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与镜头前表演的亲近关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艺术从迸发之日起就备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这种新艺术媒介的出现让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这对双生花再次交织在一起,镜头表演一直试图把自己从传统舞台表演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寻找一种镜头的美学诠释。而随着电影、电视剧、戏剧、小剧场相继受大众追捧,两种表演形式开始化成一对错综复杂,却又筋骨相连的矛盾艺术。有一种说法,舞台演员一定能演好影视剧,而影视剧演员也一定能演好舞台剧,其实不然,两种表演形式从起源上就烙印了自己的标志,但是两种表演形式都属于美学范畴,无论影视演员还是戏剧演员又都需要遵循表演规律,所以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关系也变相的促进了两种表演形式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两种表演形式自我准备方面的亲近相同性
  其实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都是属于演员创造“角色”的艺术,就是在表演艺术的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以及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三位一体”是舞台演员和镜头前演员所必须遵循的表演原则。所以两种表演形式在自我准备方面有着极大的亲近性。演员要创造一个人物角色就是把自己这个普通人变成另一个剧中的普通人。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镜头前表演都需要演员的全身心投入,如果在精神上没有全情投入,演员就只能创造出角色躯壳,相当于一个死人。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也是具有同等性的。下意识是指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本能反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童年时期如果我们手触碰到烫的物体从触觉上我们会感到疼痛甚至会哇哇大哭,成年之后我们再触碰到开水等类似于滚烫的液体时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痛苦动作和表情。下意识在自我准备和体验方面是一个闪光点,用行动去激发演员的体验,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镜头前表演都需要用行动去支撑整个表演过程中的活动,在行动中去寻找内心的活动,下意识是舞台演员和镜头演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在创造角色时多把下意识的反应融入角色本身,通过下意识所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定会有非同凡响的效果,这样利用下意识所塑造出来角色也更有生活化色彩。相比下意识的偶然性而言,表演中的控制则是我们行动支配,在表演过程中要形成“我就是角色本身”的信念感。如果演员一味的的投入到创作过程中,没有对肢体加以把控,那么就是没有分寸感的表演,失去分寸感的表演就不能称作是由体验而创造的人物角色。演员必须给自己的角色一个真确的定位,而控制就是保障角色的权益,当演员通过控制给角色定好位,就标志着一个精彩角色的出现,所以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镜头前表演都需要演员对角色进行合理的控制,确定角色的准确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作角色时的相似性
  我们常说角色是死的人是活的,两种表演形式在创作角色初期都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常说张铁林是古装影视剧中的皇上“专业户”,说斯琴高娃在《康熙王朝》里演的孝庄皇后深入人心,说大观园里的刘姥姥就是角色本身,其实这些都是通过角色创造出来的鲜活人物形象。如何找到一个角色从始至终的习惯性动作和他的根本任务,如何体现剧本的的中心思想,如何再现剧本里的时间年代,怎么去分析挖掘和体验角色丰富深刻的内心活动,并在把它们在舞台上准确的再现出来已经成为我们舞台演员和镜头前演员所必须思考的过程。正是因为舞台表演和镜头表演具有创作角色的相似性,所以才能从舞台和电视荧幕上看到那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行动在两种表演形式中占重要地位
  表演是一门艺术,在深入点讲表演就是一门行动的艺术,其实无论是舞台还是镜头全都依赖于行动。我们在看一部电视剧时,除了其中精彩的台词吸引我们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行动串联起整个剧,我们才觉得真实有趣。表演中斯坦尼体系同样揭示人类行动的规律,其中精髓就是用自己有意识的行动来控制无意识的内心。戏剧演员用行动来表现他的所思所想和心理活动,影视演员同样需要用行动来串联起自己的内部和外部技巧来实现有意识的行动,激发下意识对剧本的创造。其实我认为演员在组织行动和创作角色时所用的技巧是一样的,我们常认为在表演中性格塑造尤为重要,所以才必须在舞台或镜头前用积极行动使人物角色更加栩栩如生。
  在人类文化物质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捧时尚热播剧,走进小剧场观看话剧,无疑不预示着精神文明上升到了一个热崭新的高度,身处在大时代中,我们讨论两种表演形式的亲近性,是为了使演艺人员这个群体提升自己在两种表演形式上的业务水平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的使两种表演形式在日后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更多的是一种包含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你从事关于哪一种表演方式的工作,都可以从中吸取到更多的表演艺术精华。我们要破除表演里的覆灭学说,表演只有多方位发展方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达到环境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添加传统民间美术的相关因素,给人以和谐、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二者能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从而实现长远发展。文章立足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运用策略  传统民间美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造型语言,是成就一件艺术作品特征的关键。在绘画的诸要素中,色彩已成为画面及感情特征表现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陶瓷釉上彩绘领域中,色彩的运用不仅仅以表达画面的内容,更是创造陶瓷艺术特征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色彩搭配成就了不同风格的陶瓷绘画语言,本文就色彩在陶瓷釉上彩中起到的不同效果为着力点,并结合色彩的协调性与感情性,探讨在陶瓷釉上彩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所赋予陶瓷的艺术魅力与特征。
期刊
在空间的概念上定义“办公空间,”顾名思义,“办公空间”是为人们工作需要提供可支配使用的办公场所,不单单是指办公这一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是集商业、娱乐、住宅等空间的新型多功能办公空间,供从事业务活动和机关、企事业等办理行政事物和的办公环境系统。  历史的画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办公空间的身影。从原始部落的议事场所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衙门、会馆等。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办公空间诞生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新材料、新技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流行文化历史为出发点,介绍流行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为引索,分析流行文化的文化的特性与表现形式。从流行文化的历史、地域性等方面分析流行文化因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并且研究分析流行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元素类别。分析文化氛围对于室内空间的影响以及作用。从餐饮空间上剖析流行文化元素的运用关系,分析流行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流行文化缩影的表现符号、图案、色彩等等元素,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加强,如今的公共卫生间已然不是传统观念上的地点概念,其要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及人类的文明进步。然而,如今我国的公共卫生间在现今发展阶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男女厕位比例不合理、座式马桶带来的卫生问题及如厕的尴尬、弱势群体卫生间的缺失都是如今公共卫生间建设中需要解决问题。希望藉此论文以常德的公共卫生间的改造为例引起社会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似乎已经实现了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结合。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感觉这种结合还比较牵强,未能充分做到真正有机结合,更谈不上融合,从而导致学生在对各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格、内在的情感把握上还略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的民间舞蹈,其风格、情感的表现似乎都是一样的,显得既没有个性特点,又平淡无味。为此,本文拟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风格进行简要
期刊
【摘要】:我意识到人与人的心灵越来越远,交集越来越少。物质欲望会支使人们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种生存的孤独感与残酷性伴随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被推向社会的边缘。个体又像一只寄生虫,充满生存的恐惧与渺小,寄生在这个世界的角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城市的疯狂扩张,这些都使每一个个体产生了一种极度的荒诞感。  【关键词】:写生;意境形象;色彩  在烟台学习5年了,这也意味着我已在外漂了5年。
期刊
【摘要】:理解复杂的用户是一个持久的挑战,你需要用新工具和接受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挑战。你需要用你的地图去发现和支撑你的未来的产品或服务。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使用的体验地图到提供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产生新的想法和概念从而与用户合作。由此产生的想法更好的为用户和广泛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渠道、接触点、地方和其他人建立关系。它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相信策略来源于他们的作用,这一点对于组织和用户都有好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艺术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浅论,主要以城市文化、建筑风貌、室内设计三方面进行了一些个人浅析和简述,主要针对此三方面的历史状态和现状进行了对照和反思,通过对传统继承方面的一些了解,将其引入现代设计创新中,并通过融合,达到更好的设计,为社会担负起设计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继承;创新;文化;环境;精神;责任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艺术与设计的概念迅速深入生活各处,比如我们会被精
期刊
【摘要】: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上海为背景,通过对月份牌、女性报刊封面的研究,发现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解读时代格局及西学传播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西学东渐对商业美术的促进作用及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影响。  【关键词】:月份牌;女性报刊;女性形象;商业美术  一、从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月份牌,廉价且容易获得,最初是英美香烟企业为打入中国市场所作在年末时用于赠送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