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国学经典,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随时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他们犹如是一杯醇香的美酒,愈品渝香,犹如是一顿让人欲罢不能的精神盛宴,犹如是一滴甘露滋润心田......品读国学,我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得到素养的提高,得到情操的熏陶。
国学,他是一位无声的老师,潜藏着浩瀚的传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他是启蒙人生智慧的钥匙,是走向成功大门的基石。
国学经典的魅力不是说出来的,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我,突然,脑海里想起孟郊的一首名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一次接触这首诗,还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是一个懵懂时期。老师讲授完诗词后,我仍然对这首诗持一知半解的状态,觉得它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首诗,有什么值得我去背诵,有什么值得我去反思呢?直到六年级懂事了,我再次读起这首诗时,我有很多感慨,才知道“母亲”这个神圣的词语头顶上戴着一顶耀眼的光环。或许,大部分人觉得母亲既然把我生出来,就必须为自己操劳一辈子,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当我每次看见母亲精心准备美味的饭菜时,当我看见母亲每天在日晒雨淋环境下工作时,当我看见母亲把最好的留给我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对母亲的不孝,眼泪便湿润了我的眼眶。现在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已为人母的角色,我对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能体会为人母的艰辛,“女子本弱,为母则强”这句话用在母亲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当我每次给学生讲起:“慈母手中线......”我都会回想起自己的母亲,警惕自己要报答母亲的哺乳和教育之恩。这就是国学的魅力,这就是国学的能力,是他教会我做一个孝顺的人。
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让人流连忘返,他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关于学习的,关于孝顺的,关于诚信的.....难道这些传统美德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吗?
关于学习,古有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思不学,只学不思都不会学到真本领。今有郭沫若:“愛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浅显的道理每人都懂,但是真正要做到名言所说的那样,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的目标付出行动,这就是“天才”和“蠢材”的区别。国学经典教会了他们要学思结合,教会了他们只有勤奋才能出天才,教会了他们学习主动性比任何强制性要求还要强......只有好好品读了国学经典,我们才能知道其中大道理之所在也。
关于尊老爱幼,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久久不忘怀----老人在大街上摔倒,无人扶起。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我们的思想却是成反比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如果你问我:“当你遇到老人摔倒在地时,你会不会扶起他?”我很肯定的告诉你:“会,一定会!”因为我知道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是在国学教育下长大的,我深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美德,我们切不可让这种民族魂丧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偶然事件的出现就否认了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美德,所以我必须把经典教给我的美德传承下去。
《三字经》的真谛,家喻户晓。“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孔融在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长辈吃,这种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黄香在九岁时,就知道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体温帮父亲暖被窝,这同样也是我们孝敬父母楷模。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说到孝顺,《二十四孝》里的故事更令人感动。其中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刘恒的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我的脑海不禁闪过了一幕幕父母亲老去的容颜,闪过了一段段为子不够孝顺的片段,想着想着,心生愧疚。
“百善孝为先”,刘恒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孝顺父母的好榜样。我的父母虽不是书香世家,也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也是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熏陶中成长的,因为经典是永不褪色的,是被一代代人传承下去的,所以故事中的美德同样也传承在我的身上。可是再看看当今社会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只知道索取父母,从不懂得回报。其实孝顺父母,并不是什么难事,哪怕只是给父母捶捶背,或是讨讨父母开心,哪怕是给他们买一件漂亮的衣裳;哪怕是一次散步的陪伴。难道这些不是孝敬吗?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做到这个,你就是孝顺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恪守孝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这世界上充满爱。
以上的经典故事不正正在阐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吗?是啊!国学经典,是我们的文化史上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把国学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我们所在何时,身处何方,国学经典所带给我们的训诫与感动,永生难忘。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大湾镇中心小学)
国学,他是一位无声的老师,潜藏着浩瀚的传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他是启蒙人生智慧的钥匙,是走向成功大门的基石。
国学经典的魅力不是说出来的,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我,突然,脑海里想起孟郊的一首名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一次接触这首诗,还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是一个懵懂时期。老师讲授完诗词后,我仍然对这首诗持一知半解的状态,觉得它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首诗,有什么值得我去背诵,有什么值得我去反思呢?直到六年级懂事了,我再次读起这首诗时,我有很多感慨,才知道“母亲”这个神圣的词语头顶上戴着一顶耀眼的光环。或许,大部分人觉得母亲既然把我生出来,就必须为自己操劳一辈子,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当我每次看见母亲精心准备美味的饭菜时,当我看见母亲每天在日晒雨淋环境下工作时,当我看见母亲把最好的留给我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对母亲的不孝,眼泪便湿润了我的眼眶。现在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已为人母的角色,我对这首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能体会为人母的艰辛,“女子本弱,为母则强”这句话用在母亲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当我每次给学生讲起:“慈母手中线......”我都会回想起自己的母亲,警惕自己要报答母亲的哺乳和教育之恩。这就是国学的魅力,这就是国学的能力,是他教会我做一个孝顺的人。
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让人流连忘返,他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关于学习的,关于孝顺的,关于诚信的.....难道这些传统美德不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吗?
关于学习,古有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思不学,只学不思都不会学到真本领。今有郭沫若:“愛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浅显的道理每人都懂,但是真正要做到名言所说的那样,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的目标付出行动,这就是“天才”和“蠢材”的区别。国学经典教会了他们要学思结合,教会了他们只有勤奋才能出天才,教会了他们学习主动性比任何强制性要求还要强......只有好好品读了国学经典,我们才能知道其中大道理之所在也。
关于尊老爱幼,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久久不忘怀----老人在大街上摔倒,无人扶起。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我们的思想却是成反比例,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如果你问我:“当你遇到老人摔倒在地时,你会不会扶起他?”我很肯定的告诉你:“会,一定会!”因为我知道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是在国学教育下长大的,我深知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美德,我们切不可让这种民族魂丧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偶然事件的出现就否认了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美德,所以我必须把经典教给我的美德传承下去。
《三字经》的真谛,家喻户晓。“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孔融在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长辈吃,这种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黄香在九岁时,就知道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体温帮父亲暖被窝,这同样也是我们孝敬父母楷模。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说到孝顺,《二十四孝》里的故事更令人感动。其中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刘恒的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我的脑海不禁闪过了一幕幕父母亲老去的容颜,闪过了一段段为子不够孝顺的片段,想着想着,心生愧疚。
“百善孝为先”,刘恒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孝顺父母的好榜样。我的父母虽不是书香世家,也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也是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熏陶中成长的,因为经典是永不褪色的,是被一代代人传承下去的,所以故事中的美德同样也传承在我的身上。可是再看看当今社会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只知道索取父母,从不懂得回报。其实孝顺父母,并不是什么难事,哪怕只是给父母捶捶背,或是讨讨父母开心,哪怕是给他们买一件漂亮的衣裳;哪怕是一次散步的陪伴。难道这些不是孝敬吗?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做到这个,你就是孝顺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恪守孝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这世界上充满爱。
以上的经典故事不正正在阐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吗?是啊!国学经典,是我们的文化史上的瑰宝。让我们一起把国学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我们所在何时,身处何方,国学经典所带给我们的训诫与感动,永生难忘。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大湾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