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一过程进行。其次是“内外之别”,它是指同一思维内容具有不同的语文形式,如“父亲”、“爸爸”、“爹爹”这些词语,从思维方面看,都是同一思维对象;但从语言方面看,它们表达的感情色彩却不一样。“父亲”属于书面语;“爸爸”、“爹爹”属于口头语。书面语显得庄重,口头语显得亲切。第三是“快慢之别”,即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中学生这种语言和思维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往往想得更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思维训练要让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在说的时候能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在写的时候能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抓住“先后之别”,训练学生“会想”“会说”“会写”。
有人说,“会想”不简单,谁不会想。其实不然,一件事,要能做好,必须得事先有个好的计划和安排,这就必须有一个周密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想”。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想”,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训练目标来设置,让学生“想”其能想,“想”其爱想,“想”其可想,并能“想”得清楚。学生的“想”之训练告一段落之后,接着下来的训练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把前之所“想”清楚地说出来。“说”出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补充,使之所“想”变得具体、丰富、生动、完整。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及时训练学生的“写”,使学生把之前的所“想”和所“说”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加以固化。这其间,学生还可以在所写的文字上,反复斟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
二、辨清“内外之别”,训练学生的多种表达形式。
语言的丰富性之一,正是由于同一内容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就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辨清“内外之别”,准确把握词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和作用。注意遣词用语时的语境、对象;注意词语的轻重大小、情感色彩、语体倾向等。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它注重强调合乎逻辑,符合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而从语言训练方面来看,则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思维和思想的表述,要让学生懂得雅俗、深浅、粗细、优劣的区分,让学生掌握同一内容的多种表达形式。
三、明确“快慢之别”,训练学生快速思维,准确表达。
由于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这就要求在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要注意二者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在加强对学生快速思维的训练的同时,要求能准确地表达。学生常常想得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训练时就必须有意识地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入手,加强说和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材料方面多积累,掌握更多、更好的语言表达方法,使其能把所想的东西表达清楚、准确。思维训练要使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以区别于别人所想。语言训练要让学生能够说得清楚、说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这两方面的训练处理好,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从而养成能够快速而周密的思考,准确而生动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的关系,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要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1.《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威特著,刘恒新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8月)
2.《思维训练》(李元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袁曾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现居广西桂林。
语言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首先是“先后之别”,即思维在先,语言在后。教师对学生训练时,要沿着“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这一过程进行。其次是“内外之别”,它是指同一思维内容具有不同的语文形式,如“父亲”、“爸爸”、“爹爹”这些词语,从思维方面看,都是同一思维对象;但从语言方面看,它们表达的感情色彩却不一样。“父亲”属于书面语;“爸爸”、“爹爹”属于口头语。书面语显得庄重,口头语显得亲切。第三是“快慢之别”,即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中学生这种语言和思维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往往想得更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思维训练要让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在说的时候能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在写的时候能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抓住“先后之别”,训练学生“会想”“会说”“会写”。
有人说,“会想”不简单,谁不会想。其实不然,一件事,要能做好,必须得事先有个好的计划和安排,这就必须有一个周密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想”。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想”,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以及训练目标来设置,让学生“想”其能想,“想”其爱想,“想”其可想,并能“想”得清楚。学生的“想”之训练告一段落之后,接着下来的训练就要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把前之所“想”清楚地说出来。“说”出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动补充,使之所“想”变得具体、丰富、生动、完整。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及时训练学生的“写”,使学生把之前的所“想”和所“说”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加以固化。这其间,学生还可以在所写的文字上,反复斟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
二、辨清“内外之别”,训练学生的多种表达形式。
语言的丰富性之一,正是由于同一内容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就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辨清“内外之别”,准确把握词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和作用。注意遣词用语时的语境、对象;注意词语的轻重大小、情感色彩、语体倾向等。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它注重强调合乎逻辑,符合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而从语言训练方面来看,则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思维和思想的表述,要让学生懂得雅俗、深浅、粗细、优劣的区分,让学生掌握同一内容的多种表达形式。
三、明确“快慢之别”,训练学生快速思维,准确表达。
由于思维发展的速度快于语言发展的速度,这就要求在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要注意二者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在加强对学生快速思维的训练的同时,要求能准确地表达。学生常常想得多,却不能清楚、具体、丰富、生动地表达。训练时就必须有意识地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入手,加强说和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材料方面多积累,掌握更多、更好的语言表达方法,使其能把所想的东西表达清楚、准确。思维训练要使学生能想得清楚、想得灵活、想得独特,以区别于别人所想。语言训练要让学生能够说得清楚、说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清楚、写得充实、写得丰富。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这两方面的训练处理好,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升华,从而养成能够快速而周密的思考,准确而生动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的关系,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要同语言的训练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大大提高。
参考资料:
1.《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威特著,刘恒新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8月)
2.《思维训练》(李元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袁曾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现居广西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