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一、诱发动机,拓宽学习思路
  
  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与满足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开拓学习思路,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为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教师要在教学之中不断地拓宽学生思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如教学《太阳》一文,要求学生预读《后羿射太阳》、《神奇的太阳》,了解课文开头引用的传说的详细内容,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精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索,太阳离地球远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而认识太阳在宇宙中的地位及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太阳能为人类造福等时代信息。课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借阅《太阳公公的一家》、《星空·地球与太阳》等书,开展了“宇宙星球大联欢”活动。活动中学生每人扮演一颗星球,自己动手绘制了星球头饰,写《自我介绍》。他们有的单人表演,编课本剧,制作道具,进行排练,有的则自愿组成小组,设计排演了《月宫嫦娥回娘家》《牛郎织女赛跑》、《给太阳公公祝寿》等童话剧。学生积极性很高,编剧本、背台词,排演一次又一次,学得不亦乐乎。又如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人作诗词讲究“诗情画意”,教学之时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古诗词的意境。一次我要求学生按照古诗《江上渔者》的意思,指导学生各作一幅画。为了把活动开展好,我要求大家绘画前一定要先查阅有关资料,深入领会诗意,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争取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画。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诱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思维。结果同学们所作的画异彩纷呈,有的画水彩画,有的画水粉画,有的水墨画、工笔画、漫画等,画面粗犷或纤细,动感十足,无不闪耀着同学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使学生不仅深入地领会了教材内容,又扩大了知识,拓宽了学习思路,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二、横向联系,整合学习资源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综合,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及学科内外的联系和沟通,也就是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要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可在教具上下功夫。可以折纸船(实物)、画一幅“三国形势图”(图片)。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三国形势图”,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查阅资料,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后,结合内容编写课本剧,将学习历史、美术和学习课文结合在一起。如果学生真正投入到这一学习中去,他们可能用到的学习方式,所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目标。一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运用多智能理论设计教学、演讲,向学生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做什么?画画:环保宣传画或描述村庄美丽毁灭过程的连环画、漫画,配乐表演,角色可以是树木、小鸟、花草、人、洪水等。测算、列表:根据《珍爱家园》所提供的数据,测算砍伐每公顷森林可以带来多少损失,制成表格。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如“环保之歌”。让教学融语文、写作、社会、数学、美术为一体,突出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
  
  三、拓展延伸,寓实践于活动中
  
  和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因此,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自主组成活动组。
  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按照学生各人不同的兴趣,成立形式多样的活动组。活动组的原则是:活动和课堂教学相配合,这样有利于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根据学生的特长自愿结合,有利于扬长避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显示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我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上街观察和调查,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综合,写成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呼吁社会行动起来,纠正广告和商标中的错别字;有的小组提出了保护母亲河——富屯溪的构想。在我市建市二十周年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客人做导游”、为“南武夷——和平古镇设计广告词”、“邵武的昨天、今天、明天”等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写出了《南武夷导游的窍门》、《邵武城南新区发展规划》等文章,图文并茂,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为使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有计划地开展诸如“成语接龙”诗歌朗诵,课前三分钟演讲比赛,丰富学生语感,提高运用和表达能力;二是参与校报的编辑和自办班级手抄报。编报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了编好或办好一张已设计制作的报纸,他们都会自觉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猎取文山书海中的新鲜养分,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阅读书刊杂志的兴趣与热情。他们会问老师怎样阅读、怎样采编、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有针对性地画画。这时老师若因势利导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和积累的方法,进而延至“写作”和“美术”,将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好的读书方法,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审美情趣,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而且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视野,而且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其他文献
毕业试卷一启封,教师们就大发感慨:“现在的语文真是没法教了。”有好事者曾作出统计,整张试卷,课本知识仅占30%左右,其余都是活学活用的课外知识,怎能不引起教师们的哗然?由毕业试卷我们又想到“纲要”中也曾多次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
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之处。这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文本中的“补白”艺术,要充分引领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从2001年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即教师不能只做立足于做三尺讲台的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这实际上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内容和素材又如何去追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断一:(教师甲
我校距离城关60公里,所属14所学校,250位老师,分为平原点、由义点、潮碧点。平原点5所学校有教师150名,由义点和潮碧点9所(撤并前是13所学校20个教学点)61名语文老师(按参评职称的学科来统计)分布在两边的山头,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呢?    一、对症下药,消除疑虑,坚定信心    由于边远学校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多,一个人往往担任好几个学科的教学,有时去年担任语文科教学,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人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关注的是如何将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就可以了,于是把那些“不能让学生高兴”的技能教学统统抛至于脑后,不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就出现从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一个极端走向淡化技能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技能教学的去留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实践证明,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还有所谓人乃“沧海一粟”,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这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之感。惟陈子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高明的教师常潜心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用引人入胜、顿挫铿锵、有“穿透力”的语言,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一、精雕细琢,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除了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外,精雕细琢后的教学语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