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随着管理层对信贷业务监管的日益严格和规范,银行借到表外腾挪资产的空间日渐压缩,但银行同业业务却趁机突飞猛进。
截至2013年年末,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为9.37万亿元,规模较年初下降4112亿元,仅微降4.2%;其中,四大行整体降幅为1%,股份制银行降幅为7%,这还是在银监会2013年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结果。
具体而言,规模微降主要受存放同业大幅减少1.07万亿元,以及买入返售资产增长放缓的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1.14万亿元,2.5倍于买入返售资产的增量。
与2012年买入返售资产大增2.56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增2401亿元相比,2013年跷跷板般的资产结构变化已然折射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思路已发生重大变化:即规模小幅回落,结构大幅调整。
同业资产结构调整
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由存放同业、同业拆出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部分组成,2013年存放同业款项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低收益同业资产,为在规模不增的前提下获取高收益,上市银行主动压缩存放同业资产。
年报数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存放同业款项较年初减少1.07万亿元,降幅达30%,余额2.4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压缩7500亿元,降幅49%,仅光大银行存放同业款项增加200亿元;四大行整体压缩3200亿元,降幅16%,仅农业银行增加1350亿元。
与此同时,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却出现环比回落。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600亿元,增幅11%,但环比2013年三季度末减少1768亿元。
不过,数据显示,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配置策略却出现分化,部分银行选择继续加大配置力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较年初大幅增长315%、198%及265%,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
市场的共识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放缓与预期的政策监管有关,包括传闻的“9号文”对同业资产集中度管理以及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出表的限制。银行配置策略的分化则与每家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有关。
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结构来看,2013年,银行对买入返售票据进行了压缩,但是仍加大了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配置,与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增加较为一致。其中,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300亿元;买入返售票据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1400亿元。
应收款项类投资成新宠
2013年,在同业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包括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非标”业务成为监管重点,腾挪资产的空间受到限制。于是,银行又开始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应收款项类投资成为“非标”的新宠。
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为3.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4万亿元,增幅超过50%。其中,股份制银行经营策略尤为激进,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1.23万亿元,增幅达162%。其中招商银行631%、中信银行432%、浦发银行223%、兴业银行195%,上述4家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增幅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从上市银行的资产结构明细可以发现,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正在接纳从同业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增“非标”资产。2013年年末,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3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370亿元;资产管理计划余额2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890亿元,可以用“暴增”来形容。
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来看,“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因此,应收款项类投资对资本的节约并不能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提并论。但是,应收款项类投资井喷的最主要原因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规避,以及银行对买入返售业务未来监管从严预期下的提前进行的金融创新。
当然,这里包括很多具体的同业业务创新模式,包括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定期存贷质押+额外直接授信、委托定向投资,以及海外租赁通道等多种模式,大部分创新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存款增长、不占信贷规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以及稳定客户资源等益处。
以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为例,其运作模式主要流程为:首先,银行发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资完成后将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资金在理财客户的保证金账户中形成类似于结构性存款的保证金存款;其次,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或者同业资金投资于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单一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非标资产,通过券商、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机构以委托贷款的形式为客户融资;最后,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定期存款为银行所投资的非标资产提供质押担保,而理财客户亦需和银行签署担保合同。同时,资管计划与理财产品通过签订TRS协议,将利息较低的定期存款收益互换为利息较高的资管产品浮动收益。
TRS将潜在的投资关系包装成收益互换关系后,即可实现银行、投资者和融资客户的共赢。
对银行而言,TRS理财产品首先能为银行增加存款,降低贷存比:TRS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形成保证金存款,增加了一般性存款,降低了银行的贷存比考核压力;其次,不增加风险资产,资本零占用:保证金存款冻结期限截止日与融资期限到期日,银行投资的非标资产由于有TRS的保证金存款作足额质押,因此该投资扣除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敞口为零,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此外,不增加银行理财非标规模压力:TRS投资的是银行定期存款,并非直接投资“非标”资产,能绕开银监会“8号文”的监管。 在整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的收益为“定期存款收益+企业客户融资成本-TRS互换协议成本-同业资金成本/内部FTP资金成本-通道费用”,同时还留住了客户。
对投资者而言,理财资金不直接参与“非标”投资,但通过互换获得了较高的“非标”资产收益。另一方面,虽然通过互换投资者承担“非标”资产的名义风险,但实际上仍是由银行刚性兑付。
对授信存在瑕疵的企业融资客户来说,尤其是政策限制贷款行业的客户,通过“非标”渠道成功融资。
数据显示,12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46.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3%,各大银行均增加了零售贷款规模,尤其增加了小微贷款等高收益率资产占比,其中,民生银行小微贷款增速高达27.69%,小微贷款占比也位于所有上市银行第一。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截至2013年年底,12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67.9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9.76%,增速较前一年明显下滑。
在资产结构方面,2013年下半年以来,考虑到即将出台的“9号文”,上市银行普遍缩减了收益率较低的存放同业和拆入资金规模,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仍然维持小幅增长,其中,中信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较年初暴增300%。与此同时,非标资产转移至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同比增长率超过50%,表明银行同业策略的悄然改变,也说明当前对应收款项类投资的监管仍处于薄弱环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在“非标”资产的配置上承担的风险远大于四大行,不过高收益率的“非标”资产一般投向为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在2014年经济下行及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非标”资产无论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总体配置规模或将下降。
据了解,应收款项类投资通常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银行自己买自己的应收款项;第二种是银行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托受益权;第三种是银行帮助别的机构代持,然后再卖回被代持的机构。
不过,每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不同,相应的不同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果银行不良率上升很快,买自己的应收款项就会多一点;买信托受益权涉及的是杠杆,不断借同业资金,通过利差套利,风险不可控;代持基本上是小银行不敢去投资,就做一些比较稳当的业务。
4月10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要求信托公司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转型发展。随着“非标”资产和通道业务监管的加强,银行同业业务监管预期也将强化,短期信托通道将受影响,但也将加快“非标”业务的创新进程。
截至2013年年末,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为9.37万亿元,规模较年初下降4112亿元,仅微降4.2%;其中,四大行整体降幅为1%,股份制银行降幅为7%,这还是在银监会2013年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结果。
具体而言,规模微降主要受存放同业大幅减少1.07万亿元,以及买入返售资产增长放缓的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1.14万亿元,2.5倍于买入返售资产的增量。
与2012年买入返售资产大增2.56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增2401亿元相比,2013年跷跷板般的资产结构变化已然折射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思路已发生重大变化:即规模小幅回落,结构大幅调整。
同业资产结构调整
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由存放同业、同业拆出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部分组成,2013年存放同业款项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低收益同业资产,为在规模不增的前提下获取高收益,上市银行主动压缩存放同业资产。
年报数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存放同业款项较年初减少1.07万亿元,降幅达30%,余额2.4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压缩7500亿元,降幅49%,仅光大银行存放同业款项增加200亿元;四大行整体压缩3200亿元,降幅16%,仅农业银行增加1350亿元。
与此同时,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却出现环比回落。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600亿元,增幅11%,但环比2013年三季度末减少1768亿元。
不过,数据显示,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配置策略却出现分化,部分银行选择继续加大配置力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较年初大幅增长315%、198%及265%,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
市场的共识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放缓与预期的政策监管有关,包括传闻的“9号文”对同业资产集中度管理以及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出表的限制。银行配置策略的分化则与每家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有关。
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结构来看,2013年,银行对买入返售票据进行了压缩,但是仍加大了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配置,与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增加较为一致。其中,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300亿元;买入返售票据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1400亿元。
应收款项类投资成新宠
2013年,在同业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包括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非标”业务成为监管重点,腾挪资产的空间受到限制。于是,银行又开始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应收款项类投资成为“非标”的新宠。
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为3.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4万亿元,增幅超过50%。其中,股份制银行经营策略尤为激进,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1.23万亿元,增幅达162%。其中招商银行631%、中信银行432%、浦发银行223%、兴业银行195%,上述4家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增幅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从上市银行的资产结构明细可以发现,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正在接纳从同业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增“非标”资产。2013年年末,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3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370亿元;资产管理计划余额2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890亿元,可以用“暴增”来形容。
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来看,“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因此,应收款项类投资对资本的节约并不能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提并论。但是,应收款项类投资井喷的最主要原因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规避,以及银行对买入返售业务未来监管从严预期下的提前进行的金融创新。
当然,这里包括很多具体的同业业务创新模式,包括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定期存贷质押+额外直接授信、委托定向投资,以及海外租赁通道等多种模式,大部分创新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存款增长、不占信贷规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以及稳定客户资源等益处。
以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为例,其运作模式主要流程为:首先,银行发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资完成后将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资金在理财客户的保证金账户中形成类似于结构性存款的保证金存款;其次,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或者同业资金投资于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单一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非标资产,通过券商、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机构以委托贷款的形式为客户融资;最后,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定期存款为银行所投资的非标资产提供质押担保,而理财客户亦需和银行签署担保合同。同时,资管计划与理财产品通过签订TRS协议,将利息较低的定期存款收益互换为利息较高的资管产品浮动收益。
TRS将潜在的投资关系包装成收益互换关系后,即可实现银行、投资者和融资客户的共赢。
对银行而言,TRS理财产品首先能为银行增加存款,降低贷存比:TRS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形成保证金存款,增加了一般性存款,降低了银行的贷存比考核压力;其次,不增加风险资产,资本零占用:保证金存款冻结期限截止日与融资期限到期日,银行投资的非标资产由于有TRS的保证金存款作足额质押,因此该投资扣除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敞口为零,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此外,不增加银行理财非标规模压力:TRS投资的是银行定期存款,并非直接投资“非标”资产,能绕开银监会“8号文”的监管。 在整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的收益为“定期存款收益+企业客户融资成本-TRS互换协议成本-同业资金成本/内部FTP资金成本-通道费用”,同时还留住了客户。
对投资者而言,理财资金不直接参与“非标”投资,但通过互换获得了较高的“非标”资产收益。另一方面,虽然通过互换投资者承担“非标”资产的名义风险,但实际上仍是由银行刚性兑付。
对授信存在瑕疵的企业融资客户来说,尤其是政策限制贷款行业的客户,通过“非标”渠道成功融资。
数据显示,12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46.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3%,各大银行均增加了零售贷款规模,尤其增加了小微贷款等高收益率资产占比,其中,民生银行小微贷款增速高达27.69%,小微贷款占比也位于所有上市银行第一。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截至2013年年底,12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67.9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9.76%,增速较前一年明显下滑。
在资产结构方面,2013年下半年以来,考虑到即将出台的“9号文”,上市银行普遍缩减了收益率较低的存放同业和拆入资金规模,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仍然维持小幅增长,其中,中信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较年初暴增300%。与此同时,非标资产转移至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同比增长率超过50%,表明银行同业策略的悄然改变,也说明当前对应收款项类投资的监管仍处于薄弱环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在“非标”资产的配置上承担的风险远大于四大行,不过高收益率的“非标”资产一般投向为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在2014年经济下行及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非标”资产无论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总体配置规模或将下降。
据了解,应收款项类投资通常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银行自己买自己的应收款项;第二种是银行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托受益权;第三种是银行帮助别的机构代持,然后再卖回被代持的机构。
不过,每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不同,相应的不同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果银行不良率上升很快,买自己的应收款项就会多一点;买信托受益权涉及的是杠杆,不断借同业资金,通过利差套利,风险不可控;代持基本上是小银行不敢去投资,就做一些比较稳当的业务。
4月10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要求信托公司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转型发展。随着“非标”资产和通道业务监管的加强,银行同业业务监管预期也将强化,短期信托通道将受影响,但也将加快“非标”业务的创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