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 ”行动计划是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极力推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的实践计划。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教育的引领作用,建构“互联网 教育”的深度融合平台,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因此,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将“互联网 ”技术和理念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应用好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工具,做生活中的小小研究员,从小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资料拓展工具”策略
1.课堂教学资源包的应用
在科学课堂上,有时候需要借助资料进行探究和思考,应用好点子书包的资料库作用,就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本资料甚至电子书、绘本等,以资源包的形式推送给学生,供他们多角度探究使用,完成学习任务[1]。例如,我在执教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珍稀动植物”一课时,先后两次运用了“资料拓展工具”策略,通过搜集、交流、整理提炼、汇报、补充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运用了“小组讨论法”,在突破“我们该怎样做”这一教学难点时,给学生提供了多个公益组织的行动案例,通过有目的的讨论交流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资源平台的建立
利用“互联网 ”学校还建立了科学教学资源库,老师通过集体教研,对资料筛选与整理的方法、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进行多次研讨,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互联网 ”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自适应学习指导”策略
1.建立班级“小小科学家”交流平台
为了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和研究延伸、应用到生活中,我为每一个所教的班级建立了微信群。二年级小学生上完“植物与环境”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在家里种起了“大蒜”“萝卜”;学习了“太阳和月亮”,我布置学生做小小科学观察员,每天观测月相变化……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因为有了“小小科学家”交流平台,学生在家里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可以实时在线,还能有效进行过程资料的积累,同时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学科公众号创建,指导“家庭实验室”的建立
由于“互联网 ”技术和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科教师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通过学科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分享,我一方面指导学生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建起了“家庭实验室”,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推送,让学生的课余时间沉浸在科学研究中,深深着迷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同一主题实验所选的材料、使用的方法都不相同,我收集起来再通过公众号推送出去,让学生互相学习切磋,还对他们的小课题报告进行发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三、“沉浸式情境”教学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丰富性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更真实的感受,这为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2]。同样是在“珍稀动植物”一课中,我充分应用了“互联网 ”“沉浸式情境”策略,一方面在开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我国珍稀动植物的世界情境中,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激发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还在深入感知珍稀动植物的基础上,通过视频短片,升华真实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地思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方法,沉浸式情境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德育的学科渗透效果自然生发。
四、“开放式”互动教学指导策略
1.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借助电子书包的“抢答”功能,快速检验学生的资料学习效果,这不仅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互动和参与性,达到既夯实知识又增强学习趣味性的目的。另外,通过互动讨论、投票,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不再一言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互联网技术让课堂更加开放,互动交流更多元,也让更多的学生“动”了起来。
2.互联网资源广泛联系生活
生活在信息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科学老师有着更强的使命感,每天浏览科技前沿信息成了我的必要功课。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留出几分钟,用自己截录的视频新闻播放给学生开阔视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嫦娥五号、珠峰最新身高……这些前沿科技的消息让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心跳动起来。
通过“‘互联网’ 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五大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还大大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因此将这些策略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所推动。
参考文献:
[1]孟炎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看月亮”为例[J].小学时代,2020(14):84,86.
[2]倪淑貞.“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VR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导学,2020,495(28):98-99.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资料拓展工具”策略
1.课堂教学资源包的应用
在科学课堂上,有时候需要借助资料进行探究和思考,应用好点子书包的资料库作用,就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文本资料甚至电子书、绘本等,以资源包的形式推送给学生,供他们多角度探究使用,完成学习任务[1]。例如,我在执教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珍稀动植物”一课时,先后两次运用了“资料拓展工具”策略,通过搜集、交流、整理提炼、汇报、补充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料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运用了“小组讨论法”,在突破“我们该怎样做”这一教学难点时,给学生提供了多个公益组织的行动案例,通过有目的的讨论交流活动,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资源平台的建立
利用“互联网 ”学校还建立了科学教学资源库,老师通过集体教研,对资料筛选与整理的方法、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进行多次研讨,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互联网 ”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自适应学习指导”策略
1.建立班级“小小科学家”交流平台
为了指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和研究延伸、应用到生活中,我为每一个所教的班级建立了微信群。二年级小学生上完“植物与环境”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在家里种起了“大蒜”“萝卜”;学习了“太阳和月亮”,我布置学生做小小科学观察员,每天观测月相变化……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因为有了“小小科学家”交流平台,学生在家里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可以实时在线,还能有效进行过程资料的积累,同时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学科公众号创建,指导“家庭实验室”的建立
由于“互联网 ”技术和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科教师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通过学科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分享,我一方面指导学生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建起了“家庭实验室”,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推送,让学生的课余时间沉浸在科学研究中,深深着迷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同一主题实验所选的材料、使用的方法都不相同,我收集起来再通过公众号推送出去,让学生互相学习切磋,还对他们的小课题报告进行发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自适应”学习能力的发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三、“沉浸式情境”教学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丰富性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更真实的感受,这为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2]。同样是在“珍稀动植物”一课中,我充分应用了“互联网 ”“沉浸式情境”策略,一方面在开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我国珍稀动植物的世界情境中,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激发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还在深入感知珍稀动植物的基础上,通过视频短片,升华真实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地思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方法,沉浸式情境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德育的学科渗透效果自然生发。
四、“开放式”互动教学指导策略
1.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借助电子书包的“抢答”功能,快速检验学生的资料学习效果,这不仅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互动和参与性,达到既夯实知识又增强学习趣味性的目的。另外,通过互动讨论、投票,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不再一言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互联网技术让课堂更加开放,互动交流更多元,也让更多的学生“动”了起来。
2.互联网资源广泛联系生活
生活在信息时代,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科学老师有着更强的使命感,每天浏览科技前沿信息成了我的必要功课。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留出几分钟,用自己截录的视频新闻播放给学生开阔视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嫦娥五号、珠峰最新身高……这些前沿科技的消息让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心跳动起来。
通过“‘互联网’ 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五大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还大大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因此将这些策略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所推动。
参考文献:
[1]孟炎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看月亮”为例[J].小学时代,2020(14):84,86.
[2]倪淑貞.“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VR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导学,2020,495(2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