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人眼中,他是勾画精彩世博园区的“大师”。在同事眼中,他是世博设计团队的“头号志愿者”。儒雅谦逊的吴志强,很乐意称自己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但却否认自己是大师。出任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一职后。感触良多,最让他感怀的是通过这个“名头”结识了不少真正的大师。
世博方案,兼容并蓄
6年前,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吴志强率领他的同济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从国外众多一流设计公司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杀八三甲(也是三甲中惟一的中国方案)。中国人、城市规划方面的权威专家(他还担任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优秀的设计,众多因素集中起来,最终,总规划师的重任落到了吴志强的肩膀上。
“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我们要确立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直接解释我们的主题思想。其实,园区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种演绎和示范。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整个园区就是个最大的试验宣传品,能够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开新的篇章。”
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吴志强的手中慢慢拉开。那是一幅未来城市的绝美画卷。而且由实体的建筑构成,决不是乌托邦幻想。当然,方案得到肯定,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其实工作才刚刚开始,吴志强说:“当时开了许多研讨会。讨论分析。当然,我们的工作就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每个方案都有其利弊。都有它成功的创意和未能妥善考虑的弱点,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案的研究,并在我们的方案基础上最终确定一个园区总体规划,努力让园区的规划接近完美。”
他坦言:“这是一个国家的责任。非常大的压力。”压力转化成动力。在位于浦东南路上的世博局。他有一间办公室。做总规划的时候,每天早上8时。吴志强都会准时到那里,雷打不动,研究和细化方案。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D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参观,还有各国政要、名流。如何保证这样庞大的参观人群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交通、卫生、突发状况 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盛会,不能出现差错。”他很认真地说。
世博展现的是未来之城
身为一位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城规学院教授,实际上,吴志强很早就开始关注世博会。在申办上海世博会前,他就搜集了大量的世博会资料,阅读各种文献,对世博会的历史、规划和建筑烂熟于胸。从纸上到现实,他与世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追溯到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不过,他也直言因为之前阅读了太多的资料。“所以那一届的世博会反而没有太让我震惊。”吴志强笑着说。
世博会上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他没看过?那些实验性的建筑都在吴志强记忆的年轮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世博会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实验型的建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比的是各个国家的创造力、实验精神。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期许。事实上,世博会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确实会成为未来世界建筑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尖锐的刺、西班牙馆性感的藤板、俄罗斯馆童话般的世界……都是想象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在他看来,一点都不古怪。吴志强相信。这样的实验决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会对中国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就技术而言,光电、LED、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会对中国未来的民用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我想,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个性昭彰的产物。至于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中国的民用建筑上来的时间。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时间段,5年,10年。15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
幕后更有“真正的大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设计师唐子来教授经常对吴志强说:“吴老师,你可是世博设计团队中的头号志愿者。”他常常回答道:“其实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事实确实如此。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志强立即与当地取得联系,并立即被建设部任命为“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专家组组长”。5月侣日,他就带领着同济大学规划志愿者团队赶到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虽然身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但相比于庞大的工作量,一年几千元的补贴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而且即便是拿到了补贴,他也是第一时间全部分给了团队中年轻的助手们。
吴志强相信:“中国下一次办世博会的时候,那些组织者、设计者,也包括总规划师,应该就已经在现在的这支志愿者队伍中了。”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吴志强也希望志愿者们做好眼下平凡的工作:“克服日晒、梅雨、台风、时间跨度长等困难,让中国的、现代化的新华夏文明在上海世博会上起飞。
作为世博园区的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理所当然地被很多人称为“大师”,但他本人对此并不看重,反而说:“通过世博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真正的大师。”
“别人是否称我为大师一点都不重要,在校园里,我一直扮演的是出主意的角色,为领导出主意。为学生出主意,在岗位上主持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让我收获很大。成为园区总设计师,使我有了那么多的机会,去接触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请教他们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高层领导有着非常杰出的想法,各个行业的专家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只是站在了世博这个舞台的前沿,而在我身后有着许多行政大师、管理大师、交通大师、给排水大师、世博大师,他们才是真正无愧于‘大师’二字的人。”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有了总规划师这块“金字招牌”,便可以带来名誉、地位和财富,而吴志强看重的却完全不是这些:“我把这当作一个可以去请教那些大师的‘名头’,除此之外,还有~份千钧的责任。”
吴志强为了世博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他却更多地看到了收获:“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游历多年之后,世博会给了我一个报国的机会。其次,也因为世博,获得了向这些大师们请教专业学习的机会。规划世博园区的机会千载难逢,这和我以前替别人出主意不同。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在努力把工作做好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实践操作的收获。”
世博方案,兼容并蓄
6年前,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吴志强率领他的同济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从国外众多一流设计公司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杀八三甲(也是三甲中惟一的中国方案)。中国人、城市规划方面的权威专家(他还担任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优秀的设计,众多因素集中起来,最终,总规划师的重任落到了吴志强的肩膀上。
“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我们要确立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直接解释我们的主题思想。其实,园区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种演绎和示范。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整个园区就是个最大的试验宣传品,能够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开新的篇章。”
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吴志强的手中慢慢拉开。那是一幅未来城市的绝美画卷。而且由实体的建筑构成,决不是乌托邦幻想。当然,方案得到肯定,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其实工作才刚刚开始,吴志强说:“当时开了许多研讨会。讨论分析。当然,我们的工作就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每个方案都有其利弊。都有它成功的创意和未能妥善考虑的弱点,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案的研究,并在我们的方案基础上最终确定一个园区总体规划,努力让园区的规划接近完美。”
他坦言:“这是一个国家的责任。非常大的压力。”压力转化成动力。在位于浦东南路上的世博局。他有一间办公室。做总规划的时候,每天早上8时。吴志强都会准时到那里,雷打不动,研究和细化方案。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D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参观,还有各国政要、名流。如何保证这样庞大的参观人群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交通、卫生、突发状况 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盛会,不能出现差错。”他很认真地说。
世博展现的是未来之城
身为一位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城规学院教授,实际上,吴志强很早就开始关注世博会。在申办上海世博会前,他就搜集了大量的世博会资料,阅读各种文献,对世博会的历史、规划和建筑烂熟于胸。从纸上到现实,他与世博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可追溯到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不过,他也直言因为之前阅读了太多的资料。“所以那一届的世博会反而没有太让我震惊。”吴志强笑着说。
世博会上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他没看过?那些实验性的建筑都在吴志强记忆的年轮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世博会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么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实验型的建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世博会和奥运会一样。比的是各个国家的创造力、实验精神。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期许。事实上,世博会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确实会成为未来世界建筑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尖锐的刺、西班牙馆性感的藤板、俄罗斯馆童话般的世界……都是想象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在他看来,一点都不古怪。吴志强相信。这样的实验决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会对中国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就技术而言,光电、LED、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会对中国未来的民用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我想,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个性昭彰的产物。至于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中国的民用建筑上来的时间。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时间段,5年,10年。15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
幕后更有“真正的大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设计师唐子来教授经常对吴志强说:“吴老师,你可是世博设计团队中的头号志愿者。”他常常回答道:“其实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事实确实如此。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吴志强立即与当地取得联系,并立即被建设部任命为“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专家组组长”。5月侣日,他就带领着同济大学规划志愿者团队赶到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虽然身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但相比于庞大的工作量,一年几千元的补贴可以说是象征性的。而且即便是拿到了补贴,他也是第一时间全部分给了团队中年轻的助手们。
吴志强相信:“中国下一次办世博会的时候,那些组织者、设计者,也包括总规划师,应该就已经在现在的这支志愿者队伍中了。”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吴志强也希望志愿者们做好眼下平凡的工作:“克服日晒、梅雨、台风、时间跨度长等困难,让中国的、现代化的新华夏文明在上海世博会上起飞。
作为世博园区的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理所当然地被很多人称为“大师”,但他本人对此并不看重,反而说:“通过世博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真正的大师。”
“别人是否称我为大师一点都不重要,在校园里,我一直扮演的是出主意的角色,为领导出主意。为学生出主意,在岗位上主持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让我收获很大。成为园区总设计师,使我有了那么多的机会,去接触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请教他们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高层领导有着非常杰出的想法,各个行业的专家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只是站在了世博这个舞台的前沿,而在我身后有着许多行政大师、管理大师、交通大师、给排水大师、世博大师,他们才是真正无愧于‘大师’二字的人。”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有了总规划师这块“金字招牌”,便可以带来名誉、地位和财富,而吴志强看重的却完全不是这些:“我把这当作一个可以去请教那些大师的‘名头’,除此之外,还有~份千钧的责任。”
吴志强为了世博付出了太多太多。但他却更多地看到了收获:“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游历多年之后,世博会给了我一个报国的机会。其次,也因为世博,获得了向这些大师们请教专业学习的机会。规划世博园区的机会千载难逢,这和我以前替别人出主意不同。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在努力把工作做好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实践操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