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本“空白”处追问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一扁舟,一翁,一竿,渔翁侧身垂钓,其他皆为空白。整幅画,空而未空,让人感到烟波浩渺,仿佛天与云与水与人,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我们所阅读的作品里,也有大量的“空白”。而这些留白,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完而未完,沿着作品的主题继续进行
  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一些作品因为创作的需要,并没有直接将结局写出来,或者因为篇幅的限制或节选的原因,并没有完整展示故事情节,没有写出主人公的最终命运,这就给读者留下了“空白”。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文章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猜想文章的结局。如:
  1.“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来,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出故事情节结尾处的“空白”,让学生猜想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2.《范进中举》一文,只节选到范进中举,那么范进中举做官后又会怎样?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及范进老来中举的心态,对故事进行大胆猜想。
  这些留白处,为我们创造了展现学生不同阅读层次的一个很好的空间。对于孔乙己的结局,也许有的学生认为没有死,甚至后来好事连连……也许有学生猜想范进做官后为民做主,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受爱戴……
  这反映出,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角度。这些留白从文本中来,我们还要带着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让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进行深层次对话。
  对于孔乙己,我们要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猜测结局的依据,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爱面子、懒惰等性格特点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范进,我们可以与原著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谁的设想更加合理……
  二、空而不空,感悟作品的诗情画意并描绘意境
  “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中国画论·神韵说》)一些写景类课文,在绝妙的风景描绘时点到即止,在情感高潮处戛然而止。这些“空白”处,给了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这些地方逗留,细细体会写景的妙处和情感的含蓄,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中欣赏美,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创作美,表现美。如: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我们可以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这幅画面。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漫山白雪,驻足远望,友人不见,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一个“空”字,蕴含了诗人浓浓的不舍之情。此时此刻,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经典的诗文,大多有着值得细细玩味之处。我们的阅读,如果没有一种慢的意识,没有等的心态,匆匆而过,那么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就会像沙子一样从我们的手指缝隙里白白溜走。
  写景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只是解释式地了解大意,看到的是一个个单个的事物,诗的意境也就无从谈起。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比如用笔描绘出大漠的粗犷及夕阳的美景,领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体悟与创造,完成与作者的对话,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抒情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体悟经典诗文写景名句中所饱含的深情,品味出景色背后的深情。诗人久久伫立不愿离开,一个“空”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多么深的不舍及祝愿。围绕此情此景,让学生尝试补白,猜想诗人的心理活动,会让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加厚实。
  三、省而不省,揣摩人物的心理产生共鸣
  一些作品对人物的刻画进行了省略:有的是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欲言又止;有的是人物的动作,欲哭无泪……我们细细揣摩这些省略处,在丰富的人物心理微妙处,可以通过补白,更好地走进文本,窥见人物的精神世界。如:
  1.“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鲁迅《故乡》)“我”有什么话要说呢?
  2.“‘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不说话了,他原本要说什么呢?他又为何不说了呢?
  语文课本中类似的“留白”比较多,都是我们进行深度阅读很好的载体。我们可以先补写出省略的内容,然后仔细思考作者为何在这些地方进行省略。
  “我”有什么话要说呢?我们可以结合前文回忆起与闰土儿时的趣事,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住了,为何说不出口了呢?通过补写,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和闰土之间渐渐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爸爸”不说话了,他好想说:“自己生了重病,快不行了,不能参加毕业典礼了。英子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爸爸”只“摇摇头,不说话了”,让我们更觉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作品中的“空白”,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位。阅读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思维,对这些“空白”进行追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DELC的初中生深度阅读路线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E-b/2015/07)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
  (栏目责编:周 彦)
其他文献
“中炮进三兵过河车”是经典稳健型布局武器,赢棋难而和棋不难,是借助定式来抵抗强大对手,达到战略和棋的绝佳目的。屏风马阵营对中炮进三兵不思进取,就想和棋的战略,颇感头疼。创新是象棋永恒主题,全国象棋冠军郑惟桐首创“屏风马退8路炮”最新抵抗战术应运而生,而且效果颇佳。但是2015年第五届晋江(国际)象棋个人公开赛,外星人重演“屏风马退8路炮”战术,却遭到著名业余棋手柯善林的攻杀,犹如爆发一颗象棋版的氢
期刊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主要是文言字、词、句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其中字词积累最为重要。然而,老师对“言”的处理通常遵循着“八字真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将“言”教“死”了。怎样去灵动地落实文言字词教学呢?还是应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要教会学生“依文索义”,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文“言”语感。  一、依托文本与文化,探索字词之义  “依文
期刊
我是在李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当我从苏州大学毕业,成为乡镇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时,我很茫然,不知如何上课。在备课时,我总竭力去回忆,李老师当年的课堂到底给了我什么。我珍惜每一次到县中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的机会。去听李老师的报告、讲座,看他的课堂展示,品他课堂上的师生活动,学他的“四步引读”。在《飞向太平洋》里,一句“点火”,我听出了文字中的民族自尊;在孔乙己最后摸出的三文钱中,我体悟出了旧
期刊
一、围绕“兴趣点”  在读一本书时,我们总有印象最深的部分,可能是某句、某段或者某章节,这是我们的直觉,是感性思维。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们应及时引导他们沟通交流内心感受与体验,围绕“兴趣点”,选择“畅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畅谈”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呈现”,选择合适的呈现阅读成果的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将“肚里的货”倒出来。学生对整本书的感受体验,有的比较
期刊
首届“吉视传媒·净月杯”象棋全国冠军南北对抗赛有感  这几年长春的象棋比赛很多,平均每年我都要去两次,300公里的路程,乘坐高铁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来采访本次南北棋王对抗赛之前,主办方代表吉林省棋院刘沫兄弟要派人接站,被我好言婉拒了,在我看来,既然大家是朋友,就不要给朋友添麻烦。  按照之前打听好的路线,出了火车站,换乘摩电、轻轨,一路上信马由缰,走走停停,倒也轻松自在。轻轨终点站是长影世纪城,距
期刊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流行“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深度解读”“创新解读”等等。其实,“囿于教参”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仅需要借助教参避免“错误解读”,还需要反思一些不适当的解读。  一、“多元解读”的边界在哪里  “多元解读”正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一种走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可以随意发挥,如果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学生在没有读懂原文的情况下随意发挥,往往会出现“误读”,文本不仅被肢解,而且被曲解。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叙事学作为一门关于叙事、叙事文本、形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对我们理解、分析以及评价叙事性文本都有很大的帮助。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叙事性文本教学领域,对于实现叙事性文本教学的课程目标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比如:叙事学理论在解读文本时的多元视角可以给学生以更加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叙事学理论用于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叙事学理
期刊
孩子写作文,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缺少想法,立意肤浅,结构平面,板子不能打在孩子身上,也不应片面地抱怨学校和老师。年轻父母要从自身努力起,从家庭教育开始,保护孩子已经有的想法,让孩子一直能有“想法”,并引导孩子把想法留下来,这意义真的太大了。  孩子本来是有想法的  想法,有疑问、意见、看法、灵感等义项,还有动机(本文也指写作欲望)的意思。心理学认为,想法是孩子很容易就能产生的,只是大人们常常忽
期刊
晋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里有“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的句子,意思是说左丘明写的《春秋》就像江海被水浸漫、肥沃的湖泽被水滋润一样,使人的疑虑困惑如冰遇热消融般尽释,让你在自然逸乐中学习正确的道理,然后你就会掌握这些知识。我用“江海之浸,膏泽之润”作为题目,应该说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我跟李震老师学写语文论文的体会。  我和李震老师还是有些缘分的。  最初在淮安中学任教
期刊
一、设计缘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生应“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一目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指导意义,但现在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学生在校外有网络媒体等诱惑,课外阅读要落到实处有一定难度。面对这些情况,教师想要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但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