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大力倡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1 凸显情景,寓生活问题中体验学习
生活数学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生活接轨。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数学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在参与关心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某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设置了母亲节买花的情景:老师要为母亲买一束花。康乃馨2支10元,玫瑰花3支12元,百合花5支30元。老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可老师身上只有40元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形成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数学知识认知的体验中品尝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
2 尝试操作,于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有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而生活数学恰恰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假设、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心理倾向,使数学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时,我先让学生口算“60÷6= 15÷3= ”有了成功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2= 60÷3= 90÷6= 40÷4= 18÷3= 48÷8= 72÷9= ”的挑战性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使之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和新的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体验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此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
3 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验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①比一比、评一评、画一画、量一量四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②然后,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③通过学生的学具描一描、摸一摸,体验周长。④利用教室、课桌、课本这些天然学具让学生走一走、量一量这些切身感受感知什么是周长。如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由此建立起丰富的事物表象,初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切实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切实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逬发出欲罢不休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顺利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4 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学习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亦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更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因而,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如在低年级数学中,学生设计的生活数学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啊?体重有多少?你和你同位谁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说出结果来,就需要他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而同时需要学生亲历亲为,亲身体验。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同单元的水电费分配问题、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学以致用的快感,同时也真正体验了数学的魅力。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上,携生活于数学,在生活数学中体验学习的兴趣,如此必将使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1 凸显情景,寓生活问题中体验学习
生活数学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生活接轨。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和数学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在参与关心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某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设置了母亲节买花的情景:老师要为母亲买一束花。康乃馨2支10元,玫瑰花3支12元,百合花5支30元。老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可老师身上只有40元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形成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数学知识认知的体验中品尝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创新能力。
2 尝试操作,于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有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而生活数学恰恰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假设、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心理倾向,使数学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时,我先让学生口算“60÷6= 15÷3= ”有了成功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2= 60÷3= 90÷6= 40÷4= 18÷3= 48÷8= 72÷9= ”的挑战性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使之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内在的规律和新的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体验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此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
3 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验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①比一比、评一评、画一画、量一量四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②然后,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③通过学生的学具描一描、摸一摸,体验周长。④利用教室、课桌、课本这些天然学具让学生走一走、量一量这些切身感受感知什么是周长。如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由此建立起丰富的事物表象,初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切实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切实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逬发出欲罢不休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顺利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4 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学习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亦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更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因而,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如在低年级数学中,学生设计的生活数学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啊?体重有多少?你和你同位谁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说出结果来,就需要他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而同时需要学生亲历亲为,亲身体验。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同单元的水电费分配问题、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学以致用的快感,同时也真正体验了数学的魅力。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上,携生活于数学,在生活数学中体验学习的兴趣,如此必将使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