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南京郭文红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班级日志,让笔者豁然开朗: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能有人说:学生生活几乎就是两点一线,成天就是上课,作业,上学放学,哪有那么多的新鲜事情来写。其实不然,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其实都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时留意处处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如楼下默默无闻地补鞋的残疾老人,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和叫嚣的商贩,教室里专心致志奋笔疾书的同学,老师一次与众不同的批评,同学新奇的游戏……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闪烁着情趣、意趣、理趣光芒的宝贵素材,就不会从我们眼皮下悄悄溜走,沉入时间的长河,学生的作文就不愁“无米之炊”。班级日志,任务就是捕捉,打捞这些素材,让之留之笔端,成为永恒,同时,也让学生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当然,要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首先是善于捕捉有意思的人和事物,然后仔细观察。如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外貌神,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等细节。只有观察仔细了,描写才能生动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才能充分展现。其次是教会学生思考。对于人物的表现,找到浅层和深层次的缘由,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法,联想人物的前因后果,就不难有所新发现,有新体会。学生只要勤观察,细思考,不仅能感觉到生活的无穷的趣味,而且对人生有更广阔更深邃的认识和体会。不仅积累作文了素材,更提升了人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会学生加工素材
  如果仅仅是生活中的记录,那就不是作文,而是记流水账。对于班级日志中捕捉的素材,要想写成作文,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如何进行精心提炼素材,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三种方法:
  第一、修剪法。针对学生最想抒发的情感,确定好详略,就是对素材的加工。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就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对于相关的情节大体交代,对于可有可无的情节就干脆不写。因为,只有经过修剪的花朵枝叶才是最美的。材料,只有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第二、嫁接法。“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说材料的加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对于生活中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些现象,我们也可以创造性地塑造属于我们心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会跳出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又不失生活中的真实。例如对学校一些同学的陋习的批判,或者对一些好人好事的歌颂,我们都可以提炼同学们的种种表现,塑造一个典型,来达成我们的写作意图。
  第三、移植法。“换一个时空,换一种背景,或者换一种人物。”让我们的作文更具可读性,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电视剧《王保长歪传》等等,无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达到讽喻现实的作用。如果我们把班级日志积累的素材,置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将会又什么样的效果呢?例如课间的打闹换成在课中的捣乱,把刻苦专研的学习的同学置身于喧闹的课间等等,虽然情节与生活真实不同,然而,本质却还是生活的真实。
  三.教会学生表达
  班级日志,是每个同学必须做的功课,而且也是展现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一般同学都有及其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茶壶倒汤圆”有话说不出来,这也是一部分同学写作的瓶颈。教会学生表达,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如何入手呢?笔者有以下思考:首先,养成勤阅读,勤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词汇量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学生造句写段的质量,准确,连贯,顺畅地表情达意是我们作文的第一基本功;其次,教会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将人物,场景写活;很多学生作文作文骨干有余,丰富不足,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比喻拟人可以让表达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可以使语言文采飞扬,对比夸张可以让对象鲜明突出,等等。第三,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比如先抑后扬,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等。当然,结合平常阅读教学训练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英萍,教师,现居重庆大足。
其他文献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
一.人本理念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人本理念主要来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含义是指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形成了比较先进的人本教育观。  (二)人本理念的教学观念  人本理念的教学观
写作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作文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以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要改变此种“症状”,核心问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课程标准。  在写作上,“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青春期就像一片风景绚烂却又玄机重重的沼泽地,那些流淌着饱满生命力的水生植物兀自摇曳着诱人的风姿,迎上去的人们往往只顾得上表面的美丽和热闹,却忘了脚下还有滞重静谧的泥泞。猝不及防一脚踏上了,那些一路阳关大道走来的少年们会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必经的最重要的一段呢?张惠雯的《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必须佐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法就是在新课标“突出主体地位,发挥创新作用”理念指引下,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实际运用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合作研讨,解决疑难——反馈质疑,加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一篇长篇叙事诗,作者与歌女可谓精神上的“知音”,落难时的“同乡”,一座精神上的桥梁连接着彼此。诗歌中的“感情线”、“生平线”、“音乐线”三线交错联系,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相同,表达的感情最终归一——精神同乡的相互关怀与理解。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开源扩流,方可胸藏万汇任吞吐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能用便是料”的心态,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言必称李白、杜甫,满篇老例酸词,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在当今社会人才激烈竞争的年代,一个人要想很好的表现自己,需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生活、工作和交际所必备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外在的表达能力,它主要指人们使用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情感、意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的一门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创造出适合学生进行交流的氛围,增加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