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引导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0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上升,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家庭的残缺,总是或多或少的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单亲子女在校期间呈现出许多不良表现,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但往往收效甚微,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分析他们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及深层心理是学校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学生 不良行为习惯 引导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异或某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离婚是造成单亲家庭数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少量单亲家庭的形成是因为父亲或母亲的过世。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上升,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家庭的残缺,总是或多或少地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单亲子女在校期间呈现出许多不良表现,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但往往收效甚微,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因此,分析他们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及深层心理是学校对单亲子女的教育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保障。
  1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误区与分析
  1.1 溺爱与缺乏必要的爱。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爱和归宿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于孩子而言,这个需求主要依靠家庭获得。失败的婚姻对于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远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无论孩子跟父母哪一方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无法替代的亲人对他(她)的呵护与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一半爱有多么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的另一半爱。
  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出于亏欠,也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孩子造成创伤,许多家长都无条件地补偿、过度呵护孩子,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只要孩子有要求,都倾其所能给予满足,甚至于包庇孩子的过失,任由孩子使性子,为所欲为。从事过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或许都经历过有家长编造不正当理由为孩子请假的经历,这是最好的证明,许多孩子日后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亲成了直接的制造者、培植者。孩子一方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不必为学业操心,一切自有父母安排,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过分依赖的心理、懒惰,进而形成“寄生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而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强调自己要求的满足,孩子与继父母关系不良,会导致孩子与家庭的关系淡漠,长大后容易在自身的婚恋问题上经受坎坷,他(她)们多有接受爱的能力,却缺少爱别人的能力(也可能是不敢去爱,害怕伤害),尊重、理解、宽容、体谅、关心、同情等美好人格在他们身上往往有所缺失,责任心淡漠,对为了他(她)的幸福牺牲了许多美好东西的人往往不知感恩,有的学生甚至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公交车上不懂给老人让座的情况也是有发生。
  单亲家庭的教育容易走向的另一个极端是完全忽略孩子,太溺爱和缺乏必要的爱一样容易导致不幸。有调查显示:谁也不管的教育在42.3%的单亲家庭中存在,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或将孩子丢给祖辈代为管教,不尽义务,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经济拮据,忙于生计,为工作、为生意等早出晚归,忽略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行为习惯等一无所知。这种忽略或漠视,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归宿和安全感,也影响到孩子和别人如何相处,包括当孩子成年后谈婚论嫁时,是否能对两性关系有恰当的信任和适应,都成为一个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家庭温暖,给孩子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犯罪创设了条件,许多在校的单亲子女沉迷于网吧、娱乐场所,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一起为非作歹,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甚至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误入歧途不能自拔,其根源正在于此。就现实表现而言,他们由于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和创伤,便在心底升起一种无家可归,无所依靠的漂泊感,往往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心境忧郁,意志力薄弱,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自由散漫,不爱交际,萎缩胆怯,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自尊,强烈的自尊和自卑心理裹挟在一起形成了孩子敏感的性格,使其对别人特别是其在乎的人的一个漫不经心眼神,一个无关痛痒的动作,都能衍生出无穷意义,进而纠结数日,形成消极恶性的心理循环,进而影响其情绪,分散其注意力,这也是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后进甚至成绩下滑的关键原因。
  1.2 如弃草芥的放手与近乎疯狂的捏住。如弃草芥的放手是许多单亲家庭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许多家长因修养的欠缺,责任心的淡漠,将孩子视为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摔不掉的包袱,于是将自己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不顺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辱骂毒打,其实就是不想、不愿承担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容易生气,容易和别人吵架,甚至有暴力倾向,逆反心理特别重,意志消沉,缺乏自信,自控能力不强。
  许多离异的夫妻因为失去了配偶,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把自己全部的希望与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学业上。这种孤注一掷的心理使不少单亲家长苛刻子女,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出类拔萃,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上帝也是单亲》一书中,作者孟迁认为:“在很长时间里,孩子通过父母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通过父母的评价来自我认识,通过父母的允许来规划自己的生活,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构建和发展与父母的关系。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建立起最初的信任感,安全感、价值观、以及爱和归宿感。同时,他们从父母的态度中,形成了对待自己的立场和方式,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安慰与调节、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对待欲望、物质、压力等各种事物的态度等。”“监护方对教育的认知和对于教育的执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仅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教育孩子,而不对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学习,是一种失职。”而很多家长孤注一掷的教育,正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也少有家长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被压迫感,做什么事都易感到厌倦,普遍对自己估计过高,意志力薄弱,好空想。如果这种压迫一旦超过了孩子的承受极限,往往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我班有一赵姓学生,父母离异之后跟母亲生活,母亲在市医院当科室主任,对其要求特别严格,也格外关注,一日竟冒着大雨给她送来一幅新眼镜,其原因是觉得孩子的眼镜和他的脸型不相配,而这一学生刚进班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特别是活动组织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为此还得到过学校的表彰,但有一次因为某科代表在上课说话,他便在其空间里发“说说”辱骂该科代表,其语言之下流肮脏,让人不堪入目,事后调查了解,他的辱骂行为,更多的是长期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使然。这种报复,是其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的不满和仇视心理的外显。   2 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引导
  2.1 用富有分寸的爱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用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修缮人格缺陷。爱是教师人格的一重核心,由爱衍生出来的理解、尊重、宽容、体谅、悲悯、帮助等德行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除了有爱,还应该会爱。我班有一庄姓女生,母亲常年在家务农,父亲在农闲时外出打点零工,家境较为贫困,刚到我班的第二个月,母亲在去煤洞挖煤来自家烧时,因煤洞跨塌被压死。就在发生这件事的当晚她便接到了父亲打来让她回家奔丧的电话,她买了第二天中午的火车票,我是第二天早自习时接到宿管打来的电话,只说该生家中有急事,要请假回家,我立即拨通她父亲的电话,才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因为她没来教室,我便问了一下她的室友,只说她昨晚是在她老乡的宿舍住的。我当时大脑中闪过两个念头,第一,要马上见到她,第二,要组织全班同学给她捐款。我叫出两个班长和她宿舍的一个同学,把事情的始末和我的打算说了,并预备先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让班长组织捐款,我和他们宿舍的两个同学去宿舍找她,但其中一个学生马上反对了我的做法,说她在初三时父亲病故,他的班主任就组织了全班同学给她捐款,事后的一年初三生活,丧父之痛裹挟着同学们同情的目光,让她一直很压抑,别人对她的关心成了她巨大的精神负担,让她想逃离那个地方。我猛然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便交代几位知情人一定注意保密便去找她,见到我时,她再一次泪流满面,伤心欲绝,哽咽不能自语,说过一些安慰的话后,她的情绪稍稍平静下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此事。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意孤行,把爱变成一种更大的伤害,这件事让我警醒,对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更需爱,更需要熨帖心灵的知冷知热,来驱散心种的愁云惨雾,他(她)们紧闭的心扉等待着老师小心翼翼地靠近并帮他(她)打开,一个专业的老师更应该把握爱的分寸,才不至于如歌里所唱的那样:“爱,竟成一种伤害。”
  一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习惯,有许多不易觉察的人格缺陷,它源于家庭,根深蒂固,在学校里也以某种方式呈现,如果教师没足够的责任心,就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做“诲人不倦”的工作。我班有一叶姓学生,父母在其8岁时因车祸过世,母亲未改嫁,带着他跟弟弟靠低保和打临时工生活,到我班时,常常因为迟到而被叫到办公室交流教育,也做过诸如参与当天值日,自己种就盆花美化教室等过失补偿,均无效果,每次被我叫到办公室,他必定是淌着眼泪做出保证,过后该怎样还怎样。后来发展到宿舍熄灯后翻围墙出去到网吧上通宵网的地步,他在挑战着我的耐性,而我每次看着他吊儿郎当,精神萎靡不振,蓬头垢面的样子就有一种想吼人的冲动,我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很显然,我对他的教育是无效的,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油然而生。我请来他的母亲,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竟有五十多岁的苍老模样,顺着眼,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卑微,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和孩子的种种经历,说到艰难处竟潸然泪下,不能自已,让人心酸。而站在我和他母亲面前的他,对自己母亲的哭诉竟无动于衷,抬着头,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加之想起他平时的种种表现,我真想打他两耳光。想来,他的母亲为他们哥俩,寡居多年,含辛茹苦,他也许不能接受父亲亡故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感恩母亲、发奋为学(就算是知恩图报也应如此)应该是他的一种价值取向吧,我控制着情绪叫他回教室。在单独和他母亲的交流里,我得知他曾经进过少管所,有一个叔叔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他,他也很在乎他叔叔,我突然释怀了许多。我请来他的叔叔(他婶婶及堂姐也过来了),和他一家人吃了个饭,当着他成长中“最重要的他人”,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并建议他回家一个星期,四处走走,找回迷失的自我再回学校,他欣然允诺。再回到学校时,他“变了旧模样”。细细想来,班主任工作的最大挑战或许正在于面对学生的种种人格缺陷时,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以一种“诲人不倦”的教育姿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情景(因为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帮助他们修缮其人格缺陷吧。特别是面对像叶同学这样的单亲子女,更是考验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以及由责任心衍生出来的耐心。
  2.2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消解他们的不良性格,用积极上昂的人生姿态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道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我当班主任的这个班共有十二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刚进班时,我将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科代表在内的一共23个班干部的职责先做了明确交代,然后采取自愿报名、公平竞争的方式遴选班干部,如果该职务只有一个人报名,就由他(她)担任该职务,如果有两人及以上同学报名,则发表演说,由学生投票决定谁担任,结果没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报名。班干选定以后,一个最常规的工作便是制定班级公约及过失补偿方案,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各组讨论,拿出一个具体的公约,再将各组公约合并同类项,形成班级公约,因为手里有一个关于单亲家庭的课题,我特别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我发现,在制定班级公约及过失补偿方案时,他们都积极的参与了。此后的主题班会开展,我也想在学生的意识中植入一种“民主、平等、竞争”的观念。我班共76人,9排,我将一排设为一组,让学生自定形式,自定主题,开展活动(可在教室,可在教室外)。第一组的主题是我帮着定的,叫“学会相处——我美丽的住校生活”,9个学生做了如下分工:一个学生做总策划,负责策划并拟写策划稿和活动后小结以及整个活动的安排落实,两个学生做节目主持,根据策划写好窜词,一个学生负责幻灯片制作和音乐,一个负责拍照,两个同学负责同学发言或活动记录,还有两人负责总务(如活动中要一些道具要买,要冲洗照片,有的要刻录光碟等,钱是自己筹)和后期资料的整理(资料包括活动策划稿、主持人串词、背景音乐使用说明、活动中同学发言整理稿、活动照片、本次主题班会小结等)。主题班会效果很好,超出我的意料。从那以后的主题班会,我只做两件事:一是学生给定主题后看看可以不,并有所导向;二是盯着总策划,问有什么要我做的我就做,活动后向他要整理好的活动资料。活动中出了很多问题,如同学不会写策划稿,请外组同学照相人家没带相机啊,多媒体坏了打不开,主持人声音太小,同学太闹啊,教室没布置好,活动没有注重娱乐性、太沉闷等等。有两个明显的体会:一是尽管问题很多,但学生愿意去做并且每个人都得到了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二是学生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学会了一些做事的方法(如校运会时,体育委员策划好校运会期间同学的分工,并监督执行,获得了“精神文明班级体”的称号)。第二、三期学生做了题为“学会相处——谈青春期的男女交往”、“学会相处——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主题班会,到第四期时,学生觉得在教室做主题班会太沉闷,便到教室外做了一期题为“学会合作——瞎子哑巴结伴行”的班会,因为吸取了之前组的经验教训,效果不错。第五期学生在没有我提醒和参与时学生策划了“学会生活——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这个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中找到了自我,消解了不良性格。第六期“我想要的高中生活”主题班会,我有意识地让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做总策划,这一期主题班会刚好赶上年级的主题班会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该生在领取奖状回到班上时,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到了她内心的喜悦,感受到积极上昂的班风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心灵和性格的重塑。
  说教是我们对有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时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它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说教更是收效甚微,这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执行力,也呼唤着我们这些为人师者,能穷尽所学,努力去营造良好的教育情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诸多教育困境,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功底,小心翼翼地施行教化,是我们应有的一种选择。孔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之说,说明这位拥有“万世帝王之师”美誉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圣人,也有教不了的学生,甚至放弃的学生。我们无法和圣人相比,但我们可以选择——“保持爱心,坚守责任”,它是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工作的必然选择,前路漫漫,我们以“行走”的姿态奋然前行,“不抛弃,不放弃”,相信能够不辱使命。
其他文献
联想是在实物特征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感觉神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想象又是通过心的眼睛产生抽象概念和图像,把你的感觉经验组织起来,使你能理解它们。换句话说,想象就是思想上的绘图。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他们的想象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是有限的。比如:在口渴的时候想到泉水;在炎热的夏天会想到清凉的河里去游泳。这些简单的想象都是常规想象,与作文时产生的联想还差一段距离。作文的联
期刊
【摘 要】 十年前,我校培养的焊接专业学生,除了焊接技能水平得到企业的认可外,别的能力并不被人看好;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本人通过在焊接技能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开发设计和实施步骤,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行为导向教学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可行性、推广性。  【关键词】 行动导向 焊接技能训练 教学  
期刊
每到期末开家长会有的老师就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总认为我们教育一群残疾孩子,没有必要过高的要求或希望,而我觉得在家长会上可以大做文章。那么,如何使家长会卓有成效呢?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把握家长心理——让家长“亮”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家长会的质量。  1 让家长眼睛“亮”起来  首先教室要“靓”,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窗明干净、桌椅整齐是最起码的要求;墙壁挂上伟人像,书写上名人名言;黑板报、手抄报要求学生精
期刊
【摘 要】 美术课程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艺术活动作出的有方法、有目的的指导。它不应该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习,去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美,提高艺术修养。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评价 兴趣激发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虎头蛇尾”,不知怎么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作品往往为一个统一的标
期刊
在初中阶段,刚刚入学的学生往往刚接触地理学科,在学习积极性上还比较高,但越往后学习,知识点增加,特别是进到八年级时,更充分地突出表现了地理课的“庐山真面目”,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越来越强:“还是升学学科‘语数外理化政’重要。”所以,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并且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说过,“地理学科不是主科,
期刊
【摘 要】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期刊
【摘 要】 当代著名教育家马弘毅指出:“做家长,教育好孩子是人生最幸福的选择,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责任。”家庭教育学家冯德全教授认为,爱孩子的方式有“教育爱”、“血缘爱”和“溺爱”三种,什么样的爱是教育爱?  【关键词】 人性的弱点 心理学 为人父母 心里 健康  教育爱是有理想有目标的爱。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应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有素质标准,有
期刊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各种习惯既容易养成,又容易改变。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以下习惯。  1 专心听讲的习惯  1.1 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  1.2 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大胆地挑错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
期刊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通过生活化途径来提高德育教育的研究越来受到重视。可以说,生活化应该是德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由于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道德,生活也需要道德来指引,通过以生活为中心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与生活相关联,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促使学生生活质量本身更富有价值、意义。  【关键词】 生活化 高校德育教育  基于生活
期刊
【摘 要】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