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第一哨”纪行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聪目明的南太武山
  南太武山雷达站有“东南沿海第一哨”之称。
  和该旅其它一线雷达站一样,大雾笼罩之下的南太武山雷达站24小时全天候开机,平时担负二等战备值班任务,日保障空情量上千批。
  熟悉当地地理的人都知道,南太武山与金门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两山顶上各有一个脚印状的大坑,并且一左一右。关于吕洞宾脚踏山石留下仙人足印的传说古已有之,所以南太武山也就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文物保护单位,山上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一年中有近200天大雾天气的南太武山雷达站却是以“耳聪目明”著称的。
  2011年6月的一天,当时还是上士的雷仲军正在洗澡,突然听到营区拉响一等战备铃声。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站里发现了不明空情,作为操纵员骨干、站里“一号班”成员,雷仲军在两分钟之内就位,开始根据目标高度、速度等数据进行判断。与此同时,值班指挥员也拨通了相邻海军观通站的电话,查询海面情况。按照“有情即报、边报边查”的要求,从发现空情到作出最后的准确判断,他们一共只用了5分钟,受到各级机关的肯定。事后,发现该批目标首点的蔡增钊荣获了个人三等功,雷仲军和全站官兵一起为他庆功。四级军士长、操纵班长李元峰说,像这种空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对战斗在东南沿海的雷达兵来说,“开机一分钟,战斗60秒”是一句绝对落在实处的口号。一等战备状态有时可能持续一天,有时一天能拉响几次,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会有一等战备任务,雷达兵的神经绷紧了,就再也不可能放松。
  今年年初,几次复杂空情被南太武山雷达站发现并上报,受到了军区空军通报表扬,并被评为合格空情。“低慢小”目标,是雷达情报重难点科目,在对此类空情的判断、上报中,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能做到发现目标及时、掌握目标连续的。正因如此,南太武山雷达站连续多年被旅里评为战备工作先进单位。
  “成绩背后肯定有很多辛苦。”站长李顺发这样说道。他出生于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爱人连丽媛和他是高中同学。连丽媛2009年至2012年间以二十几岁的年龄担任厦门长庚医院ICU呼吸治疗室科长。为了让李顺发安心服役,年轻有为的连丽媛在事业急速上升的时候突然决定辞职回家照顾丈夫。可是连丽媛刚刚辞职,李顺发就调到了雷达站,山上山下,夫妻俩又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李顺发还记得,就在爱人临产前的一个月,他父亲因病住院。刚刚休假回家的他没几天就接到部队通知,因有重要任务组织紧急召回连队主官。而妻子连丽媛预产期提前、羊水破裂的时候却打不通自己的电话,只能自己拨打120求助,冒着生命危险一手扶着楼梯扶手、一手托着肚子下楼坐上救护车,自己忍着剧痛躺在挂号窗口外长队的末尾。
  这就是福建沿海的雷达兵,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连同理想、信念、家庭都奉献给了海峡上空的电磁天网。可是谈到苦,他们却总有一种“阿Q式”的苦中作乐精神。李顺发笑说:“要说苦,都苦。大雾山雷达站养的猪都得关节炎了,爬不起来,最后不得不杀了……”
  雷仲军在边上补充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坚持走下去嘛。”
  2010年调到南太武山雷达站的战士叶平记得,自己入伍之初曾经打电话回家抱怨部队生活太苦,可是电话那头的父亲说:“不管做什么,既然做了就做好!”曾经有一次,旅长对官兵讲话时说过一句话,足可以让他铭记终身:“当兵两年,为别人守护。以后的日子,别人为你守护。”
  就在我们抵达南太武山雷达站采访的前一天,有位2006年退伍的老兵李文再次登上这座他生活了5年的闽南名山。阔别8年了,“李班长”这两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是“衣锦还乡”的他却抑制不住奔涌而出的热泪——南太武山山石上的每一片石刻上,都浇灌着他一去不复返的火热青春。
  在那东山顶上
  重新回到东山雷达站,陈伟的心里有种“回家”的感觉。
  陈伟1991年出生,2009年12月入伍,站里的战友戏称他是个“富二代”。陈伟家在江苏无锡,家境殷实,不过这个“富二代”可是一点都不娇气。他是从这里调往厦门,又从厦门调回东山岛来的。在厦门的9个月时间,工作和生活环境要比东山雷达站优越得多,还可以多领一份“特区补助”。因为业务素质过硬,担负操纵员工作的陈伟数次面临调往市区的机会。陈伟说,“不管是哪个雷达站,只要是部队需要,我都愿意去,并一定把工作干好。”曾经有一个同年战友名叫于凤超,当兵第二年时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站支部牵头组织捐款,从干部到战士纷纷解囊,半天就筹起了1万多元。“这事对我触动很大。”陈伟说。
  其实东山顶上的日子并不悠闲。
  雷达站组建于2000年元旦,2005年1月升格为正营级中心站,现任站长罗新华几乎经历了东山站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罗新华1997年入伍,2000年作为士兵骨干被抽调到东山参加雷达站组建,成为东山站第一批驻建的战士。他记得,组建初期的情况可以说是十分困难,人手少、经费少,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因为没有打井器械,官兵要用水车到山下渔村去拉水上来喝。
  2013年下半年,站里从山下引入了自来水,改变了10多年来官兵自己打井喝水的历史。海岛上的井水受到海水渗透,泥沙多、味道咸。2005年站里打的水井,现在仍未弃用,连通水井的蓄水池需要定期清淤,每次清洗池壁时,里面的积水就像黄河水一样,几乎是泥浆。
  但是因为战备任务重、地理位置重要,东山雷达站不是典型的“小远散”,而是备受上级关注的单位。建站十几年来,站里承担着保障我方战机训练、监控海面空情、与其他军区空军衔接的复杂任务。雷达兵的特点就写在东山雷达操作方舱外:“岗位就是战位,值班就是打仗。”
  不过在应对极其复杂的空情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还给这些海岛上的雷达兵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台风。
  2013年9月,超强台风“天兔”来袭,根据气象预报,雷达站提前将雷达天线放倒、收解。“天兔”来临的当天,二级军士长张善卿正在站岗。强风裹挟着雨点,砸到身上都感到明显疼痛。张善卿在岗亭里眼睁睁看着因为食堂整修而搭建在半山腰的临时食堂整个被大风吹走,泥水砂石席卷着山上的树木的断枝向山下冲去。站里已经提前在岗亭准备了两天的食物——遇到这种强度的台风,在山上走动已经极不安全,他们做好了不换岗的准备。
  而与此同时,教导员集合了暂时没有任务的30余人下山协助村民抗灾。台风中的村民正在从海滨往内陆方向紧急搬迁,沿海的平房已经全部被冲毁。当时还是上等兵的吉林籍战士陈光就参加了山下的抗灾行动。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守在海边危险地带,阻止村民继续靠近,另一路则在村里帮老百姓搬东西。他清晰地记得,一个两三米高的巨浪拍过来,“站在路口的一班长幸亏抱住了电线杆才没被冲走。”可是此时此刻,山上山下的高压线杆都已经在摇摇欲坠了。
  一场台风过后,虽然“食堂”没了,村里损失也不小,但山上山下没有人员伤亡。最触目惊心的是,村外从没损毁过的海堤被狂风巨浪冲断成几截。
  可能正是这种白手起家、患难与共的生活,更容易带来凝聚力、向心力。操纵员张海才是站里公认的专业人才,他和站长罗新华是同年入伍、同时抽调到东山站的。罗新华考学、提干、在其他雷达站任职期间,张海才一步一个脚印地参与着东山雷达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2013年,张海才退伍回家前,两个同甘共苦了十几年的老战友相对垂泪。“现在我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已经六神无主了……”张海才留下的这句话,可能只有依然坚守在东山顶上的罗新华站长理解得最深。
其他文献
暂别了“春晚”小品舞台,我终于又可以全情投入话剧事业。我们总政话剧团的“金牌导演”宫晓东对团里的演员来说,既是事业上的“指挥棒”,又是生活中的良友。其实在排练现场“威风凛凛”的宫导,在女儿面前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  宫晓东把女儿宫羽婚礼的举办地选在了梅地亚。  当年印象中的辉煌,如今已然不复存在,相比之下它没有了一些新贵大厦的张扬与不可一世。然而它还是它,体贴温馨,人气十足。宫晓东把女儿婚址定在
期刊
“枪王”何祥美来了,他现在是73653部队95分队副营职教员。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青年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士官,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当选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荣获第三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精武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94153部队 史宏博(上尉):作为“感动中
期刊
从军23年,从一名战士一路走上团长的岗位,我庆幸自己有一段从“事必躬亲”到“主动请辞”的经历,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军人,不管级别大小、职务高低,都应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履职尽责,一心往能打仗、打胜仗上用劲儿。  我是1990年入伍的,翻开我的从军履历,不乏“地雷爆破”、“化学危险品”等字眼儿。常年与这些“高致残、高致恐、高污染、高危险”的高危装备器材“打交道”,迫使我哪怕工作再千头万绪,也
期刊
清晨,嘹亮的起床号划破了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的宁静。  “Get up(起床)!”国际学员模拟连连长陈华晞的一声口令,拉开了第二届国际学员科技周活动的序幕。  这是一场以“深化友谊、突出科技、交流互动、促进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来自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巴西和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军事院校、防卫学院的16名军官和学员,应邀参加。他们与我军5所综合性大学的34名学员一起混合编成“国际学员连”,进行了为期1周
期刊
朝鲜,地球上最神秘的国度之一。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因为遥远和神秘,朝鲜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  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一样神秘。我曾在辽宁省丹东市工作多年,其间有幸随我边防会谈会晤官兵代表一同赴朝,参加双方哨所交流活动,近距离接触了这支传说纷纭、蒙着神秘面纱的朝鲜人民军官兵,记录下了对他们的点滴印象与感受。  当兵是许多朝鲜年轻人的梦想  一个夏日晴朗的早晨,我们从丹东过境,准时到达朝方新义州口岸
期刊
聂荣驾驭着操控器,“噗——,噗噗”尾翼、腹翼、垂尾如变形金刚般依次调整位置,操纵杆一推,涡轮突然加速,飞机滑行,起飞,直冲蓝天……  聂荣微抬下颏儿,目光追逐着蓝天上自己制作的飞机,脸庞被阳光照亮。他神态中充满崇敬、憧憬,还有深深的沉醉。  一  2004年7月的一天,聂荣换岗回连,有个消息令他吃惊:“基地要组建蓝军分队!正在选人。”聂荣呆呆地问:“蓝军?干啥的?”  聂荣服役的部队,是第二炮兵某
期刊
初春的贵州高原,草青花香;今日的黔中大地,水暖景美。4月11日,我们一行十人在解放军出版社梁京平政委和《解放军生活》杂志王南方主编的带队下,到达贵州武警总队,拉开了此次《解放军生活》送文化到基层慰问的序幕。  而这样的活动,我们在去年已经下基层、到边关,演出数十场,走到了祖国大地最边缘、最艰苦的地方。慰问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像是贵州的茅台酒,香了自己,也醉了别人。  郭达的小品来了  当我走进武警贵
期刊
刘技直心中的“值”  2002年,当兵两年的他被单位送去学习开车,直脑筋的他因为教练的一句“不咋地”,愁得快把头皮挠破了。  文图/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基地 孙妍菲 蒋瑞华  其实,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基地勤务保障营的四级军士长刘技直心里的天平一直在左左右右地晃悠个不停。一边是“直”,一边是“值”,刘技直说不管自己心里的那双脚往哪边磨蹭那么一小步,就得立马缩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刘技直的名字里面
期刊
洗澡失窃浴池有责  文/张金岗  空军某部政治处褚干事到自己家楼下的一浴池洗完澡后,发现自己锁衣服的衣箱敞开着,里面衣物都没有了,而且上了锁的锁头也不见了,经仔细查看发现衣箱没有丝毫被撬过的痕迹。他立即找来浴池业主说明情况,同时拨打110报警,并配合民警作笔录。  褚干事考虑到丢失的现金没有相关证据证明,要求业主只赔偿衣物和衣内其他贵重物品的损失,但当即遭到业主的拒绝。他们认为已在浴池醒目位置贴有
期刊
神秘的“大国长剑”,横卧深山洞库,正在接受“一鸣冲天”前的最后一次“体检”。今天,为它“会诊把脉”的人,仍然是谭清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  谭清泉今年58岁,全旅兵龄最长,平均每年160天坚守导弹阵地,人们说他“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  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57岁时还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人们说他“职位越来越低,标准越来越高”。  扎根基层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