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到底弱在哪里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评清末中国实力
  
  提起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那时的中国是个弱国,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常吃败仗,并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实,这种判断标准并不太精确。弱国不一定都打败仗,而强国也不一定都打胜仗。当时中国的国力如何呢?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等著作中,把中国与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英国、崛起大国美国和日本进行了GDP和军力的比较。
  先来比较经济实力。按四个国家GDP占世界的比例,1870年,中国占17.3%,而日本、英国、美国仅分别为2.3%、9.1%、0.9%。到了1900年,中国的比例为11.0%,落后于美国的15.8%,但依然领先于日本的2.6%和英国的9.0%。从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来看,1860年中国与英国相当,分别占19.7%、19.9%,远高于美国(7.2%)和日本(2.6%),1880年,英国制造业将中国落在后面,但中美的差距却并不明显。直到1900年,中国(6.2%)才落后于美国(23.6%)、英国(18.5%),但依然高于日本(2.4%)。从GDP数据看,清末中国绝对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虽然不能跟英国相比,但即使到了190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依然高居日本之上,是世界至少是亚洲强国之一。
  再从军力上作对比。1890年,英国、美国、日本的兵员总数分别为42万、3.9万、8.4万,而中国兵员则超过100万。在海军战舰吨位上,中国(7.8万吨)虽落后于英国(89万吨)、美国(12万吨),但领先于日本的4.4万吨。可见,当时中国兵员规模世界数一数二。虽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能与英国军队相比,但通过进口和自制,也拥有不少先进的武器,如英国的马梯尼、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毛瑟枪和克鲁伯炮等,超过日本的军备。当时中国海军在亚洲地位,也是数一数二。1886年8月,北洋海军的两艘巨型铁甲舰访问日本长崎,令日本人敬畏万分,以至于加紧发展海军。
  由此可见,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弱国,最多只是一个衰败中的强国。这对今天的启示在于,GDP、军力等被视为一个国家强弱的主要衡量标准,并不准确。那些数据只能部分反映一个国家静态的强弱状态,不能说明这个国家强弱的发展趋势。如果长期以GDP等标准看中国复兴,只能看到国家强盛与否的静止状态,却发现不了国家的发展趋势,更找不到让国家持续强大的奥秘。
  
  缺乏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要找到如何让中国持续复兴的奥秘,必须先知道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到底差在哪里?这不仅仅是经济走下坡路的问题,而是支撑整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出了很大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化教育的缺失。19世纪末英国教育大普及;日本建立学区,提出全民教育;而中国当时还是私塾为主,依然四书五经。教育没有跟上时代趋势,决定了中国国民素质不足以支撑清末中国持续强大。
  二、国家没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英国全球扩张,不惜使用武力。日本也搞殖产兴业建立市场,并牢牢由国家主导整个国民经济命脉。而满清朝廷却几乎无所作为,发展工业基本是以军工为导向,结果到20世纪初国民经济几乎全部受列强控制。
  三、没有保证政府良性运作的政治制度。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以近代民主制度保障了其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革除了幕府统治的弊端,而清廷却死抱封建政体不放,甲午战争中暴露的问题多半与其有关,如官员腐败、海军不统一、事权分歧,等等。
  四、没有融入国际体系,也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观念。17世纪,以主权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兴起。1863年《国际法》译为《万国公法》一书介绍给中国官员时,“主权”这一核心思想却没有被中国人所接纳。当法国殖民者通过签约声称帮助越南“独立”时,清政府的官员还在坚持对越南的“宗主权”。《万国公法》1865年传入日本并经历广泛讨论后,日本主动与英国在1894年订立《通商航海条约》,基本实现自主权。观念的落后造成清政府一再面临国际危机,步步被动。最终,到20世纪初,中国从一个GDP强国变成一个公认的弱国。
  
  衰弱史的现代启示
  
  通过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衰弱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现代启示:
  首先,应该尽量减少甚至放弃以GDP、军力为核心的国力衡量标准,既要减少媒体对GDP的“宣传崇拜”,也要弱化中国各地政府考核中的“GDP指标”,以此,可以避免国民因GDP增长产生的“复兴将持续的幻象”。
  其次,扎实地履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念。中国发展能否再高速持续30年,取决于有没有支撑高速发展的人才。以当前人才外流、教育功利化的诸多现象看,我们有理由对此表示担忧。
  再次,反思当前中国经济命脉的国家控制率。有权威机构研究显示,中国28个主要行业,外资占多数资产控制权的占了21个,每个已经开放产业的前五名几乎都是由外资控制。当前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呈现这种状态,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行业被外资控制的国家能够永远保持强盛。
  最后,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当前时代背景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研究,进而发掘到底是怎样的政治制度、怎样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才有利于中国持续的复兴。毕竟,一个国家的持续强大,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发现多少本身的优势,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够看到未来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和挑战。
其他文献
●古人常说学富五车,五车到底能装多少书?  需要指出,这“车”是马车、牛车,而不是大卡车。这词儿是描述战国时代的名家施惠是如何勤奋好学的。他每次出门,都要带上五车竹简在路上阅读。也不知道这一路颠簸,他能不能看得进去,总之这范儿算是做足了。这五车竹简也没几本书,大概连精装版的《古文观止》也装不完。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职
我的祖父李鼎铭先生,原名丰功,陕西省米脂县桃花峁村人,生于1881年11月19日。幼年熟读医书,医术精湛,远近闻名。辛亥革命后曾任米脂县米东区区长、米东区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1926年他辞去官职,在米脂县城开“常春医馆”行医。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他又弃医从政,曾历任陕甘宁边区米脂县参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同情革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与中国共
【摘要】语文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思維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表达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改要求下改善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在新的时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实现创新教学成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如何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思路,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中
陈云是登高望远的经济战略家,同时是关注细节的经济管理家。  1981年1月,赵朴初先生观陈云打算盘照片,文思泉涌,奔赴笔下,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战略是大事,关系全局。但战略一定要从细节中来。这就像“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好的战略来自对众多细节精确的掌握。好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题为《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一文中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软实力的提升,并且强调这种提升列中国和世界都是好事。他运用比较手法,在文章中作出了如下判断:  “最近30年来,年均8~10%的增长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实打实的经济表现,伴随着以儒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了中国在亚洲和整个世界的软实力。”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尤其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加详细、具体的教学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和思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找到师生各自应该
爱情是两性之间永恒的共同话题。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书丰富了科学家作为人应有的一面。下面摘录的是一位科学史研究者撰写的爱因斯坦情史的文章片断。     我得承认,我是怀着相当八卦的心情来读这本《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的。原因有三:  其一,我并非专业出身,对爱因斯坦并没有木匠对于鲁班的那种对自家祖师爷式的恭敬;  其二,我的物理只有高中二年级水平,在仅有的三年物理教育中,我的
“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强军,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历史期盼,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历史任务。在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国防与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敏锐把握世界军事发展形势和中国社会前进脉搏,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思考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了小学阶段现代诗教学中缺少文体意识的教学现状,进而提出了明确文体,依据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发现现代诗教学策略要点,基于学习目标,提出巧用“读、说、写、拓”四步学习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70-03  【本文著录格式】金琳琳.明确文体
1999年,随着中国大学的普遍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圈地、大发展新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高校学生人数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同几年前各地大建开发区的现象如出一辙,如今“大学城”的建设风起云涌,中国大地突然间演绎出了一场“大学城”建设的豪赌。    大学扩招风催生的“博弈”      大学刮起扩招风以后,使本来已经是饱和状态的高校教室、宿舍、食堂等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转。与此同时,教育产业化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