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班有一名叫李杰(化名)的男生,3岁时父母离婚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和同学们来往,没事时就钻进游戏室,常常因玩游戏迟到,耽误学习,学习成绩下降。每次他迟到我都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并给他讲解了学生玩游戏的危害和不上课的弊处,他总是面无表情地听后便默默离开。可是第二天早晨依旧如此,我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他。只见他一声不吭地低着头,待我批评完后,我看见他的眼角竟有一丝不屑的神情,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我默问自己:当着这么多同学和老师的面,这样对一位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好吗?也许这样的批评方式会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事后,李杰仍然会因玩游戏而上学迟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心中困惑重重。
回忆起他那不屑的神情,我思量着:我作为班主任,对于这样一位缺少父母爱的孩子,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改掉不良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考虑到李杰特殊的家庭情况,我决定由批评转为从爱入手。于是,我把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的班长调与李杰同桌,让班长的热情去影响李杰。有时我会找他谈话,鼓励他,给他讲讲小学生玩游戏的害处。我还与他父母取得联系,让他的父母经常给他打电话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果然,本身就很聪明的他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可因为打游戏而迟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每次我都会耐心地与他交谈,他也不再是敌对的目光,可事隔几天他依旧会再犯。这样重复的谈话批评的方式令我感到疲惫不堪,我有些心灰意冷,我是不是该就此放弃呢?
一天早晨,李杰又没到校,想起这段时间来我对他的付出,心里难免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我冲到李杰经常去的那间游戏室。此时李杰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游戏,并没有察觉我的到来。我一言不发地站在他的身后看着他,当他发现我严厉的目光时,羞愧地低下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回了学校。一路上,我没有说一个字,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他。我发现他不时用眼睛偷看我,当一接触到我严厉的目光时,他便很慌乱地把头低了下去。到校后,我也没说什么,就让他进教室上课,此时,我发现他双眼噙着泪水,抬起头,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我挥挥手,让他走进教室,我似乎感觉到他的脚步有些沉重。
回到办公室,我考虑着这次该用怎样的方式批评教育他。突然,我想起了刚才一路上我一言不发时李杰不时偷看我的眼神,于是我一改往日与他耐心交谈的方式,只是一言不发地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他,也许这种无声的批评让他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又想起他进教室前对我欲言又止的神情,难道他是想对我说点什么?是啊,以前每次都是我找他谈话、叮嘱后,他才认错,保证改正,而这次我一言不发,他却有想对我说话的冲动。此时,我心头一亮:何不对他进行一次无声的批评呢?我决定给他写一封信。信中我谈了对他成绩进步的肯定,谈了同学们对他的喜爱,谈了父母对他的期望,谈了他的理想,谈了做人的诚信,也谈了游戏对学生的危害,最后,我还针对他喜欢绘画的特点写了老师对他的期望。第二天一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递给我一幅卷好的画,我疑惑地展开画,眼前一亮:画的右下方画了一间游戏室,游戏室的门紧闭着,一个张开翅膀的小男孩飞出游戏室,展翅飞向蓝天,那小男孩嘴里喊着:“王老师,您就看我的行动吧!我会飞向蓝天的!”我惊叹,这是一幅想象力多么丰富的图画,这是一个多么灵性的孩子,我暗自庆幸找回了他。后来,果然很少再见他上学迟到了。每次我走进教室看到他端坐在座位上时,我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投去一个赞许的微笑,他也会腼腆地对我一笑。我猜想,也许他还是会忍不住去游戏室,但是不迟到就已经是他最大的进步。
于是,我趁热打铁,利用班会课召开了“告别游戏室”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因玩游戏而产生严重后果的故事,展示了很多搜集的图片,讨论了玩游戏的危害,在整节课中,我都在暗暗观察李杰,我发现他的表情在不断变化,疑惑?惊讶?悔恨?在班长带领全班宣读倡议书时,我看到的更是他坚定的表情,我如释重负地笑了,我坚信,李杰会改的,一定会的。
果然,李杰再也没有迟到过。第二年,李杰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了。毕业联欢会上,他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本子的第一页写着:王老师,谢谢您!
【我的反思】
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如果批评的方式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就会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情绪,毫无收获。
回顾批评教育李杰的过程,我经历了三次批评教育方式的变化,对李杰的初次冲动的批评,是一种说教式的批评,是一种教师认为对学生理所当然的批评,殊不知这种批评让这位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的孩子毫不动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虽然口头上承认错误,答应改正,但心里却并不想真正改正,所以才会继续再犯错。随后,我由一味的批评转为从爱入手,找他谈心,和同学们一起给予他关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让李杰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好意,当他犯错时与他分析游戏的危害,适时提出改正的要求,学生会容易接受。但游戏就像毒品,不是轻易能戒掉的。这时的重复谈话方式让学生感到一种唠叨和负担。我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再次改变对他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再对他进行重复的说教,而是严厉地将他带出游戏室,送进教室,用行动无声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你需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接着再通过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去感化他、唤醒他、启发他,因为人都是感性的,特别是像李杰这样一位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的孩子,表面看似平静,其实内心的情感却极其丰富,极其脆弱,此时无声胜有声,信中动情的话语容易使他感动,这充满人情味的疏导,使他以情换情,决心改正。在不断的进步中,我及时给予他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手势,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适时开展的主题班会更是起到了快马加鞭的作用,这是一种暗示教育,于无声处见实效,使李杰真正走出游戏室,改掉不良习惯。
李杰的转变过程使我深知,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努力去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在学生犯错时,要善于捕捉住批评的契机,掌握更多的批评教育方式,因人、因事而异,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让每一次的批评教育都像一股甘甜的泉水,缓缓流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回忆起他那不屑的神情,我思量着:我作为班主任,对于这样一位缺少父母爱的孩子,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改掉不良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考虑到李杰特殊的家庭情况,我决定由批评转为从爱入手。于是,我把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的班长调与李杰同桌,让班长的热情去影响李杰。有时我会找他谈话,鼓励他,给他讲讲小学生玩游戏的害处。我还与他父母取得联系,让他的父母经常给他打电话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果然,本身就很聪明的他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可因为打游戏而迟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每次我都会耐心地与他交谈,他也不再是敌对的目光,可事隔几天他依旧会再犯。这样重复的谈话批评的方式令我感到疲惫不堪,我有些心灰意冷,我是不是该就此放弃呢?
一天早晨,李杰又没到校,想起这段时间来我对他的付出,心里难免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我冲到李杰经常去的那间游戏室。此时李杰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游戏,并没有察觉我的到来。我一言不发地站在他的身后看着他,当他发现我严厉的目光时,羞愧地低下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回了学校。一路上,我没有说一个字,只是用一种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他。我发现他不时用眼睛偷看我,当一接触到我严厉的目光时,他便很慌乱地把头低了下去。到校后,我也没说什么,就让他进教室上课,此时,我发现他双眼噙着泪水,抬起头,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我挥挥手,让他走进教室,我似乎感觉到他的脚步有些沉重。
回到办公室,我考虑着这次该用怎样的方式批评教育他。突然,我想起了刚才一路上我一言不发时李杰不时偷看我的眼神,于是我一改往日与他耐心交谈的方式,只是一言不发地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他,也许这种无声的批评让他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又想起他进教室前对我欲言又止的神情,难道他是想对我说点什么?是啊,以前每次都是我找他谈话、叮嘱后,他才认错,保证改正,而这次我一言不发,他却有想对我说话的冲动。此时,我心头一亮:何不对他进行一次无声的批评呢?我决定给他写一封信。信中我谈了对他成绩进步的肯定,谈了同学们对他的喜爱,谈了父母对他的期望,谈了他的理想,谈了做人的诚信,也谈了游戏对学生的危害,最后,我还针对他喜欢绘画的特点写了老师对他的期望。第二天一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递给我一幅卷好的画,我疑惑地展开画,眼前一亮:画的右下方画了一间游戏室,游戏室的门紧闭着,一个张开翅膀的小男孩飞出游戏室,展翅飞向蓝天,那小男孩嘴里喊着:“王老师,您就看我的行动吧!我会飞向蓝天的!”我惊叹,这是一幅想象力多么丰富的图画,这是一个多么灵性的孩子,我暗自庆幸找回了他。后来,果然很少再见他上学迟到了。每次我走进教室看到他端坐在座位上时,我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投去一个赞许的微笑,他也会腼腆地对我一笑。我猜想,也许他还是会忍不住去游戏室,但是不迟到就已经是他最大的进步。
于是,我趁热打铁,利用班会课召开了“告别游戏室”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因玩游戏而产生严重后果的故事,展示了很多搜集的图片,讨论了玩游戏的危害,在整节课中,我都在暗暗观察李杰,我发现他的表情在不断变化,疑惑?惊讶?悔恨?在班长带领全班宣读倡议书时,我看到的更是他坚定的表情,我如释重负地笑了,我坚信,李杰会改的,一定会的。
果然,李杰再也没有迟到过。第二年,李杰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了。毕业联欢会上,他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本子的第一页写着:王老师,谢谢您!
【我的反思】
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如果批评的方式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就会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抗情绪,毫无收获。
回顾批评教育李杰的过程,我经历了三次批评教育方式的变化,对李杰的初次冲动的批评,是一种说教式的批评,是一种教师认为对学生理所当然的批评,殊不知这种批评让这位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的孩子毫不动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虽然口头上承认错误,答应改正,但心里却并不想真正改正,所以才会继续再犯错。随后,我由一味的批评转为从爱入手,找他谈心,和同学们一起给予他关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让李杰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好意,当他犯错时与他分析游戏的危害,适时提出改正的要求,学生会容易接受。但游戏就像毒品,不是轻易能戒掉的。这时的重复谈话方式让学生感到一种唠叨和负担。我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再次改变对他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再对他进行重复的说教,而是严厉地将他带出游戏室,送进教室,用行动无声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你需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接着再通过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去感化他、唤醒他、启发他,因为人都是感性的,特别是像李杰这样一位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的孩子,表面看似平静,其实内心的情感却极其丰富,极其脆弱,此时无声胜有声,信中动情的话语容易使他感动,这充满人情味的疏导,使他以情换情,决心改正。在不断的进步中,我及时给予他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手势,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适时开展的主题班会更是起到了快马加鞭的作用,这是一种暗示教育,于无声处见实效,使李杰真正走出游戏室,改掉不良习惯。
李杰的转变过程使我深知,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努力去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在学生犯错时,要善于捕捉住批评的契机,掌握更多的批评教育方式,因人、因事而异,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让每一次的批评教育都像一股甘甜的泉水,缓缓流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