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民间庙会的描写,其中展现的狂欢精神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从《醒世姻缘传》《金瓶梅》的文本出发,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对庙会的主要成员、空间环境等的探究,发现民间庙会的狂欢精神在推动男女主次地位颠覆、集市贸易繁荣与两性情感萌发三个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狂欢的非理性也造成了庙会背景下小说人物的悲剧性转折。文章最后简要总结了民间庙会狂欢精神的意义与影响,认为它在释放人民压抑的本性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金瓶梅》 民间庙会 狂欢精神
狂欢节是西方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是对于狂欢节的内核——狂欢精神最早的理论阐释,巴赫金又进一步发展了狂欢理论,提出“狂欢诗学”的概念。中国古代某些节俗活动中也存在着狂欢精神,赵世瑜概括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它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a。
关于狂欢精神展现的空间,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b,因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的亲昵的交际”c。而古代中国进行全民狂欢的空间则是庙会,民间庙会是以寺庙及其周边场所为地点的定期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祭神活动为中心,伴有集市贸易、游赏玩乐等项目。明清小说中多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不乏对民间庙会的描写。本文将以《醒世姻缘传》《金瓶梅》(以下分别简称《醒》《金》)为中心,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庙会情节中的狂欢精神,探究庙会文化中狂欢精神的特征与影响。
一、 庙会狂欢的主力军——妇女
庙会是所有阶级的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参加的主力军则是被传统礼教严格约束的女性。“传统中国社会中,恐怕没有一个公共活动像庙会这样具有全民性,因为它不但不排斥妇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以妇女为主。”d在一般印象中,明清时期的女性应终日守在深闺深院中,但各地县志里并不乏当时妇女参加庙会的记载,如“乡媪村姑,尘面蓬首,妖童冶女,艳服靓妆,结队而来”e;“妇女先晚入庙烧香,夜即于庙内外席地而坐,守至天明,不令瞌睡,次早方散,名曰宿山……男女杂沓,不下万余人”f。在明清小说中,妇女参与庙会活动屡见不鲜。
(一)男女主次地位的临时颠覆 出游的妇女与庙会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作为庙会的直接参与者,《醒》中的薛素姐就是典型例子。素姐一生热衷于赶庙烧香,书中重要的庙会上多次出现过她的身影。另一种则是作为庙会的观者或边缘参与者。《金》一书中有三次详细写了吴月娘、潘金莲等妻妾在元夜出游的场景。她们只是庙会的边缘人物,活动仅限于看灯市、走百病等。不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庙会活动,但众女性一同吃酒玩乐,也是热闹非凡。
在两种模式之下,妇女参与或旁观的活动多少都带有一些狂欢特质。除去氛围的热闹外,更重要的是男女的主次地位在此期间发生了颠倒。这与中世纪狂欢节的脱冕加冕仪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一种暂时的权利颠覆。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女性成了主角,而男性反而作了陪衬。薛素姐随会友们上泰山进香,一路上对陪同的丈夫狄希陈呼来喝去,甚至让他像仆人一样为自己牵驴。素姐晕轿,希陈就得立刻从轿子上下来扶她上山去。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在封锁的圣母殿前看一眼娘娘金面,素姐竟让狄希陈紧紧攥住自己的双腿,自己则高高在上踩着丈夫的两个肩膀,长时间向圣母殿张望,也不管丈夫累不累。妻子踩在丈夫肩上,仿佛象征着二人地位的高低。虽然素姐在家也常对狄希陈颐指气使,但上庙活动让她彻底摆脱了家中的约束,更有理由和胆量使唤自己的丈夫。同样,在《金》里,女婿陈经济陪潘金莲等人出门看灯市走百病,他的职责一来是保护女眷们外出时的安全,二来又负责放花炮说笑话来取悦她们,也是充当了女性的陪衬角色。
(二)男权文化下的妇女出游问题 在小说里,大部分男性坚决反对妇女参加庙会,其中以士绅阶层为典型代表,他们深受三纲五常的思想洗礼,把妇女出游看作是对传统礼教的违背,认为有伤风化。有时作者在小说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鄙薄态度,如西周生就对笔下那帮上庙进香的妇女——以薛素姐和程二姐为代表极尽丑化之能事,将淫、俗、蠢、坏等各项罪名安在她们头上。甚至在她们被众光棍殴打后,仍把罪责都归之于这些无辜的女性。又如《照世杯》里的嘲讽:“终日游山玩水,入寺拜僧,倚门立户,看戏赴社,把一个花容粉面,任你千人看,万人瞧……再不晓得爱惜自家头脸。”g这显然是缺乏一定同理心的。从男权主义的视角出发,男性很难看到女性在传统礼教和家庭束缚下的精神压力,而庙会出游则为她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愉悦心情的机会。 《醒》 中写道婆极力诱惑素姐加入她们去赶庙上香时的说辞:“一为积福,二为看景逍遥。”h足见出门游玩对于女性诱惑之大,也着实映射出了女性终日守在深院的压抑。男尊女卑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压迫女性,让她们即使心有不平也难以宣泄,而庙会活动将她们从生存困境中暂时解放,允许她们通过烧香许愿、使唤男眷等方式,在心理上稍得放松,可以说适当缓解了女性的精神压力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
二、 庙会狂欢的空间意义
作为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庙会具有群众聚集、男女混杂、良賤不分等典型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多人杂。这给狂欢精神的显扬创造了条件,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影响,小说中主要体现在集市贸易与情感交流两个方面。
(一) 促进集市贸易繁荣 庙会巨大的人流量促进了周边集市贸易的繁荣,这在各小说中多有体现:
见庙门口真是拥挤不动。也有卖吃的,来赶庙会,也有卖货的。庙里庙外,人烟稠密,来来往往。这些善男信女,来烧香求药治病的人无数。i
卦肆云集,相幄星罗……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j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金瓶梅》 民间庙会 狂欢精神
狂欢节是西方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是对于狂欢节的内核——狂欢精神最早的理论阐释,巴赫金又进一步发展了狂欢理论,提出“狂欢诗学”的概念。中国古代某些节俗活动中也存在着狂欢精神,赵世瑜概括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它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a。
关于狂欢精神展现的空间,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b,因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的亲昵的交际”c。而古代中国进行全民狂欢的空间则是庙会,民间庙会是以寺庙及其周边场所为地点的定期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祭神活动为中心,伴有集市贸易、游赏玩乐等项目。明清小说中多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不乏对民间庙会的描写。本文将以《醒世姻缘传》《金瓶梅》(以下分别简称《醒》《金》)为中心,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庙会情节中的狂欢精神,探究庙会文化中狂欢精神的特征与影响。
一、 庙会狂欢的主力军——妇女
庙会是所有阶级的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参加的主力军则是被传统礼教严格约束的女性。“传统中国社会中,恐怕没有一个公共活动像庙会这样具有全民性,因为它不但不排斥妇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以妇女为主。”d在一般印象中,明清时期的女性应终日守在深闺深院中,但各地县志里并不乏当时妇女参加庙会的记载,如“乡媪村姑,尘面蓬首,妖童冶女,艳服靓妆,结队而来”e;“妇女先晚入庙烧香,夜即于庙内外席地而坐,守至天明,不令瞌睡,次早方散,名曰宿山……男女杂沓,不下万余人”f。在明清小说中,妇女参与庙会活动屡见不鲜。
(一)男女主次地位的临时颠覆 出游的妇女与庙会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作为庙会的直接参与者,《醒》中的薛素姐就是典型例子。素姐一生热衷于赶庙烧香,书中重要的庙会上多次出现过她的身影。另一种则是作为庙会的观者或边缘参与者。《金》一书中有三次详细写了吴月娘、潘金莲等妻妾在元夜出游的场景。她们只是庙会的边缘人物,活动仅限于看灯市、走百病等。不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庙会活动,但众女性一同吃酒玩乐,也是热闹非凡。
在两种模式之下,妇女参与或旁观的活动多少都带有一些狂欢特质。除去氛围的热闹外,更重要的是男女的主次地位在此期间发生了颠倒。这与中世纪狂欢节的脱冕加冕仪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一种暂时的权利颠覆。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女性成了主角,而男性反而作了陪衬。薛素姐随会友们上泰山进香,一路上对陪同的丈夫狄希陈呼来喝去,甚至让他像仆人一样为自己牵驴。素姐晕轿,希陈就得立刻从轿子上下来扶她上山去。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在封锁的圣母殿前看一眼娘娘金面,素姐竟让狄希陈紧紧攥住自己的双腿,自己则高高在上踩着丈夫的两个肩膀,长时间向圣母殿张望,也不管丈夫累不累。妻子踩在丈夫肩上,仿佛象征着二人地位的高低。虽然素姐在家也常对狄希陈颐指气使,但上庙活动让她彻底摆脱了家中的约束,更有理由和胆量使唤自己的丈夫。同样,在《金》里,女婿陈经济陪潘金莲等人出门看灯市走百病,他的职责一来是保护女眷们外出时的安全,二来又负责放花炮说笑话来取悦她们,也是充当了女性的陪衬角色。
(二)男权文化下的妇女出游问题 在小说里,大部分男性坚决反对妇女参加庙会,其中以士绅阶层为典型代表,他们深受三纲五常的思想洗礼,把妇女出游看作是对传统礼教的违背,认为有伤风化。有时作者在小说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鄙薄态度,如西周生就对笔下那帮上庙进香的妇女——以薛素姐和程二姐为代表极尽丑化之能事,将淫、俗、蠢、坏等各项罪名安在她们头上。甚至在她们被众光棍殴打后,仍把罪责都归之于这些无辜的女性。又如《照世杯》里的嘲讽:“终日游山玩水,入寺拜僧,倚门立户,看戏赴社,把一个花容粉面,任你千人看,万人瞧……再不晓得爱惜自家头脸。”g这显然是缺乏一定同理心的。从男权主义的视角出发,男性很难看到女性在传统礼教和家庭束缚下的精神压力,而庙会出游则为她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愉悦心情的机会。 《醒》 中写道婆极力诱惑素姐加入她们去赶庙上香时的说辞:“一为积福,二为看景逍遥。”h足见出门游玩对于女性诱惑之大,也着实映射出了女性终日守在深院的压抑。男尊女卑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压迫女性,让她们即使心有不平也难以宣泄,而庙会活动将她们从生存困境中暂时解放,允许她们通过烧香许愿、使唤男眷等方式,在心理上稍得放松,可以说适当缓解了女性的精神压力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
二、 庙会狂欢的空间意义
作为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庙会具有群众聚集、男女混杂、良賤不分等典型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多人杂。这给狂欢精神的显扬创造了条件,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影响,小说中主要体现在集市贸易与情感交流两个方面。
(一) 促进集市贸易繁荣 庙会巨大的人流量促进了周边集市贸易的繁荣,这在各小说中多有体现:
见庙门口真是拥挤不动。也有卖吃的,来赶庙会,也有卖货的。庙里庙外,人烟稠密,来来往往。这些善男信女,来烧香求药治病的人无数。i
卦肆云集,相幄星罗……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