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认识好朋友》一课时,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叫出对方同学的名字和促进新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安排了到操场上做游戏——兔宝宝快回家(“说说自己的姓名”)。全班围成1个圈,一个小朋友当熊宝宝,其他小朋友当兔宝宝。当熊宝宝追上兔宝宝时,兔宝宝能说出熊宝宝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兔宝宝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回家。熊宝宝大家轮流着当。孩子们处于非常激动与兴奋中,于是笔者问:“我们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你都认识吗?你都可以顺利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你不能叫车他人的名字,你也许会回不了“家”哦!怎么办好呢?”小朋友们都说:“赶紧认识他。”于是全班在操场中开展了认识新朋友的活动。教师引导孩子们不认识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同学,可以通过握握手、说姓名、拥抱等方式,积极地认识新朋友。然后分组游戏。游戏中,教师又提出:你知道你认识的的同学有什么爱好吗或者特长吗?很快,大伙又进入互相询问、介绍。课中,很多小朋友从陌生变成了好朋友,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结识新朋友的乐趣与愉悦,减少了部分孩子因胆小、害羞而不能快速去认识新伙伴情况。
  这样的学习方式给一年级的新入校的孩子们带来了愉悦,他们可以从中自由地表达所知、所见和所感。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个方面的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联系,真情演绎,拓展生活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人人都有情感,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所以,在《思品和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陶冶情操,得到启迪,使美好的情感体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如: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与语文、音乐、数学、美术、体育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与联系,尽力演绎一个个美好、和谐的情感体验氛围,使每一个孩子在感动中感悟、在体会中学会。
  如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台湾同胞渴望回归心情的体验,笔者从网络中找到了《乡愁》一诗,播放朗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台湾同胞回归
  “学科联系,真情演绎,拓展生活”,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使《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强了该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学生顺利和谐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探索的最好平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无处不在,而现实生活又是思想品德的丰富的源泉。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如果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将是在喻教于乐中进行,学生的认知、情感将同时得到和谐发展。并且,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会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因此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对更好的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的一课前,让班级的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10分钟,并告诉学生可以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只要开心就好。上课伊始,我便随机问学生一下几个问题:
  (1) 你是怎么活动的?
  (2) 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3) 你期待以后都这样活动吗?为什么?
  通过活动和回答,每个学生的心中自然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快就可以懂得集体中规则的重要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从生活的事例中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解开他们心中的疑团,推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就会创造了生活化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经验的改组,从而提高了应用实践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与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在爱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巩固了各学科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每一颗心灵在加闪光中如花繁盛、似锦美妙。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政治课是高中教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本文就高中政治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分别就生活情境、问题情境、音频视频情境作了重点解析,然后就高中政治教学中以情激学方面内容进行了探析,提出了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注入等三点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 情境 教学  相比于其它学科而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突出的两个难点:一是学科的观点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面向新世纪,教会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高中政治教学中应采用多种途径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改正和弥补自己的弱点,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 学习氛围 兴趣 自我设问 掌握思维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偏见和事实上存在的歧视以及政治课教学中设计问题机械、浅白
【摘 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教和学共同中介的课程。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在于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明确活动目标,丰富活动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积极引导,积极参与,认真评价,重视对学生课下观察、访问、收集、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活动 实效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
期刊
[摘要]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本文试图就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和实施方面做出阐述,以使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更有实效。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
前言:约翰·威尔逊( John Wilson, 1928~ ) 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对本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字:道德 威尔逊 教育  一、对“道德”的界定  “道德”这个词可能是含糊不清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说话群体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事。黑尔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这个此事是含糊的甚至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的延伸——作业,越来越引起师生的注意。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作业的形式和种类要丰富多样,体现趣味性,这样设计的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的获得新知。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作业 延伸 自主 趣味性  做了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师,深知作业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合理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讨 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教师中心主义,“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剥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权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
期刊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对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地影响学习、影响自我意识的形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成人感带给他们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思维的不全面性却造成他们观念上的极端与行为上的“我行我素”。加上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以及“年少轻狂”,甚至盲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