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马骥邢(报告文学)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o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申酉,男,汉族,甘肃秦安人,曾在武警某部服役12年,5次荣立三等功。现为拉萨市林周县单位干部。业余创作,先后发表文学作品30余万字。
  张林保,男,汉族,陕西杨凌人,现为拉萨市林周县干部,爱好写作。
  引子:1966年3月8日至22日,河北邢台持续发生严重地震,震中隆尧、宁晋两县震级分别达到6.8和7.2。一时,地震灾区雷电鸣闪、地动山摇,大地开裂、河堤倒塌、喷砂冒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地震,涉及6个专区80个县,造成8000余人蒙难,七万余人受伤,120万间房屋倒場。灾情发生后,党中央毛主席极为关怀,周总理几次到灾区慰问群众,并组织救灾。全国各地从地处西边的海南岛一直到东北的大兴安岭,从美丽的东海之滨到白雪皑皑的天山脚下,各族人民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封封慰问电如雪片般飞来;一车车救灾物资如长龙排成长队;一批批医疗救护队似救护神从天而降。其中,有一份来自西藏的特别礼物:六十多名翻身农奴风餐露宿,星夜兼程上万里,从雪域高原给邢台人民送去了生产急需的240匹良马。从此,“良马骥邢”这个成语产生,它所承载的民族亲情至今在汉藏两地人民的心间流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文特别记录54年前西藏群众为支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万里送马的故事,以飨读者。
  九月的雪域高原,蓝天白云、弯弯湖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这里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巍峨的恰拉山脚下,雪山环绕、毡房点点、炊烟缭绕、歌声悠扬……这里是西藏林周的天然牧场。置身此地,若似做客天堂,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在毡房前的草地上,我们盘腿席地而坐,静静地聆听年近八旬的赤来旺堆讲述当年他随西藏慰问团给河北邢台地震灾区送马的故事。
  “选送了240匹马,后来缘何变成242匹?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藏汉群众之间感情的一次递进与升华;一次交往交流,缘何又引发数次回访?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延续……”赤来旺堆寥寥数语,却字字如玑,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击心灵。其实,我按捺已久的心儿随着他的讲述,早已飞向当年万里送马的风雪路上,马蹄声随之从耳边传来……
  要把最好的马儿送亲人
  “林周捐献的100匹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首先得从500多匹马中赛出200匹,再由选马组层层挑选检验,才能送给灾区群众……”
  河北邢台地震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刚刚翻身解放的百万农奴纷纷集会请愿,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同意,决定送一批马支援邢台,帮助灾区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再造河山。随之,从珠峰脚下到雅江河畔,从藏北草原到雪域江南,一个献马的热潮迅速在雪域高原大地展开。
  时年21岁的赤来旺堆知道这个消息是在一场赛马会上。林周县抢到自治区分给拉萨市供给100匹馬的全部任务后,县委高度重视,随即成立选马领导小组,通过赛马会的形式,要选出最好的马匹送给灾区群众。这消息一出,全县各族群众纷纷响应,一时间,在全县乡间的小道上,蹄声哒哒,马叫嘶鸣。
  赤来旺堆第一个报名要求送马,并全程参与了林周北部赛马选拔活动。那天他身穿一袭浅蓝的藏袍,配上红色灯笼裤,脚登长筒靴,头缠彩绸巾。身下的大马从头到尾都饰以红、绿、黄、蓝、粉各色彩绸,马鞍马镫上也缀有彩穗或矶珠,并搭上织有龙凤、花鸟图案的卡垫。马头辔上鹰翎雁翎孔雀翎,令人眼花缭乱,马尾巴也装饰得红红绿绿。
  随着裁判员一声号令,几百匹骏马如箭离弦,高速在复杂的沟壑、陡坡和弯路赛道上飞驰。赛马会不仅要为灾区人民赛出好马,还要充分展示出骑手身怀的绝技。在距赛道起点五公里外,一条条白色哈达早已间隔着铺满了跑道,要求骑手在狂奔的马背上徒手拾起右边的哈达, 再迅速翻转身拾起左边的哈达,全部动作在一分钟左右完成。以拾起哈达的数量和用的时间评定名次。赤来旺堆在群众的呐喊助威声中,身轻如燕、上下翻飞,轻盈敏捷、动作潇洒,赢得观众欢呼叫好。
  进入第二环节后,选马组细心地看着马的品种、毛色、牙齿等等,依次给参赛的马匹打分。赤来旺堆事后才听说,为灾区选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标准:马头要高昂雄骏,面部要瘦削肉少;耳小肝小,眼大心大,肝小善于体会人的意图,心大的马勇猛不易受惊,这样的马灾区人民用起来方便、顺手;鼻大肺大,肺活量大的马有利于奔跑,有耐力、劲较大,有利于帮助灾区人民耕田,恢复生产;耳朵紧凑、短小的马,反应灵敏。眼下肉不丰满,是性情凶恶的标志,容易咬人,这种马坚决不能选中……
  选马,在林周激烈角逐的同时,百里之外的波密更是激情高涨。每到一处,验马工作组总被当地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争先恐后交出自己的马,并纷纷表示要无偿捐献。波密全县30匹的任务一下多了三百多匹,次仁顿珠把自己的一匹马和一匹骡子牵到验马组跟前,一口说定要无偿捐献。验马组犯了难,慌说他的马不合格,家里条件又差让他牵回去,他两眼涌着泪说:“我家世世代代给农奴主当朗生,他们把我当牛做马。现在共产党帮我翻了身,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马,我老伴的病还是解放军看好的,我该用什么报答党的恩情啊!这马要是不留,我们一家都会问心有愧啊!”次仁顿珠赤诚的心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选马组只好留了他一匹马。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考虑到西藏农牧民翻身不久,家底较薄,决定作价付款,但农牧民们说什么也不肯收,有的说:“给钱还叫什么支援?”后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还是规定给献马的翻身农牧民一些报酬。
  宗本乡的白马桑登,乡里验马时他有事耽误了,马匹集中后他牵上自己仅有的一匹四岁的灰褐色骡子赶到区委,可来晚了,购马任务早完成了,他急着说:“我的骡子口轻、劲大,可以劳动三十多年,比马要强,送去好让灾区人民多使用几年”。在他的再三“纠缠”下,只得任他从马群中牵出一匹成色不太好年龄较大的马换了。 铁匠日多,是个残疾人,听说要支援灾区,他请了四十多个小伙子给他抓马。但验马组看他行动不便坚决不收他的马,为了表达心意,他通宵达旦地打了十二副马嚼子,交给送马的同志,准备路上用……   夜深了,易贡区仲白乡林雄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挤在一个屋里,为送马的人选问题仍然争论不休,甚至有些激动。这个组要送三匹马去支援邢台,并要派人亲自送到邢台。派谁去,不派谁去,引起了一番激烈争论。最后大家通过举手投票的形式,从全组十多个青年小伙子中选出了最爱护马的白玛才旺,原因是他处处热爱集体的牲畜,办事最认真。
  白玛才旺临走时,全组的人都来送行,大家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不知要给邢台灾区的兄弟带去什么最好的问候。有的说,虽然我们和汉族兄弟穿的衣服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居住的地方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一家人。有的说:“虽然我们和邢台地区人民没有见过面,但都是民族兄弟,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汉人民的心永远是在一起跳动的。”藏族老阿爸乃苍拉着白玛才旺的手说:“孩子,过去在农奴主的统治下,我们这个村的几户人家,几乎都是流浪乞讨户,过着无衣无食的生活,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成了主人,生产年年发展,生活不断向上。你一定要告诉内地的汉族兄弟,我们都没有忘记过去。”
  为了赶时间,居住在山南地区羊卓雍湖畔浪卡子的农牧民群众,他们翻大山,过大江,一天一夜跑了四百多里路,把马匹送到了拉萨;藏北巴青县羌塘乡贫苦牧民土登,早早就从乡下把自己的马牵到集中点。临行前,他把马身刷了又刷,马鬃梳了又梳,还在马鬃和马尾上扎了红绿绸带,表示“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林周县旁多乡的藏族老阿爸在出发前,专门给马换了新掌。一个叫茂拉的藏族老妈妈的举动更令人感动,在给马送行时,突然她抱住马的脖子,像嘱咐自己的孩子一样说:“好好听话,好好劳动,不能想家……”
  万里迢迢风雪路
  五月的内地已春暖花开,但青藏线依旧是冰封雪裹,寒气袭人。这个由62人240匹马组成的慰问团,自踏上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线后,就经受了风雨雪霜和高寒缺氧的各种考验。
  “人不离马,马不掉膘。”这是慰问团团长张英在出发前给队员下的死命令。青藏公路海拔高、晝夜温差大,白天慰问团全体同志和马同道,晚上和马一起在路边露营。在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时,天气非常寒冷,送马队员白马才让担心马饮冰水对肠胃不好,他专门向张英建议,把冰河里打来的水烧开降温后,再让马饮用,防止马匹出现疾病。一到夜间,队员格桑怕马受寒,他和其他队员一样宁愿自己受冻,也要把衣服脱下,披在马匹的身上;途中有些马因为疲劳不吃草料,白玛把自己带的糌粑分了喂马。
  有一段路要用汽车运送,赤来旺堆和格桑两人相互依偎,紧紧蜷缩在卡车大厢的一个角落。他们的屁股下是8袋供马匹在路途食用的黑豌豆,背后垫着的是自己的一个帆布提包,里面装着两件衣物和糌粑。卡车大厢后半部分装着3匹朝右、3匹朝左的马。车厢上的人与马之间并没有用栏杆隔开,随着道路的颠簸,马儿在车厢内不停移动,赤来旺堆和格桑两人不时还要小心地躲避马蹄的踩踏。车厢的顶部盖着一块绿色的篷布,遮挡着飘落的飞雪;贫苦农奴出身的夏尼,怕马在车上磨破皮肤,就脱下自己棉衣包住马身。在此前的几天里,他负责的6匹马出现了厌食情况,整整一天不吃草料,吓得夏尼抱头痛哭。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他怕自己负责的马匹“掉膘”,一路上都悄悄给马喂偏食,先前准备的8袋黑豌豆,在五天时间里就用去了6袋,为此也受到送马团领导的批评。好在在兽医会诊指导下,采取草料拌盐的办法,终于让马重新进食。波密送马队员党珍、罗珠两人因高山反应,再次出现了严重昏厥。此前在翻越米拉山时,他俩就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几天没有吃饭,但他们始终是人不离马、先马后人。慰问团领导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俩返回拉萨住院治疗,但遭到他们的拒绝。党珍说:“我是来送马的,现在路还没有走一半,我怎么能回去呢!”说完后,他依旧咬牙坚持。仁曾同志患了痢疾,几天吃不下饭,还经常便血。张英团长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替代了他的位置,仁曾也成了慰问团第一个破例坐进驾驶室的送马队员。
  途中,每到一站,当地的工作人员整夜都不休息,给马匹喂草添料,请兽医检查马的健康状况。到青藏公路终点站甘肃柳园站时,这个站上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饲料,他们为藏族兄弟这种崇高的民族友情所激发,竟提出要把站上仅有的一头小毛驴交给慰问团,让他们帮忙带往邢台,表示甘肃人民对灾区的一点心意。慰问团难却他们的盛意,只好带着小毛驴一起出发了。
  万里迢迢风雪路,赤来旺堆和慰问团的同志在精心照顾马匹的同时,在封闭的火车上针对性地展开了宣讲和锅庄舞蹈等培训,他们要用最好的精神状态,要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光辉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展示出来;要把西藏同胞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表达出来;更要把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新生的喜讯及时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党的恩情深似海
  “千座山来,万道水,阶级兄弟心连心,震在邢台的地上,疼在藏胞心上,有苦同吃,遇难同当……” 这是1966年西藏同胞万里送马,支援邢台地震灾区时唱的歌,这支歌情深意浓,充分反映了藏汉人民亲密团结,同甘苦、共命运的民族团结之情,直到现在这首歌还在邢台传唱。
  6月4日下午,慰问团翻越唐古拉山,跨越昆仑山口,横穿青藏大草原,又经过柴达木盆地,随后改乘火车,整整走了二十六天,行程一万一千多里,终于到达了邢台火车站。当地举行了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队伍中有省市领导,也有市民学生,还有职工和群众,广场上的秧歌队扭得喜气洋洋,腰鼓队的锣鼓喧天,整个车站彩旗飘飘,人流涌动,载歌载舞,“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呼喊声响彻云天……
  在6月8日的万人大会上,中共河北省委委员、河北省副省长郭芳同志在大会上说:“你们受西藏自治区党委、人委和百万翻身农奴的委托,万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为我省地震灾区送马来,这不仅对我省灾区人民战胜灾害是有力的物质支援,更重要的是极大的精神鼓舞,你们送来的不单单是马,更可贵的是送来了共产主义风格,送来了民族团结之情。”西藏慰问团团长张英同志说:“我们这次来灾区,看到灾区兄弟不畏困难,不怕牺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正在迅速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这种精神鼓舞了全体慰问团的同志,我们深知,有伟大的党,有伟大的各族人民,就能战胜任何自然灾害。”   慰问团到达千户营访问的消息传开后,当地广大群众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像过节日一样,积极为慰问团备饭。赤来旺堆和格桑被刘合喜邀请到他家土炕上坐定后,刘合喜和老伴在院子里追得老母鸡“呱呱”乱叫,并安排儿子打二两高粱酒来。他们说:“藏族同胞不远万里来慰问,杀只老母鸡,一定要藏族同胞吃好、喝好!”尽管言语不通,赤来旺堆看着刘合喜的表情,感动得流下了泪花。当他听到旧社会这个村的人都是靠外出要饭生存下来的苦难经历后,赤来旺堆情不自禁地向刘合喜一家声讨起了万恶的旧西藏。
  “从娘胎里一生下来我就是农奴,六岁起我便给寺庙放羊,在领主眼中,我和大多数藏族兄弟一样,就是一个会说话的牲口而已。早上起来,母亲如果不梳发辫,就得向领主交发辫税;天上下雪了,就要向他们交扫雪税;领主养花了,还得交养花税……赎孽罪、胡琴税、唱歌税、水井税、池塘税等,这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征收名目也是随心所欲。正如有句谚语所说:‘领主需要什么,农奴就会有什么样的差;当地出产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税。差税像头发一样多,像水波一样不断。’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前,生我的是父母,占有我身体和生命的却是领主,真正属于我的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脚印……”
  在旧西藏,农奴主主要是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不到西藏人口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农奴主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农奴主运用成文法或习惯法,设立监狱或私牢。地方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广大农奴只能在黑暗而又漫长的夜中叹息:“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中,有一件50年代初旧西藏地方政权《致热不典头目》的一封令人震惊的信件,其内容如下:“为十四世达赖喇嘛念经祝寿,下密院全体人员需念忿怒十五施回遮法,为切实完成此事,需当时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即送来……”曾经在北京展览的西藏特展的人皮及被摧残的农奴老照片,可谓触目惊心……
  这些近期解密的部分珍贵藏文历史档案,涉及农奴制的契约文件,见证了始于10世纪并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及农奴主的惨无人道,再一次以史实证明了西藏封建农奴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刘合喜做好了饭,把一锅热腾腾的鸡肉和一盆雪白的馒头端到炕头说:“藏汉人民是一家,咱们今天吃顿团圆饭,饭菜都是共产党给的。为了感谢党和毛主席,咱可得实实在在吃。”赤来旺堆听得心里热乎乎的。他们之间是在叙家常,也是在共同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一杯高粱酒下肚,赤来旺堆顿时泪流满面,旧西藏农奴主肆意杀害农奴的场景再次在他脑海中浮现。
  在旧西藏,农奴主相互勾结,可以随意剥夺农奴的生命。有一次,赤来旺堆亲眼看到一个农奴忍受不了农奴主的折磨和毒打,趁着夜色逃跑了。几天后,这个农奴被其他农奴主绑着送了回来。农奴主当着众多农奴的面,给这个逃跑的农奴头上戴了一个非常沉重的石帽,然后用石锤不断去锤击这个石帽,巨大的压力让那个逃跑农奴的眼球从眼眶里凸了出来,农奴主然后用小刀剜走了他的眼球。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黑暗的人,更懂得光明的可贵。旧西藏,奴隶主在残酷剥削和人身摧残的同时,还利用被极少数贵族和上层所把持的僧侣势力进行“精神恐吓”。“你下辈子是人还是猪,难道对你没有什么关系吗?喇嘛能保你投胎成人,当大官,或者更好一些——在一个佛教兴盛的国度里当大喇嘛”,相反,如果你不听他们的,会世世代代不得转世。“僧侣势力”就是采用这种精神恐吓,来维护他们政教合一的统治。宗教势力一方面通过行政权力,对广大人民进行今生统治;另一方面,通过宗教特权,以对百姓的来世进行赏罚为名,实施精神恐吓。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结构,为农奴制营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尽管人们的行为没有自由、精神没有自由,社会生产停滞不前,人口在减少,但野蛮统治却一直在延續,甚至变本 加厉。
  “反动的统治阶级不准我们剪辫子,不准我们洗脸洗脚,说鱼和鸡蛋是神,打鱼要剁去双手,吃鱼要被装进口袋投到河里,吃了蔬菜来世做牛做马……这些都是反动阶级愚昧百万农奴的谎言,我要从内心发出呐喊:毛主席是‘救世主’,是他老人家把百万农奴从世代苦难的轮回中解救出来,让我们从‘会说话的牛马’变成堂堂正正的人;共产党是‘活菩萨’,是党打碎了戴在世世代代百万农奴身上沉重的枷锁,让我们得以解放,真正站起身来做了主人!我们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不能把统治阶级给我们留下的痛苦带回去。” 赤来旺堆说完这话后,一直坐在身旁一言未发的格桑,突然用手比划着向刘合喜要来了一把剪刀,他拉下盘在头顶上的辫子,只听见“嚓”的一声,他的辫子落地。格桑紧接着说:“刘同志,你看我这算是革命吗?”在他的带动下,慰问团留有长辫子的藏族同胞,在随走随看并没有号召中自觉地剪掉辫子。最后一个叫扎巴久米的不仅剪掉了辫子,也摘掉了手腕上的镯子。并问邢台负责接待的同志:“你们看,我的自身革命彻底吗?”
  党的恩情深似海,涓涓隽语颂党恩。在参观期间,西藏慰问团先后开展新旧西藏对比宣讲和各种联谊活动100多场次,他们在声讨中揭批了万恶的旧社会,赞颂了党的伟大;在欢快的锅庄中传递了友谊,增进了民族感情。慰问队员鱼吃了、鸡蛋吃了、蔬菜也吃了,他们说:“翻身农奴不但不会再做牛马,而且还要做新社会的主人,我们一定永远要牢记党的恩情,教育子孙万代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要把灾区的精神带回去
  “我们带着百万翻身农奴的感情而去,又满载河北人民更珍贵的‘礼物’而归。我们不仅要把内地亲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带回去,而且还要把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带回去,最重要的是要把灾区人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带回去……”6月10日,在邢台召开的座谈会上,即将返藏的慰问团部分成员畅谈着他们在内地参观访问的体会和感受。   “震后的邢台看不到一丝残垣断壁。在广阔的平原上,一条条道路笔直干净,一排排新房拔地起。禾苗翠绿,百花吐艳;小麦金黄,风吹浪滚……到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这完全出乎赤来旺堆和慰问团其他同志的意料之外。經过介绍他们才知道,眼前所看到的是经过南会人民“搬山造地”生长出的麦海,在1963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南会房屋倒塌六百多间,土地被冲走(淤沙)百分之七十之多,在这种重创下南会人民仍然不怕挫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粮食产量逐年成倍增加的英雄事迹,他们更深深地爱上了南会,翻身农奴格桑用手丈量了一下洪水屯沙的标志,从上至下足有六尺高,他们钦佩地说:“南会大队经过两年的时间,能够把乱石沙滩变成千顷农田,这是人间奇迹”。为了纪念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参观,所有慰问团同志都参加了南会正在修建的七澧河护村护地堤坝劳动,并将坝命名为“民族团结坝”。这一举动为他们慰问灾区的活动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纪念。
  群山环抱的遵化县岳各庄公社沙石峪大队,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地方。当地群众为了改变这里的自然面貌,外出回村,都要捎回一兜土。他们就是用这种精神,改造荒山,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绩。
  慰问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去参观的时候,有的用书包装着土,有的用藏袍兜着土。讨饭出身的藏族青年公卡,脱下自己的藏袍,兜了足足有四五十斤土,背在肩上,他说:“社会主义是我们穷人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我要为它多添一把土。”
  当慰问团登上北面半山腰时,沙石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指着一块石碑上的两句诗说:这是青年们修的接班田,土都是从山下担上来的,垫一亩地得用一千多担土,往返共走一万多里路,所以青年们写了两句诗:“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张贵顺接着又说:“不光这一块地,现在全大队一千二百多亩地,六千六百多个地块,都是这么垫起来的。”
  赤来旺堆听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把自己用藏袍兜来的土,全都倒到地里。张贵顺接着说:同志们远道而来,还为我们送土,对我们实在是个巨大的鼓舞,把土都倒到坝墙上边那道石板上吧,在那里另开一道,就叫“民族团结田”,作为永久的纪念。
  乡贫苦牧民协会主任顿珠,把自己带来的土倒下,又回身从青年“接班田”里抓了些土,同时拣了块石头,用自己的手巾仔细地包好。他说,“从这里带走一点土,带走一块石头,表示我们要把沙石峪精神带回去,我们要用这种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
  在访问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大队时,大队负责人王国藩指着村史馆里陈列的二十三户贫农之一——王生解放前要饭时穿过的衣服,介绍给赤来旺堆和慰问团其他同志看,他还特别把放着的一只有缺口的瓷黑碗举起来说,这就是当年跟着王生要过二十四年饭的
其他文献
“听说,清华的银杏叶特别好看,咱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好哇,反正考完试了,去溜达溜达也无妨。”  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我和好友漫步在清华园里,边走边聊着考试成绩、班级趣事以及各种新闻。走着走着,眼前的蓝天绿树之中,突然跃出一片金黄。仿佛约定好了似的,我俩同时闭上了嘴。  说那是鹅黄,有些幼稚,无法描摹出它们曾经历的沧桑和它们成长的故事;说那是金黄,有些俗气,展现不出它们印刻在骨子里的雅致与在学
记者:冯老师好!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位书法家,玩诗书画印。听说您还是一位作家,发表过多篇小说,还有散文、游记和诗,是吧?  冯少华:是的。不过,写作是一件挺久远的事了。当个作家,是我年轻时的梦想,那时我在拉萨工作,我在拉萨生活了13年。那时也搞书法和篆刻,但看小说,写小说,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用的时间也就多些。高原生活,时间比较多,看书写作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心里也较充实。  记者:您是怎样喜欢上小
群山借着高原的肩膀朝圣  天空举起大地  河流注视这一切  我丢失了所有  只有鞋子不离不弃  我忠诚的马  善良的声音在荒草上挽留星辰  纯净的微笑坐在石头上  看著格桑花亲吻秋风  一缕阳光  一滴水  一捧咸咸的忧郁  我记住了一棵孤独的树干  忘记了山谷的名字  远处的雪山打开蓝天的一扇门  我走过的山谷  印在掌心的纹路里  飞在蝴蝶的翅膀上
万玛才旦因导演和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和《寻找智美更登》、《塔洛》等,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在当下中国电影界,万玛才旦是一位有着鲜明艺术个性的导演;在中国藏族文艺界,万玛才旦则是影视界导演行业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影视作品深受藏族民众的喜爱;他在影视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样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与赞赏。与其他一些导演拍摄影视作品时取材方式上略有差别的是,万玛才旦导演的影视作品,均改编自他所创作的
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是一个部落,从遥远的象雄走来  就再也没有离开  是一座神山——  嘉绒墨尔多,为一支族裔重新命名  是一句嘉绒古藏语:促浸  在民间口耳相传  是一个女王,在河边  垒石而居,修筑王宫与寺院  借隋朝之一隅:偏安  用三百年的时光,把一丝弱水  书写成东女国最传奇的诗篇  是一位苯教大师  ——良麦辛饶,在这里出生  并从此走向西藏,讲经弘法  是一缕烽火  灼伤了一个帝王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复述故事”是基于对故事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详细复述,是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为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此单元教材提供了多样化的复述支架,引导学生从精读走向略读,从课内走向课外,迁移运用学过的复述故事的支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复述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
冷风宽衣解带  撒著欢儿从高天扑面而来  扑向那根拉山口  站在海拔5190米之上  不等阳光与雪擦肩而过  我浅浅舒了口气  远眺天边的圣湖纳木错  仿佛一页蔚蓝色的经书  摊开在蓝天下  雪山与白云早已隐退  翻过念青唐古拉的山风  似在低低吟诵着什么  不等我迷失时空的隧道  那风潮汐般漫过那根拉山口  弥漫一股宗教的味道  我随手从风里抓了几个音符  匆匆揣在怀里让它  为我御寒
之一  醒来时天还没亮  暗夜的空气里都是  潮乎乎的思念  你发梢的香味就在眼前  此刻的你是否也安枕  在梦的另一端  多想回头,抓住  那些相聚的日子不放  眼角滚落出一种心境  思念是绳,而结  在你我的手心  之二  不要让爱如此沉重  欢情散逸的云朵上  不应该滋养  四散奔逃的雨滴  而此刻  天蓝如你  如若换成星空  你就站在那夜里  梦的顶端  之三  朦胧而恍惚  熟悉迷魅的
太静了  白云也忍不住俯下身来触摸  贴着湖面  涌动的云彩就有了安静的模樣  这些裹藏着风雨的云朵  是神的包裹  把欢喜和慈悲  化作甘露,抖落在了人间  但纳木错,是谁的泪眼呢  如此澄澈和宽容  恒久地浸润着这个卑微的尘世  藏北草原上  风起云涌,草木枯荣  唯独念青唐古拉山默默耸立  像一个坚实的臂膀,等待依靠……
近年来,藏族汉语作家的文体意识明显增强,依据有二。其一,部分作家坚守自我的文体阵地,不断地开拓固有文体的新格局、新气象,以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为最高的文学追求,也可以说,这些作家固守某种特定文体而意图开创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文学特色。其中代表的作家如立足小说文体写作的次仁罗布、尹向东、达真、格绒追美等,立足诗歌书写的刚杰·索木东、和欣、康若文琴等,立足散文写作的平措扎西、南泽仁。这些作家文学创作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