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然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部分老师把重点放在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上,部分小组以组长的分析代替了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以集体讨论代替了个人阅读。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反思,以逐步缩小教学理念的完美和现实落后之间的差距。
  一、 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现在的课堂为了追求活跃,似乎越来越害怕静,似乎总希望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这就使学生少了个人潜心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强调阅读课堂活跃,实际上是违反常态阅读规律的,同时,也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个性化的阅读强调学生的个人阅读,能调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让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入境悟情。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静”的价值,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的“静”。
  二、“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中恰如其分的“静”,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学生的独立思考,从“静”做起,多还一点“静”给课堂,多留一点“静”给学生,多置一点“静”给文本,让学生在“静”界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 写味”、“品味”,是我们语文课三部曲。如果只有课堂的活跃,而没有学生自己的品品读读,没有学生凝神的思考,思想的交锋,这是没有思维深度的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微乎其微。
  (二)提供想象空间,进入诗境,融入诗情
  在中国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十分讲究虚实结合,艺术创设的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发挥,去补充,从而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诗的无穷意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提供一个适度“静”的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诗意入脑,把诗情入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三、如何发挥“静”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一个读读品品写写,写写品品再读读的过程。读、品、写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若是太仓促,学生就读不出感情,品不出滋味,也写不出好的东西来。
  (一)默读蓄势,体味感情
  我们总在课堂上安排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男生读,女生读……但是往往会遗忘了默读。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也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默读能培养情感,促进思考。如《十三岁的机遇》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机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而言,这种机遇实在深刻,所以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真切的感受。这样的文章只靠教师的讲授,是难于收到实效的,只有反复品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这样的课堂不需要热闹,不需要过多的探讨研究,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点静的时间,读读品品,品品再读读,他们就能体会、理解同龄人对于梦想的追求了。
  (二)静堂沉思,辅助探讨
  当问题提出时,教师的静可以造成某种悬念,通过“蓄势”,提高学生的期待值,造成学生的有意注意。只有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加深学生的对问题的认识。尽管整个课堂是静的,但学生的思维却在高速运转。
  (三)拓展想象,下笔有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静的氛围提供了想象的条件,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许多哲人在静中思索,迸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品味探究,才会有自己的心得和收获,才会形成自己的见地,才会萌生更多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锻炼并提升学生自我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其他文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最积极状态参与教学活动,甚至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与天俱来的潜能;模仿是人的天性,教育应天性而教;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是现代数学课堂学习成功的不二秘诀。  基于此,数学新课改要求课堂应突出以学生主体,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需要来学习探究,勤于与别的同学合作,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全面稳步推进,初中英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也越来越被广大英语教师所广泛使用。教学实践也证明,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就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个人经验与体会,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引起广大同行们的关注,以期共同探讨,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情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正确的教育不但促进学习者掌握大量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理论。英语学科的教学正是如此,首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习者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其次还必须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谓英语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课堂中在学习知识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终极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根本性转变,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以及学生的“细心”“信心”和“疑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五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障。  本文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用爱心和耐心引导学生的细心、信心和疑心,用这“五心”去实现初中英语的高效课堂教学。  一、教师的“二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1.“爱心”是先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是: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分别是:(1) 20, 40, 120;(2) 20, 60, 100.怎样把每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一般化:怎样的三角形能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二、寻找充分条件  可见,当一个锐角等腰三角形与另一个等腰三角形若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只能是直角三角形、二倍角三角形或三倍角三角形。  同理可证:当△ABC直角等
本文属教学设计,分别从备课和上课两个方面进行撰写。备课部分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就《3.5去括号》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上课部分从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建构活动、数学化认识、基础训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等七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最后教学设计反思部分是笔者对《3.5去括号》教学的再认识。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认为评价学生古诗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文言文阅读成为各地语文中考的必考内容。而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性,使得文言字词解释成为中考必考题之一。那么,如何应对这类考题呢?我们以近两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释词题进行解析。 
“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一道题学生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争辩、探究、交流的场所,它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仅仅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独特、更快捷的解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国内出现了一股民族文化热潮,其中的“汉服运动”也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泱泱华夏流传数千年的“汉服”.也成为广受追捧的传统文化符号
普通高校数码钢琴集体课教材独具特色,要求音乐理论与演奏实践相结合;通俗曲目与经典名曲相结合;传统训练与即兴伴奏相结合。留钕铜教授和李美格副教授出于相同的审美原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