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例翼状胬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用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常规HE染色和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中的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翼状胬肉病变发展的早期可能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从而使正常p53肿瘤抑制基因作用丧失,导致结膜组织过度增殖及胬肉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的侵袭。
  关键词:翼状胬肉 基因 p53 免疫组织化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5-01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它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并向角膜侵犯为特征,多见于鼻侧睑裂区,常双眼发病,术后易复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美容问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认为日光中的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在紫外线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中,p53基因是最常见的被损伤的基因之一[2]。本研究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为明确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5例翼状胬肉组织标本(实验组)随机取自中山市南朗医院眼科病人,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位于鼻侧。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7~76岁,平均53.9岁。5例对照组为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年龄为51~62岁,平均55.8岁。所有病例均无其他角膜、结膜疾病。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胬肉头颈部组织,包括表面结膜样组织,对照组选自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距角膜缘约1~2mm,组织大小约3~4mm。取材后即置入10%的甲醛溶液浸泡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从10%甲醛溶液中取出组织,流水冲洗过夜,依次采用乙醇梯度脱水,70%乙醇15s,80%、90%、95%、100%乙醇各3h,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0min,从低熔点石蜡到高熔点石蜡浸蜡,共3次,每次1h。包埋,4μm连续切片,每个石蜡块切4~5张。
  1.3 HE染色。将组织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脱蜡和95%乙醇各2次,每次1min;蒸馏水冲洗2次,每次5min;苏木精染色液浸染10min;流水冲洗5min;0.5%伊红乙醇浸染2min;95%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各2次,每次2min;滴中性树脂,加盖玻片,光镜下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1.4 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脱蜡至水化,橼酸微波抗原修复15min,3%H2O2室温孵育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BS浸泡3×5min,加入即用型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4℃过夜,PBS冲洗3×5min,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30min,PBS冲洗3×5min,每张切片滴加约50μl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溶液,室温30min。PBS冲洗3×3min。滴加新鲜配制的DAB溶液显色3~10min。用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
  1.5 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每张切片在高倍显微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算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率,取平均值作为该标本的阳性细胞率。根据阳性细胞数占上皮细胞的比例判断结果:0~5%为阴性(-),5%~25%为弱阳性(+),25%~50%为中等阳性(++),>50%为强阳性(+++)。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HE染色。
  2.1.1 正常结膜的组织学表现。结膜分为上皮层和基质层。上皮层由3~5层细胞组成,表层为扁平细胞,中层为多边形细胞,基底层为立方形或柱形细胞。基质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间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少量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2.1.2 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表现。胬肉组织上皮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上皮下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增多,在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
  2.2 免疫组化染色。在翼状胬肉中,p53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上皮细胞基底层。p53基因蛋白产物阳性反应呈棕黄色颗粒,在细胞核呈阳性表达。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翼状胬肉中的p53蛋白含量较正常结膜高,两者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组织增生性疾病,以新生的纤维血管组织自球结膜生长向角膜表面侵袭为其特点。目前,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为新生的组织不断生长、增厚,并逐渐侵入角膜,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甚理想[3]。此特点与肿瘤组织相似,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翼状胬肉的发病可能代表着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异常。
  目前,已发现的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如Bcl-2、EIB等;促进凋亡基因,如p53、Bax、Fas等,双向调控基因;如c-myc、Bclx等。
  p53基因参与细胞DNA的修复与合成,调节细胞的分化、凋亡,控制细胞的周期,是引起人类肿瘤发生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许多环境因素相关,如紫外线刺激、慢性充血和炎症等。其中,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户外工作者(接受紫外线辐射较多)的p53蛋白表达较户内工作者明显增多,提示紫外线可能引起p53蛋白的异常表达[4]
  p53作为抑癌基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和细胞稳定,抑制肿瘤生长。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度约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人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3×103。p53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为肿瘤抑制基因,可抑制在培养过程中有其他癌基因作用的细胞的转化和生长。而当p53基因发生丢失或突变时,改变原有的功能引起细胞生长的失控及转录即为突变型p53。突变型p53基因不仅引起p53抑癌活性的丧失,而且具有促进恶性转化的活性。野生型p53其蛋白产物半衰期较短,免疫组化法难以检测,p53基因突变可使该蛋白失活,在组织中堆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检测到。
  细胞增殖活跃是翼状胬肉生长和复发的重要基础。具有增殖活性的变性结膜上皮细胞侵入角膜,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增生的球结膜进展性肥厚,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产生。本实验中翼状胬肉组织HE染色上皮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最厚者可达20余层。上皮下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增多。本实验结果发现翼状胬肉组织p53蛋白表达较正常结膜增多(P<0.01),阳性表达呈细胞核型。我们推测翼状胬肉病变发展的早期可能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从而使正常p53肿瘤抑制基因作用丧失,导致结膜组织过度增殖及胬肉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侵袭。
  参考文献
  [1] 徐锦堂,孙秉基,方海州.眼表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7
  [2] 喻谦,柳林.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8,26(9):713-716
  [3] 姚艳娇,刘新.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98-1901
  [4] 张梅,刘祖国,李永平,等.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115-11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肺部动脉所形成的栓塞时起到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接收并治疗的肺部动脉发生栓塞症状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共诊断患者23例,采用16层CT检测,并使用MPB(多个平面投影重建技术)、MIP(强度最大化投影技术)以及VR(容量重建技术)等等在内的一系列处理技术进行高效处理。结果:在这23例肺部动脉栓塞患者当中,肺叶和肺叶之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观察阴道B超引导下的可视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金华市金东区妇幼保健院宫内早孕要求人工流产术患者230例,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10例。对两组手术最早终止妊娠时间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成功率、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并对术后病人月经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10例阴道B超引导下的可视人工流产术均获成功,无1例失败改行药流或二次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APACHEII评分系统评估ICU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疗效和预后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应用APACHEII评分系统对ICU81例患者评分,用以评估疾病的严重性,预测其死亡风险。结果:死亡28例,占34.6%,APACHEII评分25.16±6.74;存活53例,占65.4%,APACHEII评分14.36±8.07。结论:APACHEII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患者疾病严重
期刊
摘要:探讨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原因,从不同层面进行立体分析,并提出整改应对措施。通过院内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收集全院护理人员在护理住院患者压疮中存在的问题,运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压疮的原因有病人内在疾病因素、病人营养不良、外在环境、安全监管不到位及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应用鱼骨图对住院患者压疮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直观,协助管理者从最直接的小刺入手进行“削刺”,逐步解决问题。  关键词:鱼骨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186例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分析抗生素的种类、选择原则、使用方法。结果:抗生素使用最多的是头孢他啶,其次为头孢哌酮、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一联用药占41.94%,二联用药占29.03%,三联用药占19.89%,四联用药占9.14%。结论:临床应结合感染病因合理用药,尽量减少使用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优劣。方法:将80例具有血压晨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和硝苯地平控释释片治疗组,采用参数监护仪对服药后第3,4天,第7,8天,第15,16天及1个月时的血压进行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血压晨峰的控制。结果:1周以内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晨峰的控制不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但2周较后者对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更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理疗科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94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的47名患者单纯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组2的47名患者,在常规针灸疗法的同时,配合物理疗法;比较两组的治愈、好转、无效例数和总体有效率,分析两组差异。结果:对照组中治愈13例,好转20例,无效14例,总体有效率70.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常规使用扩管、抗凝、利尿等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脂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发现和干预对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舒张功能障碍的病人22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丹参滴注液16g,1次/d;磷酸肌酸钠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轻度舒张功能障碍每日给药2.0g,中重度舒张功能障碍给药2.0g,2次/d),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环舒张早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异常表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43例骨髓增生异常的患者,并将这43例患者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探讨免疫异常表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诊断的意义和价值;对照组探讨免疫异常表型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用统计学X2分析,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鉴别性诊断相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