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想象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与手段已是教育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形势的变化,对广大的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再也不能仅囿于传统的课本教学思路,要敢于跳出如来佛的掌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从而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也理所当然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现状也确实令人担忧,事倍功半比比皆是,徒劳无功以至事与愿违者也不乏其例。因此,对阅读教学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反思,找出弊端的根源,确立努力的方向,提出改进的举措,实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在难辞其咎的现状面前责无旁贷之职责。
  目前,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在指导思想上并未完全打破和超越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在学习目标上仍然注重继承型人才的塑造,忽视了开拓和创造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改革在语文方面见效不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使许多语文教师圆于狭隘的功利性教学观念。
  如今,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中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个解放为我们培養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营造宽松的课堂生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指导者,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以保证学生在不受老师的影响下作深入的思考,并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也唯有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
  二、朗读、设置问题、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
  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储备才丰富,而表象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其他文献
所谓的诵读,字面的意思就是把文章读出声音来,其实它包含朗读和背诵两方面的内容。诵读是阅读的方法之一,在新课标中就指出,小学1-2年级学段要学习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小学3-6年级段指出,学习诵读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在古时候,老师教学生阅读就十分重视诵读,如今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诵读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要领和
期刊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普
期刊
【内容摘要】问题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不断探讨的问题。它涉及的各种因素很多,即有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也有社会各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学生虽然每班为数不多,但其不良影响的感染力却是非同一般。本文主要从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结合本班问题学生的  【关键字】问题学生 教育无痕  一、案例入手,启发感悟  无痕教育是以情境暗示,让孩子们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受教育体制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尤为突出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语法轻交际,重文字轻口语的做法,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如何让中学英语口语教学走出困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做的一些粗浅尝试:  一、消除心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提问使学生能够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分析图表解决实际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
期刊
美术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多年来,教育部门始终没有放松齐抓共管,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美术教育依然薄弱,美术教学问题尚未解决,那么如何让美术学习有效、终生受益,达到全民审美的提升,这是美术教育的现实思考。  美术课要寻找出路,真正落实美育,就要拓宽教学途径,建立实效操作,理想的空间,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本身,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美术学习的途径  1、学习美术的起点不是学校,是家庭。家
期刊
【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许多的教师心中早已形成一个坚固的模式,所以在现代的发展中新技术的出现并没有将教师的教学模式产生多大的改变,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让课堂的气氛保持着较为沉闷的形式。不仅不能让新型设备与技术发挥其作用,还等于是在浪费学校在这方面创造的资源。文章通过对初中语文与信息整合点上的突破结合实例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与说明,望能给相关的教育者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
期刊
【内容摘要】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信息技术的运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生活 新课程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导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走进
期刊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现代教学的最优优化。它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了多媒体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它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
期刊
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指导,但多数学生朗读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练习须“多”。  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