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青春的沼泽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期就像一片风景绚烂却又玄机重重的沼泽地,那些流淌着饱满生命力的水生植物兀自摇曳着诱人的风姿,迎上去的人们往往只顾得上表面的美丽和热闹,却忘了脚下还有滞重静谧的泥泞。猝不及防一脚踏上了,那些一路阳关大道走来的少年们会怎样面对人生中这必经的最重要的一段呢?张惠雯的《蓝色年代》以略带忧伤、从容有致的叙述一点点为我们打开一个少年明媚而又幽暗、柔软而又刚强的心灵世界,我们跟着“他”一起忍受那些身体发育带来的冲动与焦灼,一起领略那些敏感而又温暖的情感涟漪,并最终目送“他”“刷洗干净”脚上的泥泞,珍藏起那些给过“他”欢欣也给过“他”痛苦的记忆,像个男子汉那样重新上路……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穆旦《春》)青春期的一切感受总是与看似紧闭实则潜流汹涌的“肉体”有关,安静、内敛、做事有度的高二男孩儿“他”首先体会到的也是与身体有关的感觉,那是一种沉重与轻盈、压抑与飞翔相混合的奇特感受,是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悬置状态。还好,虽然头脑简单、自作聪明的父母对“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引导,“他”那还算平和的青春期状态靠“网上冲浪”等方式就可以舒解。
   然而,家里突然来的阿姨薛彤,却打破了“他”的平静。这个年长的异性唤醒了“他”对“女性”的感觉,也加剧了“他”的身体的紧张感:“他”不敢直视她,害怕和“他”说话,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似乎都带上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和她打交道“他”的脸会发烫,心怦怦地乱跳。也许是为了给自己得了癌症即将失去的乳房留下一丝最美好的回忆,也许是看出了“他”的生理焦灼有意给“他”做一次身体上的“教母”,在“抱猫”这巧妙设置的机缘中,她主动而又非常节制地“诱惑”了“他”,第二天就迅速地离开了,把剩下的一切留给“他”独自担当。
   小说迅速地将“他”抛向冲突最剧烈的高峰之后,反而渐渐放慢了叙述速度。疾缓有度的叙事节奏表明小说要细细考察的是那些紧张的身体变化会衍生出怎样细腻、复杂的情感震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个体生命的真切体认与价值取向。细节作为调整小说叙述速度的枢纽在这里绽放出令人驻足的吸引力。“他”在巨大的困惑中无所适从,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决定去姥姥家,关于“迷路”的叙述隐喻的是“他”在自我觉醒之后即面临的自我迷失,“他”需要凭借姥姥和童年的记忆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记忆中姥姥家的“树荫”荡然无存,倒是“他”找到工具给姥姥修好了松垮的窗帘,挡住了炎热的阳光。儿时姥姥是“他”的庇护者,现在“他”却可以充当姥姥的保护者了,“他”在这一角色转换中找到了“自我”和心理安全感,但情欲却依然来招惹“他”。此时,更高的自我尊重的需要开始浮出水面,抑制并改变着“他”的行为,“他”以跑步和阅读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终于在同学生日聚会对出格举动的拒绝中,“他”发现“他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凭借自己内心那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他”已经有惊无险地趟过了青春期身体异常敏感紧张的那片沼泽地。
   但情感的涟漪仍在继续,“他”按照母亲的吩咐给“她”寄去了遗失的电话本,又寄去了有心留下电话号码的明信片,并彻夜地等待她的消息,然而,一切如石沉大海。当“他”正要把这一切绾起收藏的时候,母亲无意中带回了“她”已确诊为乳腺癌的消息。对于“他”这不啻晴天霹雳,原来她是在即将与死神相对的痛苦中引领“他”认识了生命的神秘与丰饶……生命的脆弱、死亡的阴影这些沉重的内容是“他”仍然稚嫩的心灵无法完全理解与接受的,化蛹为蝶的过程仍在继续,但我们已没有必要为“他”太担心:“他”在“蓝色年代”渐渐积攒起来的内心力量和那些积极的行动已经给了我们相信“他”的充分证据。与小说细腻摹写青春期少年从生理到生命的复杂变化相得益彰的是小说成熟的叙事笔力。大量与人物微妙心绪或者命运有关的意象化细节不仅使小说氤氲着浓郁的诗性,也有力地拓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绵密的叙述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由生理、心理、情感直逼生命本身,一步步从生命原本的混沌中开掘出一条抵达人性深处的幽长隧道,让我们在蓦然中领悟:原来每一个精神上的“自我”之诞生也是如此痛楚而又欢欣。
  
   王海燕,青年评论家,现任教于襄樊学院。
其他文献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自觉性,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
2014年是甘肃新高考的第二年,高考试题仍然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思路上还是变化明显。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
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虚实相生、以虚显实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适当的“留白”,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艺术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留白”智慧,讲究一定的留白技巧和方法,使教学富有成效,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从而构建高效灵动课堂。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
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一直是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题型,而其中的压轴题“探究题”更是学生心痛不已的“鸡肋”。“探究题”得分低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它是综合能力极强,极能体现学生真实阅读水平的题型,所以它又是不允许我们绕过去的“坎”。但人生中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所以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认真探索找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提高“探究题”的得分率。  一.阅读题干,明确题型。  很多考生拿到“探究题”时害怕,主要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
一.人本理念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人本理念主要来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与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含义是指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形成了比较先进的人本教育观。  (二)人本理念的教学观念  人本理念的教学观
写作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作文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以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要改变此种“症状”,核心问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课程标准。  在写作上,“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