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鉴赏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指导学生如何来品鉴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品评和分析古典诗词中自然之美、情感之美、风骨之美、闲雅之美等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山水、复杂情感、家国情怀、人生意趣等进行具体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审美文化教育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在笔者所在的高校,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作为一门公选课,面对的是全校学生,主要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来品鉴与欣赏古典诗词以及领悟古代文学之美,是一种通识性的审美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既可以引导他们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又可以充实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缓解精神的焦虑,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因此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摇曳生姿、含蓄蕴藉的美感使其读起来有一种涤荡心灵的超逸之感。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①,从审美客体来说,古典诗词之美可以解析为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音律之美等层次②;从审美内容来说,古典诗词之美则主要体现在自然之美、情感之美、风骨之美、闲雅之美等多个方面。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意蕴,使他们能真正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审美内容,感受其审美愉悦,使得他们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涌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之感和自豪之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学生们對古典诗词学习的热情,可以说,古典诗词可使心灵不死,令激情不灭。
  一.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引领大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古典诗词之中,有大量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唐诗之中还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而唐诗之外,也有很多诗人涉足山水田园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饮酒》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笔摹写田园风光,一派恬然幽静。南朝诗人吴均著有《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极清美隽秀,诗句都是纯用白描手法,并无一句用典,每一句,都单独描绘了一处灵动山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清秋山中景色,起句写清水白石,次句写苍山红叶,对比鲜明,色彩明丽。明明没有下雨,那浓翠仿佛含有雨意,几乎要沾湿人衣,令人禁不住想象那清新的青碧之色,该是怎样地舒畅了诗人的眼睛。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苍凉、浑厚而开阔。一人一山,相看无言,也无须多言,诗人的精神已经和这苍茫青山融为一体。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中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仿佛细节特写镜头,笔触温柔而充满喜悦。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更是清新疏淡之句,令人感到宁静而美好。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的“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则是以喜悦温情之笔,勾勒了一幅安谧淡静的田园风光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品读这些山水田园诗人的出色之作,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博大,温柔与和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之美,可以抚慰如今快节奏高压力下大学生们焦虑的心,暂时摆脱现实的烦忧,求得内心的宁静。
  二.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引领大学生感受情感之美
  人类情感幽微复杂,又极难描述,而古典诗词极细腻宛转,将这些情感一一道尽。诗词用语凝炼简净,却蕴含着极其深厚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朴素温暖的人情、乡情,无不被描述得含蓄蕴藉,荡气回肠,正如《毛诗·大序》上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③。唐代女诗人上官婉儿的《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写的是闺怨,似有绵延不尽之意,用笔旖旎柔美,秀婉清丽。唐代诗人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由眼前之景,而想起了远方挚友之情,用笔淡雅,情景交融,温暖感人。唐代诗人戴叔伦《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由秋风云树而起思想之情,亲切无比。唐代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雪天里对友人的诚挚邀请,满蕴温厚的情意。唐代诗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虽描绘的是萧瑟之景,但细细描摹了人情温暖,整首诗也透出一种淡淡温情。宋代词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以敏感纤细之心,描写极幽微要眇的闲愁哀情。宋代词人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当选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清极丽极,宛若不食人间烟火的姑射真人。那低徊的情怀,也如冰雪一般晶莹通透。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截取人生的三个片段,抒发岁月如梭、时不我待的怅惘之情。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之美,有助于大学生们认识与了解情感的丰富与细腻,懂得情感的复杂与多变,从阅读与学习中达到情感共鸣,获得情感宣泄,有助于身心健康。
  三.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引领大学生感受风骨之美
  许多文人都有着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高尚的人格情操、悲天悯人的宏大情怀,满怀着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反映在诗词之中,就是风骨之美。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屡受挫折,但诗人依然对前路满怀信心,豪情万丈。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自己身居茅屋,却依然心忧天下,胸怀“安黎元、济苍生”的理想。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晴空飞空的鹤自比,尽显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此辽远开阔的天地,却又是如此孤独骄傲的人,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唐代诗人杜牧《沈下贤》云:“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以明朗月色来比喻沈下贤的襟怀高洁。宋代词人苏轼《定风波》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胸怀旷达,这首词也满蕴潇洒刚健之意。宋代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充满了对家国的无限热爱,蕴含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古诗词中的风骨之美,可使大学生了解古代诗人词人的精神境界,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激励和感染,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三方面,通过探讨《夜叉国》与《鲁滨逊漂流记》两则故事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情节走向,展现明清之际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之巨大差异。   关键词:《夜叉国》 《鲁滨逊漂流记》 世界观 人生观 民族观  《夜叉国》记录了商人徐某在夜叉国的故事。《鲁滨逊漂流记》记录了商人鲁滨逊流落孤岛的故事。两者不乏相似。首先,两则故事的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段,蒲松龄生于1640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作为格非沉寂十年之后的回归之作,诞生于21世纪初。虽然是面向新世纪的小说,但文中的怀旧气息与革命想象跃然纸上,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创作者如何穿越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学潮涌,依靠经验与想象重返历史现场。   关键词:《人面桃花》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追溯三代人的百年追梦史讲述了桃源遗梦的建构与节节溃败,其开卷之作《人面桃花》从革命女性陆秀米的视角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
内容摘要:《厨房的钟》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只厨房的钟相依为命的悲惨命运。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博尔歇特经典短篇小说《厨房的钟》的叙事特色,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仍然要铭记,战争带来的沉重伤痛。  关键词: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厨房的钟》 叙述特色 叙述视角 象征符号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
内容摘要: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了两本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4)。在两本诗集中有两首同名的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在这两首同名的诗歌里,作者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上一群替人打扫烟囱的孩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内容摘要: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 课堂参与  当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升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我国迫切需要反思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堅持“提高内
内容摘要:中国父权制度的历史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封建时代的女性常常被笼罩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生活缺乏独立与自由。《金锁记》作为张爱玲考察那一时代女性普遍悲剧性命运的重要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的这一问题上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文本细读与特定的父权视角,分析《金锁记》独特的女性形象,把握其受父权桎梏下的悲剧性命运,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父权制度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女性文学 父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