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的思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彝族花腰刺绣工艺面临着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创新内容缺乏民族性及机器介入的各种严峻问题的客观分析,希望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云南民间刺绣工艺的行列中来,从而推进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超越。
  关键词:民间刺绣工艺;彝族花腰;传承现状
  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曾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如今当我们再走进少数民族村寨,想去感受这一独特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与感动时,真希望时光凝固在过去的绚丽与灵动之中。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双刃剑之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心酸的目睹了民间工艺文化的变迁。云南民间刺绣工艺所面临的问题虽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共性的一面。希冀通过对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传承问题的分析,给云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发展带来更为全面的思考。
  1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在民间中已逐渐地丧失了其曾经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条件,彝族花腰服饰也不例外。现在,人们对传统刺绣服饰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减少。这是因为彝族花腰彝传统服饰比较繁琐、分量较重。花腰彝生活在高寒山区,为了御寒,过去所用布料都是厚重的粗布、咔叽棉布,并且以多层布料相糊,形成硬胎面料。整套花腰彝服饰由绣好的各类刺绣绣片拼接而成,一般为大小72件刺绣绣片组成,每套完整的花腰彝女装都在10市斤以上,穿戴也极为复杂,穿着极其笨重。仅穿戴而言,一位穿戴熟练的花腰姑娘也要20分钟以上才能完整穿戴一套花腰服饰。这与今天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很不相适,直接导致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彝族花腰群众对刺绣服饰的需求日益减少。另外,当代时尚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使彝族花腰传统服饰对年轻一代己经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渴望。走进彝族花腰村寨,我们渴望见到的民族服饰盛宴已悄然离席,取而代之的是受现代文化影响的流行服装。从偶然引入眼帘穿戴着传统彝族花腰服饰的老年妇女身上,略微能看到彝族花腰文化所留下的印记。村寨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我们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留守在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基本上放弃了传统,无论是从着装上,还是日常生活用品上,都改用现代化工业产品。传统刺绣在狭隘的生存空间里苟延残喘令人心痛不已。
  2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的危机
  彝族花腰缺少对本民族刺绣文化的专门整理和研究。从事花腰彝族刺绣和剪纸的一般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刺绣文化,传承面狭小;同时,工艺传承人老龄化以及传承断代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后继乏人。
  从平时调查信息以及在2011年3月8日举行的“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成套服饰类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能够熟练掌握花腰彝手工刺绣这门技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刺绣工艺的掌握情况,年龄与熟练程度成正比,与不熟练或不会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递减,刺绣工艺的熟练掌握程度迅速下降,而不熟练(不会)的数量却急剧上升。[1]而年轻人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对于传统技艺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人亡艺绝的威胁困扰着花腰彝刺绣工艺。花腰彝刺绣工艺很明显地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多种绣技在民间中已销声匿迹。“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有三套服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就出现了长短针绣法,现在在花腰彝村寨已销声匿迹;另外,绣片类的比赛作品中,有两块绣片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出现了类似于依侅的绣法,村里老一点的人说是依侅的老绣法,现在也已失传。另外,传承的危机在花腰彝剪纸方面更显突出。“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提交的近300件作品中剪纸组作品只有40件左右,只占到所有作品的13%。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而在哨冲、龙武、落水洞集市上出售花样的不到十个剪纸艺人,年纪最大的六十有余,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她们却支撑着整个花腰彝市场所需要的剪纸纹样。这其中就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青华大姐的身影。在哨冲、龙武、龙朋、峨山一带,普青华的纸花有很好的市场,供不应求,仅剪纸收入,每个月均能达到两仟多元,剪纸真正成为她的职业。居住在龙武镇峨爽村年近80岁的“花样老奶”龙秀珍,她不仅擅长挑花绣朵剪纸技艺也是一流,2005年被评为州级民族民间刺绣工艺艺人。据了解跟着普大姐学习剪纸技艺的只有三个徒弟;而龙秀珍老人近年来身体不适,已经不能再刺绣和剪纸,只能进行简单的指导,目前其女、孙女以及村寨的几名妇女在向老人学习技艺。而她们的技艺是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心传口授等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延续、发展下去。但价值观念多元,文化方式多样,使人的选择也多样化。加之民族文化传承人弱势的地位和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兴趣,种种原因最终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断层断代。
  3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的创新内容缺乏民族特色
  彝族花腰的民间艺人们凭借自觉性文化保护意识传承并不断创新本民间的传统文化。但按照美国巴特尔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的研究结论,一个人年龄与智力是一个很复杂的函数关系,综合能力的高峰在45岁,之后就逐渐衰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间文化的创新能力与年龄成正比。而在彝族花腰村寨,年轻人的身影渐渐稀少,因为外出打工的收益远比在家务农要高得多。年轻一代对这一工艺传承的载体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就意味着彝族花腰刺绣文化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应地会降低。另外,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使“民间文化由参与性文化逐渐蜕变为观赏性文化,传统的节日、娱乐内容经过商业性开发,出现了时空移位与仪式化趋势”。刻意迎合、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成为传统服饰创新的障碍。于是,目前彝族花腰服饰现状令人担忧,色彩搭配单一化、刺绣针法简单化;装饰造型夸大化;图案创新同质化。使原本细腻精致、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服饰逐渐失去往日的异彩。
  4 机器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导致了刺绣服饰的单一性,也影响了彝族花腰剪纸和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花腰刺绣特色之一就是剪纸与刺绣不分家,剪纸的图案、造型、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彝族花腰刺绣和服饰的风格。过去人们都是依靠手工剪出花样,再贴在布上施绣,绣一套彝族花腰服饰,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市场价大概在四、五千元不等。而近些年由于机器的介入,出现了机器绣制的彝族花腰服饰、绣片和工艺品,而一整套彝族花腰服饰售价仅需在二百元左右。机绣服饰价格和生产时间上的优势首先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为一些没有学习刺绣的青年人解决了不时之需。于是,在一些重大节庆、仪式典礼或舞台表演时我们都会看到许多统一化的彝族花腰服饰。这使得原本就面临传承断层断代危机的彝族刺绣工艺雪上加霜,更多的青年人不愿再耗费时间耐心的学习刺绣和剪纸技艺。
  通过以上彝族花腰刺绣工艺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应该只做民间艺术的爱好者和守望者,停留在倾听一针一线间讲述的历史文化,记录的情感、祝福中。而应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行动者,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民间刺绣工艺的行列中来,从而推进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超越。
  参考文献:
  [1] 向砚.苗族刺绣业在现代的传承与变异[J].企业导报,2009(02).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服装也需要环保。在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中运用回归传统的环保理念,通过在服装材料运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方面的思考,既将服装中的不环保进行和谐有效处理,又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关键词:回归;自然性;手工性;健康舒适  环保,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迈入高科技时代,它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高生活品质和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自治区普通高校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民族服饰结构的文化遗产调查”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建立维吾尔族花帽图案纹样库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10S08)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以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开发为例,分析民族服饰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以个别地区民族服饰的生存现状折射
期刊
摘要:李渔作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其拟话本小说创作颇具风格,开创了清代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新思路。本文从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艺术创作特征出发,结合作品分析李渔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理念,阐明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理念;艺术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推陈出新,追求个性一直是一种悠久的传统。在清代小说家中,喜好标新立异者当推李渔。面对他仿佛面对西方印象派的画,先以华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观赏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星宽教授的画作的角度,分析了武教授的画如其人,画品与人品,论述了武教授的“爽”、“形”、“意”,并以作品为例,细细揣摩武教授画中的独特意蕴。  关键词:中国画;装饰画;武星宽教授  第一次听说武星宽教授的名字,还是在听方兴院长的数码课程上,课间休息之际,几个同学跟方老师闲聊,说要晚上喝酒深谈,方院长微笑婉拒,说酒力不胜,但是有一位老师,身材伟岸,很能喝,
期刊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纹常被装饰在官窑瓷器上,象征皇权和威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代;官窑;瓷器;龙纹  龙纹是瓷器上的典型纹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向来是作为皇家宫室瓷器御用的装饰纹样,是皇权身份和威严的象征,明朝皇室更是如此。开明皇帝朱元璋,在建朝初期,就神化自己,自谓承上天之命,体恤百姓的圣君,所谓:“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
期刊
摘要:妇好三联甗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艺术设计品,而商代晚期本身又是商、周两代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交汇的特点。妇好三联甗这一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多为夔纹、兽面纹等,这与商朝神权观念笼罩的政治理念相吻合,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而从另一方面看妇好三联甗,它则被证实是实用之器,这一点正是反映出了设计者的人本思想,虽然商朝的青铜器多为礼器,虽然装饰纹样仍然崇尚神巫、鬼神,而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博物馆讲解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游客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与心理变化也是多样而复杂的,这就需要讲解员如何在新形势下来提升讲解质量,带给观众难以拒绝的亲和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注意洞察观众的反应,就成了博物馆讲解员必修的课程。  要想提升博物馆讲解员工作的综合能力,就不能只凭讲解词而向受众“背诵广告台词”,不但必须练就高品味有
期刊
摘要:《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1月第1版,下文简称为《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实践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出发,将墓葬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思想观念的演变。书中巫鸿一改传统的研究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观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社会不断的推陈出新,人类的审美理想不断前行。新艺术流派对传统的审美思想不断发起挑战,一时间各种流派风起云涌,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然而这样的冲突在艺术领域中显现出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现代艺术发展不断取得长足的进步,当然,新的审美趋向在革命和暴动的作用下也毋庸置疑地改变美的形式,以一种新的姿态改变所有的旧的审美观。本文分别对现代艺术和传统的审美思想做了基本
期刊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口译学习的效果和口译技能的提高。口译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听力水平方面的实际问题,根据口译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训练,扩大词汇量,丰富背景知识,为口译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关键词:口译;听力理解;训练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国内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口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英语口译课作为英
期刊