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a。
  关于狂欢精神展现的空间,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b,因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的亲昵的交际”c。而古代中国进行全民狂欢的空间则是庙会,民间庙会是以寺庙及其周边场所为地点的定期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祭神活动为中心,伴有集市贸易、游赏玩乐等项目。明清小说中多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不乏对民间庙会的描写。本文将以《醒世姻缘传》《金瓶梅》(以下分别简称《醒》《金》)为中心,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庙会情节中的狂欢精神,探究庙会文化中狂欢精神的特征与影响。
  一、 庙会狂欢的主力军——妇女
  庙会是所有阶级的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参加的主力军则是被传统礼教严格约束的女性。“传统中国社会中,恐怕没有一个公共活动像庙会这样具有全民性,因为它不但不排斥妇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以妇女为主。”d在一般印象中,明清时期的女性应终日守在深闺深院中,但各地县志里并不乏当时妇女参加庙会的记载,如“乡媪村姑,尘面蓬首,妖童冶女,艳服靓妆,结队而来”e;“妇女先晚入庙烧香,夜即于庙内外席地而坐,守至天明,不令瞌睡,次早方散,名曰宿山……男女杂沓,不下万余人”f。在明清小说中,妇女参与庙会活动屡见不鲜。
  (一)男女主次地位的临时颠覆 出游的妇女与庙会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作为庙会的直接参与者,《醒》中的薛素姐就是典型例子。素姐一生热衷于赶庙烧香,书中重要的庙会上多次出现过她的身影。另一种则是作为庙会的观者或边缘参与者。《金》一书中有三次详细写了吴月娘、潘金莲等妻妾在元夜出游的场景。她们只是庙会的边缘人物,活动仅限于看灯市、走百病等。不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庙会活动,但众女性一同吃酒玩乐,也是热闹非凡。
  在两种模式之下,妇女参与或旁观的活动多少都带有一些狂欢特质。除去氛围的热闹外,更重要的是男女的主次地位在此期间发生了颠倒。这与中世纪狂欢节的脱冕加冕仪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一种暂时的权利颠覆。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女性成了主角,而男性反而作了陪衬。薛素姐随会友们上泰山进香,一路上对陪同的丈夫狄希陈呼来喝去,甚至让他像仆人一样为自己牵驴。素姐晕轿,希陈就得立刻从轿子上下来扶她上山去。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在封锁的圣母殿前看一眼娘娘金面,素姐竟让狄希陈紧紧攥住自己的双腿,自己则高高在上踩着丈夫的两个肩膀,长时间向圣母殿张望,也不管丈夫累不累。妻子踩在丈夫肩上,仿佛象征着二人地位的高低。虽然素姐在家也常对狄希陈颐指气使,但上庙活动让她彻底摆脱了家中的约束,更有理由和胆量使唤自己的丈夫。同样,在《金》里,女婿陈经济陪潘金莲等人出门看灯市走百病,他的职责一来是保护女眷们外出时的安全,二来又负责放花炮说笑话来取悦她们,也是充当了女性的陪衬角色。
  (二)男权文化下的妇女出游问题 在小说里,大部分男性坚决反对妇女参加庙会,其中以士绅阶层为典型代表,他们深受三纲五常的思想洗礼,把妇女出游看作是对传统礼教的违背,认为有伤风化。有时作者在小说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鄙薄态度,如西周生就对笔下那帮上庙进香的妇女——以薛素姐和程二姐为代表极尽丑化之能事,将淫、俗、蠢、坏等各项罪名安在她们头上。甚至在她们被众光棍殴打后,仍把罪责都归之于这些无辜的女性。又如《照世杯》里的嘲讽:“终日游山玩水,入寺拜僧,倚门立户,看戏赴社,把一个花容粉面,任你千人看,万人瞧……再不晓得爱惜自家头脸。”g这显然是缺乏一定同理心的。从男权主义的视角出发,男性很难看到女性在传统礼教和家庭束缚下的精神压力,而庙会出游则为她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愉悦心情的机会。 《醒》 中写道婆极力诱惑素姐加入她们去赶庙上香时的说辞:“一为积福,二为看景逍遥。”h足见出门游玩对于女性诱惑之大,也着实映射出了女性终日守在深院的压抑。男尊女卑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压迫女性,让她们即使心有不平也难以宣泄,而庙会活动将她们从生存困境中暂时解放,允许她们通过烧香许愿、使唤男眷等方式,在心理上稍得放松,可以说适当缓解了女性的精神压力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
  二、 庙会狂欢的空间意义
  作为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庙会具有群众聚集、男女混杂、良賤不分等典型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多人杂。这给狂欢精神的显扬创造了条件,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影响,小说中主要体现在集市贸易与情感交流两个方面。
  (一) 促进集市贸易繁荣 庙会巨大的人流量促进了周边集市贸易的繁荣,这在各小说中多有体现:
  见庙门口真是拥挤不动。也有卖吃的,来赶庙会,也有卖货的。庙里庙外,人烟稠密,来来往往。这些善男信女,来烧香求药治病的人无数。i
  卦肆云集,相幄星罗……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j
其他文献
摘 要: 主要论述了《红楼梦》中贾府一族在家族不同的生存时期,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婚配对象;并选取了其中贾政与王夫人,贾珠与李纨,贾琏与王熙凤等几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夫妻,从家族背景、婚姻目的等方面,结合家族命运对这些婚配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 家族 婚配 利益 目的  《红楼梦》这部举世公认的文学巨著,叙事宏大,人物鲜明,可以说是写尽了世情百態,父子、母女、祖孙、兄弟
摘 要: “气”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元代吴澄,由于兼具理学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将理学思辨方式运用于文艺理论方面,因而使其文艺理论具有理学气息。本文以元代吴澄“气论”思想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学思想下的“天地之气”与文艺理论方面的“文气”进行探讨,进而探究吴澄文艺思想中的理学倾向。  关键词:吴澄 理气 文气  吴澄在元代理学中有崇高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然而当前
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坚持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观点而闻名。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尝试运用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对五四新文学进行批评,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虽说他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论断并非完全正确,但也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是他对五四新文学反思的代表作品,能够集中体现他早期的批评特点,了解梁实秋对于五四
摘 要: 一部电视剧从制作到播出的过程,与制作方、投资方、审查方、广告商和观众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电视剧行业收益分配不均,再加上部分制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理想信念相对缺失,电视剧创作频频出现抄袭、跟风与翻拍等问题,许多情节夸张、逻辑混乱、思想浅薄、艺术价值不高的电视剧作品充斥着市场。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我国电视剧作品的批判性表达,也使得部分电视剧作品出现了价值表达的混乱。另外,投资方与广告商给电视剧创
每年开学,大学校园里都会出现一群新生,他们基本处于相似的状态:好奇,迷茫,略带稚气。他们常常好奇地问自己:大学四年,我将如何度过?四年后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2016年新学年开学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班的辅导员给大一新生布置了一道颇具有仪式味道的“作业”,要他们“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下边盘点出来的就是其中7位同学的“致自己”,他们充满好奇也充满想象的心声,读来激情满怀又催人奋进,还饶有
摘 要: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名胜古迹描写和以司马相如、张衡和班固等为代表的汉晋大赋作品,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成就。本文试图从侧重点的选择和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及名胜古迹的表现手段上简析两者的差异或不同。  关键词:《水经注》 大赋 差异  《水经注》是北朝著名文学家郦道元的一部记叙水道的地理著作,它不仅详尽地描述了祖国山河丰富多彩的水道,还描绘了许多山水等自然景观和城阙、宫
摘 要:自唐诗英译以来,以诗体译诗就是传统主流,张智中所译《唐诗绝句英译800首》可谓是另一译诗流派——散体译诗的新杰作,本篇文章旨在分析译者“但为传神,不拘于其形,散文笔法,诗意内容”的诗人译诗追求,分析其译诗中“破”格律和形式之桎梏,以新诗形式和散文笔法,重建诗的节奏和形式,以此“圆”诗意,译者兼诗人的眼光与匠人的手笔,在“非”诗的形式中重获诗的内容。  关键词:唐诗英译 散体译诗 意义与情感
摘要:朱柏庐著《朱子家训》是几百年来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家庭伦理古代典籍。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要尽量再现原文的意义,还应该尽量接近原文的功能,在意义和功能上忠实于源语。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从言内意义的传递和审美功能的再现两个方面,以“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为指导,探讨《朱子家训》张香桐译本和郭著章译本对原文言内意义的传递和审美功能的再现。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 《朱子家训》 翻译
摘 要: 林超然是一位学院派作家,他的作品和学术研究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学界将其称为“黑土”情结。本文试图从作品的乡土文化叙事入手,力图通过文本分析厘清作者对于宿命和伦理的纠结,尤其是针对《土豆花》的小说文本展现林超然小说蕴藉的“黑土”情结。  关键词:林超然 “黑土”情结 现代性 土豆花  在时下的中国文坛中,身兼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林超然正是这样一位身兼大学研究者和作家双重
摘 要: 金宇澄的《繁花》描绘了小人物在上海的生活图景,通过空间的转换来隐喻人生命运的浮沉。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从空间诗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这一主体形象,进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人生选择,以求找到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繁花》 空间诗学 自我探索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受到了作家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作品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