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他们的情感需要、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学生们这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语文课才有吸引力。
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我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天姥山胜景,领略“绿水荡漾清猿啼”的意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雄伟。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音乐来配合本诗的朗读,并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比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诗歌朗诵的兴趣,还了解了更多的古典音乐,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要激发学生们的情趣,仅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我借鉴一台节目的做法,让学生再对这首诗进行艺术加工,用音乐舞蹈的方式把它演绎出来。学生们积极准备音乐、服装、道具等,把一个借酒销愁又豪放飘逸的李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们满足了情感需要,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能燃起他们自觉挖掘文学作品内涵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还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讲完后,我拿出了准备的资料,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图片和关于这个节目背后的一些故事。我给学生讲邰丽华,他们非常感动,懂得了看人不能只在乎他们的外表和缺陷,更要看内心和品质。
三、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词,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词人大笔勾勒,描绘了南国大好秋色的绚丽多姿;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曲,抒写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改造世界的气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对有关词语的解释,词中描绘的岳麓山枫叶经霜,山山变红;清澈碧绿的湘江,千帆争流,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向往,再加上教师启发式的点拨分析:毛泽东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上阕由“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最后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把眼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热爱美好的大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我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融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赛金娣,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我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天姥山胜景,领略“绿水荡漾清猿啼”的意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雄伟。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音乐来配合本诗的朗读,并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比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诗歌朗诵的兴趣,还了解了更多的古典音乐,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要激发学生们的情趣,仅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我借鉴一台节目的做法,让学生再对这首诗进行艺术加工,用音乐舞蹈的方式把它演绎出来。学生们积极准备音乐、服装、道具等,把一个借酒销愁又豪放飘逸的李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们满足了情感需要,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能燃起他们自觉挖掘文学作品内涵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还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讲完后,我拿出了准备的资料,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图片和关于这个节目背后的一些故事。我给学生讲邰丽华,他们非常感动,懂得了看人不能只在乎他们的外表和缺陷,更要看内心和品质。
三、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词,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词人大笔勾勒,描绘了南国大好秋色的绚丽多姿;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曲,抒写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改造世界的气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对有关词语的解释,词中描绘的岳麓山枫叶经霜,山山变红;清澈碧绿的湘江,千帆争流,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向往,再加上教师启发式的点拨分析:毛泽东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上阕由“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最后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把眼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热爱美好的大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我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融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赛金娣,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