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让学生自己寻求思路的探究活动课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浓厚兴趣,决定在二面角的教学中对这一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进行尝试。
  研讨课:无棱二面角中棱的问题探求
  上课开始,打出投影片——让学生独立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一:在所给空间图形中,ABCD是正方形,PD⊥面ABCD,PD=AD,求平面PAD和平面P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因课本上所涉及的都是在有棱的情况下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通过巡视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并没有立即讲解,而是由独立完成变为小组讨论。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讨论得非常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我认真去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关键的地方连姓名带结论一块记在黑板上。
  学生A:要解决这一问题,肯定要找到棱。
  学生B:图中AD∥BC,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那条无形的棱也应与AD、BC都平行。
  在两位同学的提示下,稍差点的学生C很快有了灵感站起来说:过P作AD或BC的平行线就是面PAD与面PBC的棱。
  我及时地对三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尤其是学生C。板书并说明此方法为“平行线法”,随后让学生再独立完成剩下的工作:①作出三面角的平面角;②求出二面角的大小。绝大多数同学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正当学生们在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结果庆幸时,我不失时机地推出第二张投影。
  投影二,如图几何体中AA1BB1CC1,AA1⊥面ABC,△ABC为正三角形,面A1EC⊥面AC1 C,E∈BB1,AA1=A1B1,求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有的同学拿着直尺动手画起来,更多的同学在那疑惑着,似乎在考虑同一问题——B1C1与CE不平行,继续让学生讨论。停几分钟,学生甲说:它与前一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公共点,不同的是B1C1与CE不平行,但共面。
  我给予肯定,问: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很快学生乙说: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B1C1与CE不平行,那一定相交。
  这时,绝大多数同学面带喜色,说明结论出来了,让学生丙说:延长CE与B1C1交于一点F,F既在面A1EC上,又在面A1B1C1上,则F一定会落在面A1EC与面A1B1C1的公共棱上,所以作直线A1F,即是所寻求的棱。
  “好,很好!”我立即给予肯定的回答。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问题二中寻求公共棱的方法,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找公共点法”并板书。随后同学们又积极地投入到解题之中。为趁热打铁,我随即给学生安排几道相关的练习题:
  1、如图,斜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都是a,侧棱与底面成60°角,侧面BCCB⊥面ABC。求平面AB1C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
  2、如图,几何体中,ABCD是直角梯形,∠ABC=90°,SA⊥面ABCD,SA=AB=BC=1,AD=,求面SCD与面SBA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
  课后教师小结:
  依图形结构,对本节课两大类问题分别用“作平行线”法及“找公共点”法完成。但一切问题都不是绝对的:一方面,这两种方法之间也可互相转化;另一方面,这类问题也有其它解法,可以从构造图形、面积射影等方面考虑。所以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就一种思路、一条途径,只要多去想条件涉及到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总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定能达到。
  总之,这节数学课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变化:老师讲的内容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由此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不难发现教学模式有了些变化,教师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体现了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在指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方向,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笔者在几年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分数、百分数、工程问题,是小学生最难理解和难于掌握的内容,而这三种内容的应用题又是小学生更难的,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而单位“1”好比是解答这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利用得当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期刊
一、模式提出    数学教学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须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
期刊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重点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积极参与,引发创新  对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获得,仅通过说教、灌输是绝对不行的。数学教学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或创新教学,把活动实施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捕捉相应的创新素材,创设一个可操作的活动进行引发学生创新。如教“三角形
期刊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正确推理
期刊
数学解题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就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以下四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拥有知识不一定具有能力,但具有某种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正像一个工人,他必须拥有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才能显示他的“才能”,同时,他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合理、有序的。知道哪些“工具”是“常用的”、“关键的”及“工具”在“工具箱”中的有序放置,“常用的”总是放在手边才
期刊
探索就是研究,创新就是发展。几年来,各地对数学课程评价都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改革,探索性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这类问题都是激发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通过研究,发展思维,创新思维。探索性问题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研究:为了得出某个结论,需要什么条件,或者是有了某些条件后,还可以添加什么条件;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出问题的一个解之后,符合条件的解还有没有,还有几个;遇到
期刊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社会普遍关注而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作业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一是重数量轻质量。有些教师一味追求作业数量,让学生做重复单调的练习题,很少出现变式题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及探索型、开放型的题目。二是重书面轻实践。有的教师留作业就是让学生做题、演算,很少布置举实例、动手操作作业。三是重课下轻课上。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这三重三轻的倾向,无疑
期刊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而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特别是针对初一的学习,更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思想观念的转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通常让学生听写单词、课文或一段文字,然后进行批改。随着教学量的日益加大和教学任务的增加,这样的听写使我们感到费时且效率不高。怎样使听写训练成为一种效率高且能一举多得的课堂教学手段呢?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短小精练,提高效率;长期坚持,必有所获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用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听写练习是不可行的,也难以长期坚持。于是我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